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区域经济,产业
2024年以来天津多项经济指标扭负为正、经济增长企稳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收窄至0.1个百分点。
需求端,投资低位修复,在连续两年负增长之后,2024年1-10月天津固投增长3.5%,其中,基建投资是主引擎,制造业投资动能仍待强化。出口扭降为升,以飞机、船舶为代表的“海空”装备出口表现亮眼。消费意愿不足,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但疫后消费意愿下降较多,可能与三产占比较高而疫情对三产就业影响较大有关,部分升级类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较好。
生产端,三产占比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服务业增长势头好于工业。工业方面,贡献近1/3经济总量、但增长后劲待强化,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贡献全市五成的工业增加值,盈利能力较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工业领域主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密度均居全国前五,新质生产力布局有优势。分行业看,石化、装备两大优势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兴魔方平台“区域+行业”制造业评价体系显示天津的专用设备、汽车、金属制品、电子设备等行业居全国A-B档,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新纳入国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的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细分领域具优势。服务业方面,贡献约2/3经济总量,金融业、交运仓储业等产业占比较高、增长较好;港口经济、航空租赁等产业基础较好。
综上所述,天津的发展动能既来源于传统产业基本盘、也来源于新动能,更需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承接非首都功能资源外溢。我们建议:一是石化转型强基础,一方面关注重点园区绿色化转型,建议推动南港工业区与其他片区存量项目共建“无废产业链”;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建议探索建设“新材料中试转化基地”。二是高端装备谋转型,一方面释放“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建议围绕重点“链主”企业建立上下游图谱和重点企业库,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另一方面挖掘衍生“后市场”特色金融机遇,在产业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领域分类施策、壮大市场主体。三是京津冀协同借力,两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京津冀5个集群入选、领跑全国城市群,建议把握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带来的“科技招商”机遇,在“六链五群”方向加快重点产业成链成群。
天津市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根据《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天津承载着“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等功能。
近年来天津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强调,“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一、发展概况
1.1 经济发展
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天津经济基础较好,但2017年以来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传统产业去产能、推动企业降杠杆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多落于全国增速水平以下。由此,天津GDP先后被成都、杭州、南京反超,落出全国GDP十强城市序列;且领先宁波、青岛GDP的幅度持续缩小。
2024年以来天津经济增长企稳向好,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3.9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11位;同比增长4.7%,与全国同期增速水平的差距缩小至0.1个百分点。
人均经济水平稳定好于全国。2023年天津人均GDP为12.3万元,约是全国同期水平的1.4倍,排名全国省级地区第6位。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天津人均GDP领先全国的幅度(天津与全国人均GDP之比)也趋于收窄。
1.2 社会人口
人口净流入支撑天津常住人口止跌回正。2023年末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364万人,在全国人口减量、20个省级地区人口负增的情况下,天津逆势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扭转了连续两年人口负增的格局。分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维度看,机械增长(即人口净流入)是支持天津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起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且降幅持续扩大,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由此估算,2023年天津吸引了约4.5万人口流入。
人口结构方面,呈现两个特征:一是老龄化程度深。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天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1.66%,已居全国第8位、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为最高;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升至24.93%,依旧高于北京的22.6%和河北的22.2%,全市老年人口总规模达340万,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二是受益于科教资源,人口受教育程度具优势。截至2022年末,天津拥有56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拥有7所双一流高校;每百万人拥有4.1所高校,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由此,天津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天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在各地“抢人大战”中,天津也积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留才引才上持续发力。2018年天津市启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2023年市人社局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深入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加快引进优秀人才来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升级加力“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既关注“留下来”,围绕重点产业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定期向人社部门推送高校毕业生需求;也关注“引进来”,赴高校集中的城市提前锁定有意向来津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办理引进落户手续,并为人才落户、就业创业提供免费创业服务、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创办企业社保房租补贴等。截至2023年末,“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7.9万人。
