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说: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很正确的话,他说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够快速地发展。他指的是人均GDP的巨大增长和其他许多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好东西。人类社会在几百年前才出现了大发展。在那之前,每个世纪的发展几乎等于零。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今天这篇内容,我们来谈谈,学习思维模型的高效方法。如果你觉得你需要更高效学习思维模型,那就“忍痛”读完这篇文章。
如果你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爽”,你已经走在了正确的学习之路上。
这篇内容很很很……长,原来的标题是:联系性思维:将看似无关的想法联系起来,产生创新性想法,将看似无关的模型联系起来,产生系统性思维。
欢迎扫描下方小程序码,用决策狮小程序来看这篇内容,虽然要注册一下,但是会有全新的高效的思维模型学习体验,试试看!
主要讲的是框架学习法与联系的价值,有很多“冗余”,但是冗余恰好符合人脑的学习机制,我们在学习上,其实是需要把一个知识模块,结合多个不同出处的表述进行交叉学习,能增强记忆效果,并能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冗余万岁!
另外,公众号提供的是一种内容的“线性组织方式”,必然让本文很长很长,这是物理性的,将来你们用我们决策狮软件的时候,将会体会什么是内容的“网络式非线性组织方式”。
史蒂芬·平克说: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若愚这厮想说,理解之难,在于把线性展开的语句,建立起树状结构,融会在网状的思想体系里。
经过长期的酝酿,与近一个月的无死角“打磨”(不断推翻已有的方案,只为让用户感受学习思维模型的简单,体会到心流,我都有点不相信了…),终于在今天傍晚,决策狮软件的移动端(学员端)正式确定了第一版的原型,进入开发,好像搞得我的内心有点激动。
想想以后有人可以受益于我们的软件系统化提升自我,不像我过去学习思维模型那么的艰难,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了,,利用这个激动,我便想将原来这篇旧文,扩展成论述思维模型框架的最长的文章,希望给更多的人以参考(因为很难最有深度,那不如就来个最有长度吧)。
多数人都爱读短内容,但今天你要不要破例来挑战下,你能否不嫌长的读完这篇内容,我相信,你若能“一字不落”的读完本文并往深处理解,“你”就属于决策狮旨在找到与服务的更多的“少数人”,热衷学习思维模型以提升自我者。
在我看来,本文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就好了,第一,有助你理解框架的力量与框架学习法在学习思维模型上的重要性;第二,你间接了解了决策狮,将来如果你愿意用这个工具,它能在之后学习思维模型上,让你体会方法(框架学习法)+内容(一流头脑一流书籍)融合为学习工具的高效,帮你碎片化学习,系统性吸收,长期“自动化”建立思维模型网络。
决策狮是我们团队所认为的,第一个专门解决思维模型学习之难的工具软件(它已经让我们学习思维模型的效率至少有10倍提升,我们因此决定将之打造为你也可以使用的工具),我们将加快开发,让你更早体验,原来可以这么学习思维模型,如果到时不好用,我相信我们一定将会改到它好用,我们有这个信心。
查理·芒格说:
班扬笔下的人物,也就是那位外号“真理剑客”的骑士,在临终时留下了这样的遗嘱:“我的剑留给能挥舞它的人”。跟这个人一样,只要我曾经试图正确地对待我的剑,我并不在乎我对它的赞美是对还是错,也不在乎许多人并不愿意使用它,或者使用之后发现它对他们来讲完全没有用。我远不如芒格般洒脱与智慧,我确实珍惜我和我的伙伴们打造的剑,我们满怀激情的打造它,是我们感受到它的力量,因此我们有了想法让更多人能够挥舞它,即使没有人愿意挥舞,我们还是珍惜这把剑,我们制造自己想要的产品,像乔布斯说“我们为自己创造了iPod,当你为自己、你的好友或你的家人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
好,现在让我开始尽量有逻辑地“组合”这篇长文,请原谅我没法让它看起来不像“掉书袋”,因为我的学习方法是“碎尸读书法”。所以这篇内容也是像李敖先生一样“先碎书再在需要的时候,找到打好标签的碎块块,快速组合出来一篇时评”。以下的文章是李敖先生亲自讲授他的方法,有兴趣可点击学习。
