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Mary自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至今已20年。虽然不是在重点的专业性业务岗位,但是因为兢兢业业,肯学肯干,也成了老板眼中非常可靠的帮手。
而随着公司发展不断壮大,老板也会派给她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Mary终于忍不住向老板提出,她的工作量超负荷,老板评估确实工作量大,就提出再招一个人回来帮忙。
本期分享的这个案例,相信是不少中年职场人经常遇到的情况。
所以,本期,节目嘉宾 职业生涯规划师 Elsa 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工作20年,职场中年人拿什么跟职场新人竞争?
想当年,我们还是职场新人的时候,我们凭借听话和勤奋获得老板信任,现在呢?只能跟新人卷体力,卷态度?
看懂的能力
01
这很考验咨询师对一个新事物的理解力,能不能看懂它存在的合理性,看懂它的商业价值,看懂它的运转模式,最后,看懂作为咨询师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其实,不仅是商业模式,作为职场人的日常工作,同样需要具备看懂的能力,通俗说就是一眼就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职场,我们需要看懂的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处于行业的什么位置,公司的发展是在上升期还是平稳期,还是危机期?
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老板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是我们坐在一条船上,难道不需要知道船在海洋的哪个位置?它要开往哪里?它是否足够坚固?它是浮是沉吗?虽然,我们不是掌舵手,但我们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看清公司的发展情况,由此判断我们会在这家公司至少工作多久。别等到自己还没活够,公司已经活不下去,才来清醒。
除了看懂公司与行业与市场的关系,其次我们还要向内看。
工作20年,我们是否已经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产品矩阵,其中的互相影响关系,已经很清晰。
这对自己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平台是值得发展下去的。要么我们需要对公司运作的全局,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为自己选择一个可发展的方向。
小编拿Elsa最近的经历举例:入职两个月,Elsa快速了解全公司的运营架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管理层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并开始盘点有哪些发展的选择,比如去咨询部,培训部,去教练团队,或者继续做现在的项目。至于哪一个才是最优选项,Elsa考虑公司的发展重点,再结合她的能力优势,以及离开这个平台之后,选择了最能让她身价高涨的方向扎根。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看懂的能力”跟新人抢饭碗,有什么关系?
须知道,新老交迭是个普遍的规律!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永远让自己手上有选择。
新人抢饭碗,就是一次环境的变化,也是对职场人理解能力的挑战。越早适应改变的人,越早去学习理解的人,最后就越能站稳自己的脚跟。
与其总是提防着被人抢饭碗,不如主动走出舒适区,丝滑融入到新挑战里。
所以要卷,先卷自己“看懂的能力”。看懂新变化的逻辑规律,看懂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努力。
搭模型的能力
02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以为公司是你家开的吗?你以为摸清公司全局之后,你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吗?”
当然不是!
主动离开舒适区之时,我们需要学会一个“倍数化能力”。
什么叫倍数化?就是能够把个体的工作产出,成百上千地复制到更多人身上,从而整体提升组织的效率——这叫价值的可复制化。
打造一套方法论,一个体系,一个框架,一个模版,一套理论,一个工具,一整个标准作业流程,这都叫倍数化。
工作10年以上的职场人,在公司基本都做到中层管理。但依然有不少人哪怕做到了管理层,依然只是一个带头干活的大头兵,大事小事还是自己撸起袖子干,最后累死自己,团队也得不到成长。
原因就是视角没有转变过来!
职位虽然上去了,可做事习惯依然停留在执行层面,大事小事一把抓。就像Mary一样,面对招进来的新人,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手把手教,手把手带。既费时又费心,既想她学会,又担心她学会。
我们的确经历着类似Mary的情况:才管一个人,都心神俱疲,如果管的人多了,我们哪有精力每天事事都盯紧,那我们怎么办?