1.3 辖区发展
天津下辖16个区。滨海新区是全市经济的领头羊,2023年以7303.0亿元的GDP贡献全市的约43.6%;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增速0.3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交运仓储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是主要拉动力,分别增长17.3%、8.8%、6.2%。河西区、西青区两区GDP超千亿,其余市辖区经济总量尚小。
需要注意的是,经历经济“挤水分”和动能转换,滨海新区虽然尚未能如期实现2016年破万亿的目标,但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其经济总量仍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1.67万亿)、排名全国第二,大幅领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4000-5000亿的规模。
二、发展动能
2.1 投资:低位修复,基建亮眼
得益于直辖市的国家扶持力度,天津长期吸引了较多国家重大项目投资。然而,与GDP增长趋势相似,2017年以来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落后全国同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减弱,且波动幅度较大。尤其2022年、2023年天津投资分别负增9.9%、16.4%。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便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受低基数、投资动能修复共同作用,2024年1-10月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1个百分点。
分项看,根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地方投资动能有所修复,2023年地方单位投资同比负增19.9%,拖累全市投资负增17.0个百分点;2024年1-10月实现正增长,在中央投资相对放缓的情况下,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转负为正,2024年1-10月分别增长1.5%、18.3%,同期全国仅3个省级地区实现房地产投资正增长,包括上海、天津、陕西。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2024年1-10月负增1.6%,是京津冀三地中唯一负增的地区、落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全国平均水平增长9.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6%,低于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
2.2 消费:意愿不足,有结构性亮点
消费一度是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2000-2013年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高于全国同期水平的增速,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1.8%-2.0%,也多高于全市GDP在全国的比重。
然而,近年来天津消费动能趋于弱化。2014年以来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便持续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015年持平),拖累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比重快速下滑,2023年降至0.8%,仅相当于2013年占比水平的一半、低于同期全市GDP在全国1.3%的占比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负增3.2%,同期全国仅5个省级地区社零同比负增、天津负增幅度居全国第三(仅好于海南、上海)。
相应地,虽然天津居民消费能力始终保持全国前五,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2499元,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1.4倍,超过江苏回升至全国第4位。然而,消费意愿的全国排名则趋于下降,疫情前2019年前三季度仍处于全国第12位(70.6%),2024年前三季度降至全国第27位(62.9%)。这可能与天津三产占比较高而疫情对三产就业影响较大有关,2023年第三产业占比高于60%(全国水平54.6%)的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四个地区,2024年前三季度社零同比均为负增长。
分项看,总量负增的情况下,2024年前三季度仍有部分升级类商品表现较好。一方面,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新政策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累计增长12.3%;另一方面,在智能化、绿色化导向下,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同比增长2.5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8.5%,好于全市零售业平均水平。
2.3 出口:扭降为升,“海空”装备可为
规模上,2024年1-10月,天津实现出口总额3277.1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排名全国省级地区第13位,均好于全市GDP的表现(前三季度占比1.3%、排名第24位)。增速上,2014年以来天津在多个年度的出口增速落后全国同期水平5-10个百分点,2024年1-10月增长6.8%,扭转连续两年出口负增的格局,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1个百分点。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是天津出口的主要商品,2024年1-10月占全市出口额的66.6%,出口额同比增长11.6%;其次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钢材,占比分别为7.1%和6.2%,出口额同比均趋于负增,分别负增7.7%和1.9%;上述3个商品大类合计贡献全市出口额的近八成。机电产品中出口规模前五的商品为:电子元件、电工器材、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船舶,分别占全市出口额的9.1%、4.8%、3.9%、3.5%、3.0%,其中后两个商品类型出口增长53.4%、182.2%,增速表现更为亮眼。
需要注意的是,天津拥有世界级深水大港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具优势,常年稳居全球前十,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2023年天津港实现2219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8位、全国第6位,占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7.2%。根据天津港集团披露,天津港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地区。
三、产业现状
3.1 产业结构:三产为主,动能分化
2023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为1.6 : 35.7 : 62.7,同期全国为7.1 : 38.3 : 54.6,三产占比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分行业看,天津的工业和金融业占比更具优势,2023年增加值分别占GDP的32.0%、13.4%,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其中金融业占比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市。
从增长情况来看,目前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来源于服务业,而工业经济增速放缓。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5.3%,均高于GDP增速,其中金融业、交运仓储业增长较快,均实现6-8%的增速水平。而工业增速则多是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3.2%,均低于GDP增速,也低于全国同期水平0.9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