李敖自己讲解碎shi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知识大融通》 中说 :
他(培根)以卓越的洞察力观察人类的心理过程,发现“人类心智往往在匆忙的状态下,毫无选择地吸收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并加以珍惜,从此之后事情相继而生,当初所犯的错误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不加以修正”。这么说来,知识并不是好好架构出来的,而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伟大结构”。
《穷爸爸,富爸爸》 中说 :
如果你要去建造帝国大厦,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个深坑,打牢地基。如果你只是想在郊区盖个小屋,你只须用混凝土打十五厘米厚的地基就够了。大多数人在努力致富时,总是试图在十五厘米厚的混凝土上建造帝国大厦。
《穷爸爸富爸爸》说的是财富的帝国大厦需要挖个深坑,打牢地基,认知的大厦也是一样。
古典在《跃迁》中说:如果看不到顶层建筑,你平日辛辛苦苦垒的砖头,根本搭不成大楼,也就是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头罢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框架依托,绝大多数的学习都是低效的。找到一种系统,来统合你所掌握的纷繁凌乱的所有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最重要是思维),就相当于一座摩天大楼终于搭建起了它的骨架。愈加完整、不断更新丰富的多元思维认知体系结构,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核心竞争武器。
好的框架就像思考者的外挂,能让你不断站在智者们的肩膀上进行思想无止境的组合升级。
受到查理·芒格的启发,我们都应该掌握这种最好的思维方式——多元跨学科思维,建立联系思维模型的框架framework/latticework,也就是拥有一个融会贯通多元思维模型的思想体系mindset,本文称之为智慧框架。
而框架学习法——这是一种至少10倍速学习思维模型的方法,帮助你系统性提升自我,打造思维复利支持的复利人生。
马斯克说:
记忆其实是一件难事,大部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都不值得被记住,为了快速记忆,你必须赋予它意义,经常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相关性?你只要问出了这个问题,你基本上就可以记住了。因为你的大脑,同时在持续尽量地忘记其他东西。。
马斯克这个来自视频的内容截取的不完整,我记得他完整的内容是这么说的:“当然,我认为,当你尝试学习一些东西时,极其重要的是,建立相关性,问问,你为什么要学这个?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在试图忘却。在潜意识层面上,我们的大脑试图决定,什么相关,什么不相关。你看到的大多数东西,你的大脑并不想记住它们,因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因此,你必须建立相关性。你想要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学习这个主题或那个主题。一旦你建立了相关性,你的大脑自然就会想要记住它。“
查理·芒格说:
你必须认识到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想法的真实性,‘生活只不过就是一个又一个该死的关联’,所以你必须有模型,必须看到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的影响。大量有目的的阅读可以让人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习惯,把读到的东西和所展示内容背后隐藏的基本概念结构联系起来,你会逐渐积累一些有关投资的智慧。如果没有进行过大量的的阅读,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出色的投资人。
你必须收集信息,我想我和巴菲特从一些好的商业杂志中得到的比从其它地方多,阅读每一期各类的企业报导,便能轻松且快速地获得各种企业经验,而且如果你能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将所读到的内容与这些想法的基本架构结合在一起,你可以逐渐累积一些投资智慧,在这浩瀚领域中,若没做过扎实的阅读工夫,我不认为你可以成为真正优秀的投资人,而我也不认为有哪一本书可以为你做到这些。
