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综述: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研究进展

健康   2024-10-17 21:26   浙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其逐渐上升的发病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据估计,MG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每年5-30例,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儿童。MG患者在中国比西方国家更为多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MG的发病机制、传统药物和新型药物,以及一些可能对MG治疗有效的药物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药物的发展进行展望。

01

MG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1 乙酰胆碱抗体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AchR⁃Ab)是一种多克隆抗体,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在过去5-10年,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年每100万人中AchR⁃Ab相关的MG高达29例。90%的MG患者中都可检测出IgG自身抗体,且所有的IgG亚型都有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自身抗体IgG激活突触后膜上的补体。此外,大多数抗体与抗原结合时也可以激活补体级联,导致相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形成和突触后膜的损伤,引起传递功能障碍由于产生AchR⁃Ab的浆细胞存在于循环、胸腺、淋巴器官中,因此胸腺滤泡增生和胸腺瘤会导致MG的发生
1.2 Agrin⁃LRP4⁃MuSK通路
肌肉特异性激酶受体(muscle⁃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MuSK)是一种单通道跨膜蛋白,其功能是维持神经肌肉连接,包括突触后组织、突触特异性转录,以及突触前生长和分化。MuSK的主要成分为IgG和IgM抗体。IgG抗体主要属于IgG4亚类,不激活补体,IgG4与fab臂交换,单价fab足以产生致病性
Agrin是一种聚集蛋白抗体,根据来源可分为神经型(N⁃agrin)和肌肉型(M⁃agrin)。在MG的发病机制中,主要涉及N⁃agrin。对于AChR⁃Ab阳性的MG患者来说,其携带自身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4, LRP4)。该蛋白在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定位于突触后。N⁃agrin的Z8区域能够与LRP4的β1结构域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四聚体,从而激活受体MuSK。MuSK通过DOK7的磷酸化过程激活AchR的聚集信号。此外,多克隆抗体的存在可能会激活与MuSK的二价抗体结合,从而诱导MuSK和AchR的聚集,并引发下游激活。这种跨膜蛋白与神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MG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3 免疫系统
MG的发病中,活化的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显示,活化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表达异常,Tfh是促进MG发展的关键T细胞亚群,其表达与MG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B细胞其致病作用与自身抗体和炎症介质的产生有关。MG的加重与胸腺生发中心变异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3[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3, CXCL13]表达的增加有关,与CD19+ B细胞的变化成正比。在难治性血清阴性MG患者中,记忆B细胞被认为是优势B细胞亚群,而在AchR⁃Ab阳性MG患者中,naïve B细胞则是优势B细胞亚群。研究发现,可溶性CD22的血浆蛋白水平在难治性血清阴性MG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人群或AchR⁃Ab阳性MG患者,而可溶性CD22在成熟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中表达。因此,对CD22的研究为MG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补体系统在炎症、自身免疫和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AchR⁃Ab阳性MG患者中,补体激活的标志物增加。此外,一些研究发现,C5a水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促使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最终形成MAC。MAC介导AChR的裂解和突触后膜的紊乱,导致NMJ处的突触传递错误,进而导致MG患者出现进行性肌肉无力和疲劳。补体消耗、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和特异性补体激活状态与MG的发病都有相关性。
1.4 遗传和环境因素
在双胞胎或家族中发现了MG候选基因,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吸烟会影响MG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MG发病后的吸烟暴露与病程中的全身表现显著相关。
1.5 其他因素
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PI)与MG发生有关。ICPI被批准为靶向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新疗法,但在接受治疗的多数病例中发现了AChR⁃Ab,且这些病例大多为新发MG。过量使用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抗生素类、β⁃肾上腺素、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均可诱发MG