3.2 工业特色:石化、装备有基础,科技创新有优势
近年来,天津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于此,重点发力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12条重点产业链,2023年上述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8%,其中集成电路、车联网、航空航天、中医药、高端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具体而言,天津的工业经济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是石化、装备优势产业起步早、规模大。洋务运动开启的天津近代工业发展便是以化工、机械、矿业为主要产业,奠定了天津的工业底色。从增加值结构来看,2023年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贡献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5.8%、32.6%,其中油气采选、汽车两个行业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5.6%、10.5%;电子设备、医药、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供电供热占比在5-6%左右。企业营收结构与之大致相符,2022年黑色加工、汽车、电子设备、油气采选、电气机械是全市营收前五大行业,合计贡献全市规上企业总营收的约45%,其中油气采选在全国市场份额具优势,占同期全国同行业总营收的13.0%,远高于全市工业在全国1.8%的占比水平。
兴魔方“区域+行业”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显示,天津的装备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而石化产业稍弱。根据2023年度评价结果,天津的专用设备、医药、汽车、金属制品、电子设备等行业居全国A-B档,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上游水平;而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黑色加工等行业原材料行业受企业财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拖累,综合竞争力落于全国20-25位。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优、潜力大。与全国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的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2017年以来其占比水平稳定高于20%、2023年波动增长至24.5%,与宁波25.2%的占比水平基本持平,两市经济体量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均以石化与装备产业为主。其中,天津的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新纳入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天津在这两个领域均有较好基础。航空航天方面,天津拥有多家国家级院所研发实验基地,并带动上下游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航天生产与研发,如依托空客亚洲唯一的A320总装线和A350宽体机交付中心,集聚了西飞国际、古德里奇、赛峰短舱、天津海特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并带动形成飞机租赁产业,租赁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依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的天津基地,形成包括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超大型空间站、卫星等航天产品链条;2024年11月中国商飞-中国民航大学大飞机研究院揭牌签约,航空航天发展动能可期。海洋装备方面,依托天津港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产业集群,2023年2月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占比高、盈利强。近五年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贡献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中有升,2024年1-10月提高至50%以上。这或受益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更为轻资产、高盈利的经营情况,根据《天津统计年鉴2023年》,2022年外商及港澳台商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占全市的约17%,以约全市27%的资产规模实现了全市约74%的利润总额;营收利润率16.1%,高于全国7%左右的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天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3.2%、2.2%的盈利水平。根据启信宝数据,天津的主要外商及港澳台商规上工业企业分布在汽车、电子、医药、专用设备等新兴行业,在食品轻工领域亦多有布局。
四是科技创新力度大、浓度高。天津整体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常年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市研发与试验(R&D)经费总投入599.2亿元,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3.6%,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同时,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陆续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出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颇见成效。根据启信宝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天津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5类资质的工业企业总量已有4000余家,占工业存续企业的3.4%,占比水平居全国第四(前三位上海、北京、湖北),对产业升级转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支撑力不断增强。
四、展望与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来天津经济增长放缓,但2024年以来多项经济指标扭负为正、经济增长企稳向好。需求端,投资和出口动能修复,地方投资有力拉动全市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转正;机电产品贡献2/3出口规模、稳定增长,飞机、船舶等商品增长亮眼;消费动能弱化,居民消费能力较强而消费意愿降低,部分升级类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较好。生产端,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工业贡献近1/3经济总量、但增长动能趋弱;石化、装备两大优势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石化产业受规上企业财务表现拖累竞争力趋弱,而装备产业竞争力较强,尤其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细分领域具优势;服务业贡献约2/3经济总量,金融业、交运仓储业等产业占比较高、增长较好。
要延续向好的经济增长趋势,我们建议天津既要稳固传统基本盘、也要加速培育新动能,并积极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承接非首都功能资源外溢。基于此,提出如下发展展望与建议:
4.1 石化转型强基础