查理·芒格说:
“想要变聪明,你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而且你必须将答案联系到深奥的理论框架,你要去了解这些主要理论,虽然有些难度,但这过程会有很多乐趣。
很多人都知道思维模型的重要,但其实是联系思维模型才重要。具体做法就是,你要建立联系思维模型的框架。
有人曾问马斯克:“你怎么学得这么快?”。他回答说:“我认为大多数人能学到的东西比他们认为的要多得多。我想大多数人都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它们很容易在尝试之前就放弃了。将知识视为语义树是很重要的。在进入细节之前,确保你理解了基本原理。”《跨越不可能》中说:
一旦大脑构建了这种叙事,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像装饰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一样。在探索过程中,你学到的所有小细节都会成为装饰品。
有了这棵大树——一个总体结构——这些装饰品就更容易挂起来,所以你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去记住它们。这个历史叙事实际上变成了一座记忆宫殿,你只需在获得新信息时将它放到正确的位置即可。如果我们构建了这种叙事,就能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习时间。马斯克说的语义树,《跨越不可能》中说的思想的“圣诞树”,就是联系思维模型(悬挂思维模型)的框架,但同时马斯克表达了,“多数人很容易在尝试之前就放弃了”。也就是多数人并不能按这种方法学习,查理·芒格也是这么认为的。查理·芒格说: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然而,我这种特殊的方法似乎很少得到认可,甚至对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人们要是觉得一件事情“太难”,往往就会放弃去做它。
老喻(孤独大脑)说:
与埃隆·马斯克相比,多数人没有一个框架(framework),一个用来悬挂你的想法的格子框架,工程师、经济学家、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们都有非常结实的格子框架,来悬挂他们每一个想法。我们却没有一个全面性的模型框架,只有一堆随机和分散的个人想法。
因为框架学习法,本质是一种网络式学习,开始时速度非常慢,因为不知道去哪里学习模型,每个模型都不熟悉,更何谈建立联系?如果一个人没有持续性与强度以及自发的兴趣,大量的时间,还有相关的商业投资经历,很难越过阈值,走上思维模型系统性积累的康庄大道。这是许多人在学习思维模型建立思维网络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多数人很容易在尝试之前就放弃了”。(这是在没有决策狮软件的当下,我们希望决策狮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但一旦越过阈值,思维模型的学习速度会非常快,因为每个新增的模型,相对于已有的模型体系,只是一个“点”,用已有的复杂结构体系消化那个点就不费力,因为许多支持理解那个点的周边模型都已具备,让那个“点”粘在思维雪球上,雪球越滚越大。你设想一下,当许多的模型建立起联系,再结合去理解一个新的思维模型,难度大大降低,还能更理解一个模型与其他模型组合理解的妙处,因为事物运转背后就是受到复杂的模型交织影响。查理·芒格说:
接受现实。恐怕事情就是这样的。假如有20种相互影响的因素,那么你必须学会处理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但如果你能像达尔文那样,带着好奇的毅力,循序渐进地去做,那么你就不会觉得这是艰巨的任务。你将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我们刚才说的,一旦积累的思维模型与联系,越过阈值,这个思维相互支持自我增强的循环是无止境的,这就是所谓思维复利(滚雪球)效应。 Ideas will meet and mate,have sex with each other. 思维复利(思维滚雪球效应),当你变得越好,你会越快地变得越好。《最小阻力之路》中 说:
每当你把学到的东西同化时,你的同化经验都会变得更为深入。甚至你也把未来的学习经验都予以同化了。因此,专业演员在背台词时才会越来越快。音乐家在演奏一些困难的乐段时,也会越来越熟练……