02

MG的治疗进展



基于病理生理学机制,MG主要的治疗机制是减少抗体生成、清除抗体和减少抗体效应

2.1 常规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Ach在突触间隙聚集,增强胆碱能活性,从而促使关节运动和肌肉活动
2.1.1 吡斯地明
吡斯地明是大多数MG患者初始治疗的药物,也是孕妇MG患者的首选药物每次60-120 mg,每日3-4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支气管分泌增加和肌肉痉挛
2.1.2 蛇毒三指α⁃神经毒素
蛇毒中的三指α⁃神经毒素(three⁃finger α⁃neurotoxins, α⁃3FNTx)会影响到NMJ的AchR,从而导致骨骼肌瘫痪。在曼巴蛇毒中发现的α⁃3FNTx,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效抑制剂。
2.2 免疫治疗
2.2.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AchR⁃Ab的生成,是重型MG患者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方法主要不良反应有动脉高血压、糖尿病、库欣样外观、骨质疏松、皮肤脆弱、病毒性疾病再激活和情绪变化等,在老年患者和有合并症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
2.2.2 非类固醇免疫抑制剂
当对皮质类固醇疗效不佳或不耐受时,可单独使用非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霉酚酸酯、甲氨蝶呤和他克莫司,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和胃肠道症状
2.2.3 AEB⁃07
AEB⁃07是一种特殊的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助于纠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MG(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G, EAMG)引起的大鼠T细胞亚型失衡。在短期治疗中,AEB⁃07可显著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延缓疾病发作,并减轻相关的EAMG症状。AEB⁃07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但在治疗过程中显示出很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显著的疗效。
2.2.4 硼替佐米
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在研究中发现,硼替佐米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导致骨髓浆细胞减少81%,降低血浆IgG和抗AchR⁃Ab滴度。此外,硼替佐米还可以抑制突触后膜的超微结构损伤,改善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和整体肌无力症状。
2.2.5 特氟米特
特氟米特是一种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Tfh细胞的功能,进而减少B细胞被激活后产生的抗体数量。对于皮质类固醇依赖的MG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耐受性良好,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特氟米特对MuSK⁃MG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推测其可能作为长期治疗药物,适用于包括MuSK⁃MG在内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2.6 抗体清除治疗
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TPE)是指使用中心静脉通路或外周静脉通路将血浆取出,并用白蛋白或新鲜冷冻血浆代替,快速清除血管中的自身抗体和其他体液因子的治疗方式,主要用于出现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的MG危象患者TPE耐受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研究表明,对于AchR⁃Ab阳性的全身性MG(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gMG), 用TPE可以快速改善呼吸系统症状。目前,低体积等离子血浆交换(the so⁃called low volume plasma exchange,LVPE)作为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技术,采用基于纳米膜进行非选择性的血液成分分离与置换,已被用于MG急性加重期治疗,特别是对于呼吸困难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TPE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是一种通过静脉输注给予的制剂,来源于汇集的人类血浆,经过高度纯化处理以获取富含γ球蛋白的组分。IVIG可通过调节抗体的生成来中和抗原,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相较于TPE,IVIG在治疗严重感染的患者时更为常见,该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一项开放性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 SCIG)治疗12周内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在维持MG病情稳定性方面优于IVIG。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症状。因此,SCIG显示出在MG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 IA)作为近期发展的一种特殊血液净化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罕见病的治疗中展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MG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回顾性研究表明,IA联合TPE或单独使用TA比TPE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小,这为难治性MG和MG危象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研究表明,TPE的次数与MG危象的预后无关,不可过度治疗
2.3 新型药物:靶向生物制剂
靶向免疫疗法可降低B细胞存活、抑制补体活化和降低血清IgG浓度,其作用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肯定,部分已进入临床实践。见表1。