一是关注重点园区,促进绿色化发展。目前来看产能在天津港南港工业区、保税区临港化工集中区、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等均有分布。但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发展导向,石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将持续严控化工园区数量和非重点园区的新增产能。2023年4月天津市发改委印发的《天津市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南港工业区是本市新建石化化工项目的主要载体,除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外,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原则上进入南港工业区”,而未来其他化工园区除了技术改造、节能降碳、下游消费端化工新材料等符合相关条件的项目外,原则上将不再安排石化化工项目。
南港工业区目前是天津唯一一家入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绿色化工园区名录”的园区(截至2023年第五批,全国合计30家),建议借鉴宁波市国家级绿色石化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南港工业区与其他片区存量项目共建“无废产业链”,即通过延链补链、跨园区互供等方式,构建“油气开采—原油加工—烯烃衍生物—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上中下游一体化集群,减少中间物流成本和能源消耗,实现副产品、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园区绿色低碳水平。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端化发展。中试是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向工业化生产的过渡性实验,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关节环节,也是新材料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的重要抓手。2024年9月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各地探索将持续加速。
建议借鉴上海、杭州湾(绍兴上虞)、连云港等石化新材料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建设“新材料中试转化基地”。由政府平台牵头,制定相关基地和项目管理办法,一端联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化学与材料相关“双一流”学科以及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北化院等科研院所,另一端联动中石油、中石化、渤海化工、壳牌、沙比克等领军企业,共同搭建“新材料中试转化基地”,在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生物质化学品、资源回收利用、节能低碳等领域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考虑到化工中试基地的环保与安全等要求,建议就近布局在南港工业区,并根据国家要求,配套试验场地、专用设备等“硬件”,以及运行操作规程、技术人才团队、投融资推介、知识产权导航等“软件”。
4.2 高端装备谋转型
一是释放“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天津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随着产能扩张、产线升级等需求,其对本地配套率的需求对天津相关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可期。
建议围绕重点“链主”企业建立上下游图谱和重点企业库,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例如,航空航天关注空客天津公司、航天长征火箭、天津直升机、航天神舟飞行器等,海洋装备关注中海油、博迈科海洋工程、太重(天津)、合力(天津)、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模式上,可以推广天津港保税区持续围绕中船(天津)开展上下游精准招商的经验,2024年更是梳理形成“一报告三清单”,即中船(天津)在全国供应商布局报告、船舶产业的龙头企业清单、中船(天津)本地配套企业清单以及外省市配套清单,对重点项目逐一拜访招商、并推动本地企业纳入中船(天津)的供应商名录,带动中船(天津)的本地配套率已由2022年的不到30%提升至2024年的60%,2024年1-5月与本地企业的合同额达到7100万元、增长八倍。
二是挖掘衍生“后市场”特色金融机遇。装备制造业是天津经济重要的基本盘,港口能级居全国前列,同时在金融业上具有结构优势。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立足地方优势,促进产业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由此,天津探索制造业衍生的“后市场”特色金融潜力可期,有望吸引更多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航空、航运租赁专业子公司或项目公司。
建议借鉴广东发展融资租赁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分类施策、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各重点片区产业特色和自贸区制度优势建设特色金融集聚区,如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等发展船舶、海工设备、矿产设备等融资租赁,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等发展飞机融资租赁,巩固全国第二的行业优势领先地位。并鼓励“链主”企业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或吸引相关领域专业主体,推动银行、租赁和制造企业三方产融对接,探索“制造+租赁+运营”的产业共同体。
4.3 京津冀协同借力
京津冀区域协同动能方兴未艾,尤其是“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成果转化链条持续加力。根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中,超过30%的项目、超过50%的实际利用内资额来源于北京。2024年1-9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5500家,累计为1000余家北京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1],并编制发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操作指引》《京津国家级优秀孵化器及科技成果对接清单》《服务“京数津算”算力交易产品清单》等,引导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与天津重点产业链匹配落地。
由此,2022年、2024年国家工信部先后公布两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合计5个集群入选,是全国联合申报跨省集群最多的城市群(长三角1个、成渝2个),包括: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安全应急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5个集群。
建议把握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带来的“科技招商”机遇,加快重点产业成链成群。重点产业上,关注京津冀重点合作的“六链五群”的产业协同方向,包括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以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举措上,建议借鉴苏州、合肥等地招商引资建议,在市级层面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分产业、分领域深入研究,统筹梳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南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合作板块的土地资源、科创载体、产业定位、产业链断点及优势政策等,积极开展资源链接、产研合作、项目招引等对接服务。且由于京津冀重点合作的领域多为高科技领域,需要转变传统招商关注投资规模和强度等传统指标的模式,更多关注项目成长性、团队研发实力、商业模式、与本地传统企业嫁接的匹配度等;不仅要招引短期可见成效的成熟企业和项目,更要挖掘前期引进和陪伴成本相对较低、而发展潜力较大的优质初创项目。
注:
[1]资料来源:【发布】前三季度京津冀经济运行平稳 区域协同纵深推进,天津市统计局,2024/11/29[2024/12/17],https://stats.tj.gov.cn/sy_51953/jjxx/202411/t20241129_6792655.html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