保罗·格雷厄姆说:
“超线性回报最重要的案例是学习。知识呈指数增长,但其中也有阈值。例如学会骑自行车。其中有些阈值类似于机器工具:一旦你学会越多,你就能更快地学习其他任何东西。但最重要的阈值是代表新发现的那些。
知识似乎是一种分形,如果你在一个知识领域的边界上努力推动,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将一个掌握其中的所有新发现的机会。牛顿做到了这一点,杜勒尔和达尔文也是如此。《跨越不可能》中说:
“把因果联系起来,就是模式识别。为了奖励这种行为,我们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带来的乐趣可以强化“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的关联,从本质上提升学习能力。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很多学习都可以归结为模式识别,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要你坚持读下去,就会不断地捕捉到微小的信息,而你的模式识别系统就会不断地将这些信息拼接成更大的片段。这些更大的片段将成为你在新知识海岸上的滩头阵地。”
查理·芒格说:
"当你让自己跨越了眼前的藩篱,你就能够观察到在其他领域发生的相近事情,辨别不同的思考模式。然后,一个概念会被另一个概念强化,这个概念又会被第三个概念强化,如此不断发展,你就会发现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关键是找寻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幸运的是,我们人类的大脑一直都是这样工作的。"
信息学专家 Richard Hamming说 :
"知识和产出效率就像复利一样。知道的越多,学到的也越多。学到的越多,能够做的事就越多。能做的越多,机会就越多。我不想给你一个(复利的)回报率,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两个同样能力的人,如果其中一个每天腾出多一个小时用于思考,他一辈子下来会比另外一个人的产出要高很多很多。"
2013年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巴菲特和芒格,为什么他们可以远超同龄人和竞争对手。芒格说:“因为对于那些本来比我们聪明的人,我们学到了变得比他们更聪明的方法。”,“我们都爱大量阅读,聪明人都这样,但这还不够,你还应该有一种批判接受、合理应用的态度。大部分人看书都没有抓到正确的重点,看完了又不会学以致用。”
查理·芒格说:
“我们看很多书。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不看很多书的。但光看书还不够:你必须拥有一种能够掌握思想和做合理事情的性格。大多数人无法掌握正确的思想,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应用它们。你拥有的基本知识越多,你需要吸取的新知识就越少。”
“如果你用的是许多学生使用的那种学习方法,那你将无法掌握你需要的那100种思想——那些学生学得很好,接着把知识丢回给他们的教授,拿到一个分数,然后就把知识清空,就好像放掉浴缸里的水,以便下次装更多水那样。如果这是你用来学习那100种思维模型的方法,在生活中你将会一无所获。你必须认真学习这些模型,让它们变成你随时能够使用的本领。”“人类的大脑需要理由才能更好地理解事情。你们应该把现实悬挂在附带理由的理论结构之上。只有那样,你们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思考者。”“我终于明白,若要顺利地解决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必须拥有更好的理论结构,这样才能够解释我的所见和经验。那时,我渴望更多理论的历史已经很长了。这部分是因为,我总是喜欢把理论当作破解难题的工具和满足我那像猴子般的好奇心的手段;部分是因为,我发现理论结构非常有用,能够帮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道理是我小时候在学校发现的,当时我在理论的指导之下,轻轻松松地取得了好成绩,而其他许多人由于没有掌握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习,却总是不及格。”“你们要怎样才能得到普世智慧呢?使用哪种方法能够让你跻身于世界上极少数拥有基本实践智慧的人士之列呢?