2.3.1 靶向B细胞
靶向B细胞的治疗策略主要聚焦于那些介导致病性B细胞成熟、分化或存活的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特别是针对具有明确致病性的B细胞亚群中的这些CD分子。根据MG的发病机制和所涉及的免疫致病靶点,通过阻断自身抗体的生成,从而抑制MG的发生和发展。其代表药物有利妥昔单抗、伊奈利珠单抗、迈泽妥单抗、CFZ533、贝利优单抗、泰它西普、托珠单抗、萨特丽珠单抗等。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MuSK⁃Ab阳性的gMG患者初始免疫治疗反应不理想时,可以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与病程较长的MG患者相比,近期新发的gMG患者对利妥昔单抗的临床反应更快、更完整,由此可见gMG患者及早使用利妥昔单抗可以降低疾病恶化和需要额外治疗的风险。基因变异,特别是Fcγ受体遗传编码区域内的多态性,以及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导致不同患者间疗效有显著差异。有胸腺瘤切除史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应注意,其可能会导致胸腺瘤复发,以及引起B细胞清除延长。有研究发现,单独使用利妥昔单抗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的疗效相当,由此可见,利妥昔单抗可以作为皮质类固醇和非皮质类固醇激素替代品
伊奈利珠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招募中度至重度的AchR⁃Ab阳性或 MuSK⁃Ab阳性MG患者,以评估这些患者在第1、5和183天接受伊奈利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尿路感染、鼻咽炎、背痛和输液相关反应
迈泽妥单抗是一种全人源IgG1λ单抗,其与CD38结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使用迈泽妥单抗可使浆母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持久减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对于MG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CFZ533是一种完全人源抗CD40单克隆抗体。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CFZ533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胸腺未切除的中重度MG患者可显著改善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该研究提示,CFZ533对无胸腺切除MG患者的治疗是可行的。治疗采用每4周1次,10mg/kg,静脉注射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相关反应、胃肠道反应、感染
贝利尤单抗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有效清除由B细胞活化因子介导的B细胞刺激的能力,这一特性使其被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然而,对于MG患者使用贝利单抗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在II期临床试验中,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相比症状没有显著改善,以失败告终。
泰它西普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同时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和增殖诱导配体,来抑制浆细胞和成熟B细胞的发育和存活在治疗上160 mg和240 mg两种剂型均是有效且安全的(每周1次,持续24周),在12周和24周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泰它西普治疗难治性gMG 1个月时,药效达到最高,3个月时症状好转,6个月时症状显著缓解,甚至有1例患者在停用药物后仍出现持久的疗效。
使用托珠单抗治疗屈光性MG患者和高滴度AchR⁃Ab阳性MG患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托珠单抗可以作为治疗难治性gMG的一种选择其主要不良反应有鼻咽炎,严重时穿孔性憩室炎等。有研究发现,小剂量托珠单抗联合激素类药物对晚发型MG患者的严重症状有缓解作用。
萨特丽珠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招募MG患者。萨特丽珠单抗的初始给药方案为每2周1次,随后每4周1次,皮下注射
尽管单克隆抗体在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益处,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益,同时最小化不良反应的风险。
2.3.2 靶向新生儿晶体可结晶片段受体拮抗剂
新生儿晶体可结晶片段受体(neonatal fragment crystallizable receptor, FcRn)的拮抗作用正在被积极研究,旨在治疗多种由IgG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药物阻断FcRn受体,促进IgG自身抗体降解和清除,从而有效阻止或延缓MG发生和发展。主要代表药物有尼卡利单抗、艾加莫德、洛利昔珠单抗等。
尼卡利单抗与其他FcRn靶向药物相比,通过与FcRn结合实现饱和,可在MG治疗中快速结合IgG,主要用于治疗广泛型MG。治疗后,MG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显著改善。
艾加莫德是一种人工的IgG1抗体Fc,对FcRn具有高亲和力,同时又具有pH依赖性艾加莫德的推荐剂量为1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滴注1h,每周1次,连用4周,单次输注的最大剂量为1200mg在相同的治疗周期内,与其他FcRn拮抗剂相比,艾加莫德的疗效最好。在治疗AChR⁃Ab阳性gMG患者时发现,在多个治疗周期中AchR⁃Ab阴性MG患者也能得到相应的疗效。与安慰剂组比较,艾加莫德治疗后,从第1周开始一直到第7周,MG患者的量表评分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在MG危象的治疗上,艾加莫德也具有较大潜力。有病例报道显示,1例MG危象患者在接受艾加莫德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洛利昔珠单抗能快速有效地治疗AchR⁃Ab阳性和MuSk⁃Ab阳性MG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显示,7mg/kg和10mg/kg这2种剂量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10mg/kg的治疗效果大于7mg/kg,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总的来说,与其他FcRn拮抗剂相比,洛利昔珠单抗对于Musk⁃Ab阳性Mg患者还是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2.3.3 补体抑制剂
补体系统作为炎症的推动因素,是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责在于识别和消灭细菌,并促进吞噬作用。补体介导的膜损伤和炎症,在NMJ处的突触后膜形成MAC,直接促进MG的发展。补体系统是治疗AchR⁃Ab阴性MG患者可行的靶点,通过抑制补体C5、C3和C1分子,可以破坏补体级联反应。在MG治疗中主要是针对C5,代表药物有依库珠单抗、雷夫利珠单抗、zilucopian等。