第一,搭建能力模型。
把自己的能力总结成各种各样的方法论,然后复制教下去,听上去很抽象,实际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临危受命去接管一个新项目的,而且这个项目只是开了半个头。我们接手之后,其实是由0到1,事无巨细,自己一手操办,从定项目方向,到搭建产品框架,甚至做海报、设计横幅,采购礼品,都是一个人做。
但是做完第一次紧急交付之后,我们需要清楚:我们不能一直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价值一定不是只停留在项目执行。而这些价值低的基础执行工作必须招一个人回来做。
然后,我们可以开始梳理和记录所有的执行流程,包括活动前要的准备工作,要和哪些人做对接,活动过程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标准,输出标准,活动之后如何收尾,复盘重点。把所有的工作明细,做成现成的模版,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处理,都总结成大大小小的文档库。
遇到A情况采取A措施,遇到B情况采取B措施,遇到C、D……情况不知道怎么解决,我们再重新讨论,生成C、D……措施。
用大白话说,叫“手把手教你项目运营”。
第二,搭建架构模型。
看了第一点后,不少人又会疑惑:对啊,把所有事项,都整理成工作手册了。新人来了,拿着“说明书”听话照做,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这不是双手把饭碗送给新人吗?
那“我”做什么?“我”当然要站在全局,来考虑整个项目的发展啊!
这个项目目前能为公司赚100万,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发展这个项目,升级产品,让这个项目能为公司从赚到100万,到200万,300万,甚至成为公司最核心最赚钱的项目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发展的计划是怎样的?把计划变成一页页精炼的PPT。按照【项目背景】,【面临挑战】,【发展规划】和【未来展望】这4个关键维度来呈现给老板。
同时,再把基本项目执行变成方法论,采取什么方法交接和管理,凝练成一条条短小精干的结论。这就是搭模型的重要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知道如何升级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认知,如何一步一步布局。
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行业,想要往上走,一定要具备这种抽象总结的能力。如此才能把自己引以为傲的本领,传帮接代地复制下去,创造成倍的价值。
找关键的能力
03
如果这堆工作能为公司创收1万元,而完成这堆工作,需要请2个人回来,支付1.5万元工资,老板是绝对不会做这种傻事的。所以如果我们工作8小时没办法完成这堆工作,找老板添人,老板会考虑不如直接请一个能完成工作的人,而不是请个人回来帮我们。
这就是找到关键的能力,也就是看透问题的本质。
如果我们要请一个人回来,干我们手头上的工作,对于老板来说,等于增加了人力成本,所以我们去谈判的资本是什么?
当然不是喊苦喊累,去抱怨工作很多,活干不活。我们需要告诉老板:增加了一个人力成本之后,公司的收益会增加多少。
我们需要带着自己的项目发展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去找老板招人,给自己升职加薪。
这就是关键,一层层剥去表皮之后的核心,大家是否能理解:招聘一个人,对于老板来说,意味着什么?完成一项工作,做好一个项目,对公司能产生多大价值?这个价值对于公司整个运营层面来说,占比多重的份量?
普通人觉得奇怪,匪夷所思,不就是招个人嘛~
但是聪明人会掘地三尺,将所有的信息连点成线,形成一套自洽的逻辑,这就是差别。赚钱是真的凭实力赚到钱,赚不钱也真的凭能力赚不到。
以上这3种能力,看懂的能力,搭模型的能力,找关键的能力,是每一个工作10年以上的人,都要着重培养和运用的。
虽然近年的环境、竞争在变化,我们身边充满着挑战和机遇,而大家都开始卷,又加剧了竞争,于是更加卷,形成恶性循环。
想从牢笼中挣脱出来,就不要陷在这个游戏规则里,一定要跳出来,千万不要再去卷体力,而是去卷脑力。提升效率,复制价值,解决关键,这都是经验丰富的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无论何时都要善用自己的优势去化解自己的劣势,而不是用自己的劣势去硬刚人家的优势。
大家有什么职场的心事?我们还有职场树洞一直为大家提供前进动力哦~
END
采访主持 / 方可程
编辑 / 棱棱
内容来源 / 职业生涯规划师 Elsa
图片来源 / 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