长久以来,我相信有某种方法——它是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绝大多数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
正如我在南加大商学院说过的,你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你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
“总的来讲,如果人们毕生致力于将他们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悬挂在一个解释“为什么”的理论框架之上,那么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使用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在《穷查理宝典》中李录说:“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查理·芒格说:
“普世智慧是非常非常简单的。有一些相应的准则和真正的大智慧,在寻找它们的时候很有趣。重要的是,这种乐趣不会终止。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很多财富,我自己已经测试过了。我希望你们做的事并不难,而回报则很丰厚……这对你的生意很有帮助。让你成为好市民。让你的生命有意义。让你的爱情更美满……它让你有能力帮助他人,帮助自己,让生命更有意义。”
《穷查理宝典》说:
“挑选股票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应用分支”。
芒格认为投资是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数学的知识体系。芒格认为各学科是相互交叉的,又在彼此交叉中得到加强。芒格坚信,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起来的思维格栅理论框架,是获得超额投资回报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这说的就需要平常我们有意识的把知识(准确说更多是思维模型)去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支持思考决策的框架体系,大大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由此产生与众不同的洞见,大概就是所谓的“智慧”。
学习一个思维模型并不难,难在许多的模型建立联系,这些思维模型本来都是互相影响的,但它们因为人们没有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在人脑中的“间隔”比较远,思考时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你有意去建设思维认知网络,就能在学习和阅读中不断让重要思维全部收入眼底且经常“互相见面(碰撞)”(用一种物理强化来减少大脑无视关联或不愿耗能做关联而导致只见树木),带来的效果是越来越熟悉重要模型彼此的关联影响(有的时候是你发现了“较远距离”的模型之间连接,这其实也是洞见的本质)。史蒂夫·乔布斯说:
1/ “(聪明意味着)很大程度上是能够缩小范围的能力,就像你在一个城市,你可以从80层楼高的地方俯瞰整个城市,当其他人试图通过查询呆逼的小地图找出从A点到B点的方法时,你可以看到一个整体分布的走向。”
2/ “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当你问有创意的人是怎么创新的,他们或许会有点尴尬。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然后总能看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整合形成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3/(问:当你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时,你使用了一个有趣的词,你谈论的是艺术,不是工程,也不是科学,你想谈谈这个吗?)
当然。我相信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通常使用艺术家这个词来表示某种视觉艺术家,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和最高水平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之间确实没有什么区别。我心里从来没有区分过这两类人。对我来说,他们是追求不同道路的人,但基本上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就是表达一些他们认为是周围真相的东西,以使其他人可以看到它,以便其他人可以从中受益。
4/(艺术性在于解决方案的优雅,就像下棋或数学一样?)
不,我认为艺术性在于洞察人们在周围看到的事物,通常以其他人没有的方式将事物组合在一起,并找到一种方法向其他没有相同洞察力的人表达这一点,以便他们能够从这种洞察力中获得一些优势,使他们有某种感觉或允许他们做某件事。
我认为 Macintosh 团队中的很多人肯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并且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再多研究一下这些人,你会发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我不知道200年后会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计算机领域最优秀的人通常是诗人、作家和音乐家。他们将自己对他人的感受的大量表达融入到其他人会使用的作品中。很多人对这些产品投入了很多热爱,并对这些东西表达了很多他们的欣赏。这很难解释,是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情。