依库珠单抗是一种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机制包括高亲和力结合人末端补体蛋白C5,并通过调节血清蛋白质代谢组来抑制酶对C5a和C5b蛋白的裂解。该作用机制可阻止C5a引发的促炎细胞趋化及C5b引发的MAC的形成。依库珠单抗已被欧盟批准用于治疗AchR⁃Ab阳性的难治性gMG成人患者。有研究发现,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的MG患者未出现MG危象,这表明依库珠单抗在治疗严重难治性MG方面可能具有潜在价值。有研究显示,在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后,1名孕妇成功产下了1个健康婴儿,这对于那些有生育要求的难治性MG患者来说,依库珠单抗可能是值得期待的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腹泻、恶心、上呼吸道感染
雷夫利珠单抗通过增加FcRn的再循环,延长了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从而延长了治疗间隔时间。雷夫利珠单抗在治疗1周后改善了AchR⁃Ab阳性gMG患者的症状和肌肉力量,到治疗结束时仍有显著效果。雷夫利珠单抗在治疗gMG方面具有快速的临床效果和长期的临床反应,且安全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脑膜炎球菌感染、其他感 染、输液相关反应
zilucopian是一种皮下注射、自我给药的补体C5抑制剂,可增加与C5b结构域的结合,在空间上阻止C5b与C6的结合,通过双重机制来阻止末端补体通路的激活。zilucopian对缓解MG患者疲劳症状疗效显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反应、头痛、腹泻、MG病情加重
所有接受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均须同步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对于无法在开始治疗前至少14d内完成疫苗接种的患者,必须采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措施,以降低其感染风险
2.4 其他药物
2.4.1 青蒿素类药物
有研究证实,青蒿素和青蒿琥酯能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增加Treg细胞计数和抗R97免疫球蛋白抗体的产生,通过细胞免疫来对MG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2.4.2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有研究显示,口服二甲双胍可以直接抑制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改善EAMG大鼠的症状,且这种自身抗体水平的下降,对血糖水平没有影响。
2.4.3 法舒地尔
法舒地尔是临床上使用的非特异型ROCK抑制剂之一。使用法舒地尔可改善实验性EAMG大鼠的病情严重程度,恢复Th1/Th2/Th17/Treg亚群的平衡。这间接说明ROCK活性失调可能参与了MG的致病性免疫反应,抑制ROCK活性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MG的策略。
2.4.4 阿托伐他汀
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对树突状细胞进行了修饰,降低了致病抗体的水平和相对亲和力,抑制了生发中心反应,减少了Tfh和IL⁃21的产生,同时增加了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这些作用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反应来改善EAMG患者的症状。
2.4.5 芬戈莫德
芬戈莫德是肉豆杉素的结构类似物,芬戈莫德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预防性给予芬戈莫德可减少树突状细胞、Tfh和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从而来改善EAMG患者的症状。
2.4.6 双歧杆菌
益生菌在MG的治疗中可作为一种补充疗法,其对肠道菌群稳态和炎症免疫反应有积极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模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在EAMG发病时,给予双歧杆菌对疾病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

03

小结与展望



目前,针对MG的药物研究和选择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治疗难度大,使疾病痊愈仍然是一个挑战。但临床上,对MG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生物制剂的靶向治疗方面。

导致MG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包括:①MG的病因复杂,药物主要集中于单一途径的阻断,治疗效果有限。②药物种类繁多,选择困难。③医疗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对疾病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影响及时就医。④经济水平限制,不同国家和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限制治疗药物的选择。
解决方法:①加快研发靶向药物,探索新的靶点、结构和机制,也可以尝试多靶点、多方向的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增强药物的适应性和普及性。②加强对各种药物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认识,了解药物的效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选择。③医务人员应重视对MG的临床判断能力,并正确用药,避免失误治疗。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宣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加患者的就诊率,以便早期治疗,并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④尽早将常规和有效的药物纳入国家医保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新型有效药物也应尽早进入市场。
总的来说,虽然生物制剂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但药物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低的新型药物。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6月第51卷第3期

作者:杜妙乔 金洪 姚舜禹 刘澍 彭永(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病学俱乐部 微信号:NeurologyClub
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神经病学俱乐部
旨在介绍神经病学领域最新动态,分享经典著作,探讨疑难病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