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57(4) : 387-392
作者:袁云 李圳钰
摘要
周围神经病是一组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人群中总患病率约为1%~3%,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多见。周围神经病的种类繁多,临床上主要根据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纤维的损害的症状组合进行分类[1]。周围神经的大直径感觉纤维负责调节振动觉和本体觉,损伤后导致本体感觉丧失,因感觉性共济失调出现步态障碍。小直径感觉神经纤维主要负责疼痛和温度觉传导,损伤后常导致疼痛或感觉减退,也可以表现为深部疼痛、活动后易疲劳和神经性瘙痒。运动纤维都是大直径有髓纤维,损害后出现和肌肉萎缩,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灵活和步态障碍。自主神经以小神经纤维为主,其损害症状包括直立不耐受、胃瘫、便秘、腹泻、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瞳孔运动(视力模糊)症状和皮肤血管运动症状(眼睛、嘴或皮肤干燥,或皮肤灼热和潮红)[2]。出现上述表现提示患者有周围神经病的可能性,需要采取合理的临床方案解决下列3个问题:(1)患有周围神经易损疾病(如糖尿病、危重症、结缔组织病)的患者是否患有周围神经病;(2)出现周围神经病症状的患者是否可以通过会诊确定临床诊断,比如糖尿病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了周围神经病症状,需要内分泌科或风湿免疫科医师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或反向安排;(3)是否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神经传导、神经影像学、基因、病理和免疫检查等)才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整个过程是先定位诊断,而后基于定位诊断进行定性诊断。
要解决周围神经病的上述问题,需要临床医生掌握周围神经解剖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规律,了解常见周围神经病在当地的发病率、周围神经病所需要的辅助检查方法以及附近哪家医院能够进行这些检查。在面对具体患者时,需要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获得充足的临床信息而提出临床拟诊,推荐患者进行与周围神经病相关的辅助检查(图1),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下面主要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原则3个方面来介绍周围神经病的诊断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管理能力。
图1 周围神经病临床诊断所需的主要信息(本图为原创图片)
Figure 1 Main information for forming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e picture is original)
一、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病史能够提供周围神经病的患病部位和大部分病因信息。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病年龄、遗传史、诱发因素、疾病进展速度、症状和体征特点以及系统性表现。
(一)发病年龄和遗传史
儿童期发病多考虑为遗传性疾病,成年期发病多考虑为获得性疾病。但遗传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比如家族性类淀粉样变性神经病常在成年期发病,因此,对于每个患者,临床医师都要询问其家族中是否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成员[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患者家系中一般每代都有发病者,而母系遗传则是通过母亲遗传,不分男女。性染色体连锁遗传一般为男性发病,女性不发病或发病后症状相对男性较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隔代遗传,多数患者没有阳性家族史。
(二)疾病诱因和发展速度
周围神经病的诱发因素包括可以导致周围神经病的伴随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胃部疾病,同时要询问患者相关的中毒和感染因素,特别是药物或有毒物质以及接触传染性疾病的历史。表1和表2概括了不同周围神经病的发病原因[1]。周围神经病的进展速度因病种不同各异,急性(数天)、亚急性(数周)、慢性发病(数月)多考虑为获得性疾病,包括免疫[3]、感染、中毒[4]、代谢[5]、外伤性神经病[6],不能确定具体发病时间的隐匿发病(数年),多为遗传性神经病[7]。缓解复发病程或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症状波动,多为免疫性疾病[2, 3],偶尔出现在中毒性神经病[4]或代谢性神经病中[5]。
(三)症状和体征
我们可以从2个层面确定周围神经的损害范围。首先应分析每根周围神经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是联合还是单独受损;其次是确定周围神经损害在全身的分布规律,是单发还是多发性神经病,后者应注意其分布是否为对称性和长度依赖性[1,7]。临床体检主要是为了验证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的体征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系统损害表现。对怀疑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
1.感觉纤维损害:小纤维感觉功能障碍最常导致疼痛、烧灼和寒冷感或麻木,一些患者有感觉过敏、运动后不适和神经性瘙痒的症状[8]。长度依赖性周围神经病的感觉症状或体征从足部开始,到达小腿上端时,手指尖开始受影响,继续加重到肘部才开始出现躯干腹侧的感觉丧失。大纤维感觉功能障碍可导致本体感觉丧失,因感觉性共济失调出现步态障碍。体检可以发现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Romberg征阳性。体检发现的感觉障碍成条带或片状分布,提示为单神经病、神经根病或神经节病;远端末梢型分布是长度依赖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的特点[4,6,9]。
2.运动纤维损害: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萎缩,肢体灵活性下降、步态障碍,肌束震颤、肌痉挛或肌颤搐、痛性痉挛提示周围神经兴奋性增加[10, 11]。足尖和足跟行走无力伴随足和手的肌肉萎缩是长度依赖运动神经病的特点[12];蹲起和上楼费力提示近端神经根被累及。局部肌无力和萎缩提示单神经或神经根病。出现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提示周围神经的大运动和感觉纤维损害,而腱反射正常通常出现在小纤维神经病患者中[8]。
3.自主神经损害:周围性自主神经损害可出现皮肤、消化道、心血管以及泌尿生殖方面的表现。皮肤自主神经损害通常始于肢体远端,表现为多汗或少汗、汗毛脱落及皮肤颜色改变,头面部出现瞳孔运动(视力模糊)症状、眼睛和口腔干燥;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胃瘫导致的恶心呕吐,肠麻痹导致的便秘,肠激惹导致的腹泻;心血管症状主要表现为直立不耐受、心率改变,也可以因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泌尿生殖方面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尿排空障碍或尿失禁,男性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2,13]。
4.系统性症状:马蹄足和爪形手多提示慢性远端性运动神经病。若患者伴随脑病[14, 15]、视神经病[16]、肾脏病[17]、心脏病[18]、肌肉病[9],提示具有多系统损害的特点,上述表现多见于遗传变性病,也可见于中毒、免疫性神经病。比如肾脏病可以出现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17],也可见于免疫性神经病或继发于肾功能衰竭,合并心脏病的成年人要考虑淀粉样变性病[18]。
四、总结
周围神经病是各临床科室最难诊断的疾病之一,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建立一套合理的检查流程,以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及电生理改变为基础,在完善精准的实验室检测后,多数患者的原因都可以确定。在不能确定疾病性质的情况下,要将患者转诊到有能力进行周围神经病诊断的上级医院,进而完善所需要的辅助检查而明确诊断、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患者返回下级医院再行治疗和随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