5/ 创造力只是把东西联系起来。如果你问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有点羞愧,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去创造,他们只是看见了某种联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对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能把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合成新的事物。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有过更多的经历,或者说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思考得比别人多。遗憾的是,这种过程很少能够成就一件商品。
干我们这行的人很多都缺乏多种多样的经历,所以他们没有足够多的点来进行连接,最后拿出的只是非常线性的解决方案,对问题没有宽广的视角。一个人对人生经历的理解越广阔,最后的设计就越出色。
硅谷王川说:
“创意的本质,是把以前孤立的各种事物,以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对参与连接的各方都创造新的价值。”
“大部分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盲动,本质上好比缺乏一个高效精准易用的导航系统,后果则是:获取真实信息成本高,时间周期长;很难迅速准确的判断自身在社会,世界里的正确位置(好比在大触摸屏导航系统上迅速 zoom in,zoom out),缺乏迅速精准实时调整发展方向的能力。”
《贝佐斯经济学》中说:
“贝佐斯对未来的设想十分惊人,他拥有看穿未来的能力,他能将毫不相关的信息和模式拼凑在一起,并在其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这种能力是异于常人的。”
《奇才》中说:
“特斯拉和马斯克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都拥有非同寻常的认知能力,可以在脑中几乎瞬间进行长路径计算,看起来就像变魔术。但他们的计算过程是有迹可寻的,只是他们沿着那条路径思考的速度太快,别人根本跟不上。有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对那些还未搞清步骤、没能考虑清楚的人来说,这些事情却会显得牵强。”
“创造力是一个随机联想的过程,而后续的研究(包括我自己的关于认知洞察力的研究)都表明,还有另外一种与智力直接相关的解释:长路径联想。
我的研究将认知洞察力视作一种网络分析模式,它显示出,对那些有更大可能或更强能力通过头脑中的联想网络来搜寻更长联想路径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将别人根本想不到或觉得奇怪的两个想法或事实联系起来。看起来随机,事实可能根本就不是这样——只是别人没能看到其中的联系罢了,因为他们的思维跟不上那么长的联想链。
马赛厄斯·贝内德克(Mathias Benedek)和奥尤查·纽鲍尔(Aljoscha Neubauer)教授的研究发现与我的结论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通常情况下,创造力极强的人和普通人的联想途径是一样的,但前者联想的速度很快。用不了多久,常人能想到的,他们都已经想过了。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开始不那么常见的联想。
贝内德克和纽鲍尔的研究认为,他们的联想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常的工作记忆和执行控制力。换句话说,他们有能力在头脑中思考,同时有效调遣许多事情,这样就可以快速进行多种可能的联想了。”《查理·芒格的原则》中说:
当比尔·盖茨说“查理·芒格确实是我遇到的最博学的思想家”时,巴菲特补充道,芒格有“世界上最厉害的30秒思维。他一下子就能从A蹦到Z。甚至你的话还没有讲完,他就看清了所有的本质”。
思维快速地从A蹦到Z,其实发挥的就是人脑的“模式识别”这个大脑最宝贵的能力,对于战略性选择的思考,不是依赖严丝无缝的推理,而是快速的模式识别,在于你究竟在思考中在乎和利用哪些重要的模型来支持思考与判断。
在日常的思维模型的积累联系中,你自然更理解哪些是更重要思维模型,在具体的场景中,就能够快速的联系信息与场景应用于现实的思考,在他人看来你就有了快速化复杂为简单抓主要矛盾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量子思维」。
《量子思维》中说:
当你面对一个不知道有无正确答案的课题时,能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看起来可以持续取得“成功”的状态下,能迅速发现课题的方法。拥有量子思维的不止芒格一人。
《量子思维》中说:
“埃隆·马斯克本人也拥有极其强大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他还一定拥有超越日常观感的量子思维。像埃隆·马斯克一样,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知识用恰当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在必要的时候,快速地从知识体系的“抽屉”中拿出所需的知识。利用其知识体系和思维的强大力量,当埃隆·马斯克在面对一切课题的时候,他能够以适当的试错高效高质地解决这些问题。”《成长的边界》中说:
“那些长久有效的知识肯定是高度灵活的,其中包括能够应用于新问题中各类思维模式。模拟防空演习中的海军军官和那些学习数学的学生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用交叉练习来学习如何识别各类问题的深层次的结构共性。他们不能依赖反复出现的同一类问题,所以他们必须识别出模拟战场上威胁场景背后的潜在概念联结,或者是在他们从未真正见过的数学问题中建立联系。而后,他们就可以针对每一个新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当某种知识的结构已经足够灵活,可以将其有效应用到新领域或者前所未有的新场景时,这种情形就叫作“远迁移”。有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可以促进“远迁移”——这是亚历山大·鲁利亚研究中乌兹别克斯坦村民无法掌握的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之所以略显困难,正是因为知识迁移的范围限制。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广泛地思考,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充分利用这种模式。”信息是一种结构,知识是一种关系,智慧关联诸多关系为因果。
《纳瓦尔宝典》中说:
我对智慧的定义是“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用于解决外部问题的智慧其实就是判断力。或者说,智慧和判断力是高度关联的:一个智慧而富有判断力的人,首先要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付诸行动。
《最小阻力之路》中说:
思考是把众多事件予以孤立,而“理解”则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理解是一种结构”,富勒宣称,因为它意味着把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出来。
收集多元思维模型并建立思维模型框架(网络),可以从一个更高纬度俯瞰(俯瞰是一种熟悉联系后的及时回顾与提醒)多元模型间的路径(联系),也可以说拥有一副显化的心智模型地图。(因为足够熟悉,整个网络很容易激活,“你应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思想储存库,这里面的想法以各种关系彼此关联,包括因果关系和其他关系。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的激活需要庞大网络中某一个局部网络的激活,而这个激活的局部网络正是当下正在运行的。你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这就是真相”)。
因此,如果你将更多的多元跨学科思维模型联系的更紧密合理并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时,它能比较好的提醒你需要最大可能用这张心智地图更多的相关重要模型来识别问题的本质,并更容易做到,这也是芒格说的思维模型格栅(框架)的作用。 丹尼尔·卡尼曼说:
“我们在记忆列表信息方面非常差,但很擅长记忆路径。如果在路径上安排了列表,你就会记住这些列表里的内容。”
“智力不仅仅是推理能力,还包括从记忆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在需要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建立了智者慧集的“第二大脑”(集合多个智者的多元跨学科思维模型框架),就有了一个支持悬挂并能快速检索重要思维模型的系统,因此就能减少认知负荷,同时,不断将新模型与既有体系联系中,给新的信息和重要模型提供最适宜的挂靠点,这种结构性联系帮助大脑记忆并灵活运用思维模型。信息的收集/甄别/处理的复杂网络,决定了认知,也决定了能量的获取和利用的效率。
硅谷王川说:
不管在什么行业,如果做到了高效地搜寻和存储海量的数据, 你可能就已经成功了90%.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说:
“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通过这样做,你将开始理解每个“再现的情境”背后的机理,并逐渐形成一个应对该情境的“意境地图”。
随着你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不断加深,你就能看到隐藏在扑面而来的复杂事物中的实质。你将明白你面对的事物属于哪种类型,并自然而然地运用正确的原则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接着,现实会向你发出强烈的信号,或者回报你或者惩罚你,以体现你的原则的运用效果,这样你就能学着相应地调整这些原则。有的人很擅长自己把问题和解决办法搞明白,这样的人拥有良好的“意境地图”。也许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这种能力,也许他们天生就富有理性和常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更强。”《千脑智能》中说:
“我们推断,大脑新皮质以一种叫作“参考系”的方式储存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知识。我稍后会更全面地阐释这一点,但现在,我用一张地图来做类比。一张地图便是一种模型:一个城镇的地图是这个城镇的模型,而网格线(如经纬线)便是一种参考系,它提供了地图的结构。
参考系告诉你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如何实现目标,比如如何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我们发现,大脑中的世界模型也是基于地图般的参考系建立的,不是一个参考系,而是数十万个。事实上,我们现在了解到,大脑新皮质中的大多数细胞都致力于创建和操控参考系,大脑利用这些参考系部署计划,进行思考。”
《硅谷禁书》中说:
“1/ 工程师设计跨越江河峡谷的大桥时,在尝试把大桥在形态上具体化之前,总是先在大脑中想象出整个建筑。这种形象化就是精神图景,它预先决定了最终在客观世界中成形的建筑之特征。
2/ 拥有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把这种意识叫做“内在世界”。我们所获得的那些有形的拥有,则属于“外部世界”。拥有内在世界的就是心智。让我们能够在外部世界获得拥有的,也是心智。心智通过思想、精神图景和行动来彰显自己。每一种成功的商业关系或社会地位,奠定其基础的基本原则,都是要认识到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差别,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差别。”
《最小阻力之路》中说:
“若能把你想创造的东西构思成画面,这对你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当你把创造构想变成画面时,你就能同时将大量资讯融入画面中。这就像中国的那一句俗谚:“百闻不如一见。”很多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信息,都可以靠画面来传达。你可以清楚看出结构中各种不同要素的关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画面,但创造物的一切,包括形状、轮廓、设计、功能、印象、感觉还有鲜活度等,都能被呈现出来,变得具体而微。
用画面思考的能力奇妙无比,它让你能够从知识着手,而非从臆测开始。这是为什么许多专业创造者通常都如此有自信的理由。即便是最没安全感的艺术家,对于自己的视觉画面也都非常有自信。
你应该学着把想要的东西化为画面,这也许需要练习。当你开始试着用画面来构思时,你将能够厘清你自己想要的成果是什么。
用想象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来检视你想要的成果。试着添加新的元素,试着把某些元素删掉。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等角度远观或近观它。在你练习改变观察角度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有时候你会感到诧异,大部分时候则不会,但你总是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概念。”
《大脑神经可塑性带来的启示》中说:
当问题以更高程度的抽象思考呈现出来时,学习能够被整合进增强记忆、学习和认知灵活性的更大概念模式中。
《千脑智能》中说:
“尽管有关大脑的细节知识在不断积累,但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仍然相当神秘。”他接着说:“脑科学研究明显缺乏的是一个可以解释这些研究结果的普适的思想框架。”"克里克认为,大脑是个谜,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排列已经拥有的这些“碎片”。"
曾经,就如研究大脑运转原理遇到的问题一样一样,我也积累了无数的思想碎片(主要是思维模式)但缺少框架,但当再学习积累的更多,就会混乱低效(头脑中熵增正在发生),后来我熟练的用思维模型框架来“悬挂”思想的碎片(实现多元思维模型的分布式结构化有层次的网络排列),就再没有过这方面的烦恼了,基本上只要在看书都有思维模型发生联系带来的心流,拥有思想者的愉悦感。《艺术精神》中说:
“似乎按在某些时刻,我们获得启示,看出个别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整体的统合感。这当中有一种理解感和极大的快乐。我们进入一种伟大的秩序里,也被带进更浩瀚的知识殿堂。”
当我掌握框架学习法,并拥高效的工具进行思维模型的联系学习时,我时常能感受到如上的心流。
而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掌握这个方法的,但我作为普通人能够掌握,这个方法你想掌握也完全可以掌握。
芒格不是说过吗:“长久以来,我相信有某种方法——它是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比绝大多数人所用的方法都有效。”我们再来“冗余式”理解,框架的作用。
《涌现》中说:
“模型是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存在,因此人们很少停下来想一想它们为何如此普遍,又为何如此变化多端,对我们又有多么重要。
在日常行为中,模型就像看东西和运动一样普遍,但正是这种普遍性隐藏了它的巨大复杂性。
为了洞悉隐藏在熟悉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必须抛弃某些特定模型的特殊性,去探寻那些适用于所有模型的核心特征。
如果能够抽取这些核心特征,我们就能够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普适框架,并让它指导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普适框架,我们就会像分类学家或蝴蝶标本收集者那样,列出一大堆模型并标出它们所有的特性。
收集模型和罗列它们的特性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如果我们要想有条理地研究模型是如何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那就必须借助这样一种普适框架。”
《框架思维》中说:
“框架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实现什么。框架赋予我们力量,因为它使我们得以保持专注。框架运作得当时,可以突显事物的本质,而令我们忽略其余方面。这是框架的特征,而非程序员所说的缺陷。框架就像巨大而高效的认知捷径,勾画出相应的思维空间以便我们做出决定。它使我们能更快速有效地做出选择。它也简化、强化并放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量子思维》中说:
1/ 虽然通识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科目,但是能有意识地合理运用这些通识知识的人却少之又少。
因为,我们在走向社会后,如果不能把在通识课程和素养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Frame ofReference),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最多只能算是一些知识片段。
2/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信息,能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轻松形成连接和联系。
形象地说,是指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形成一张类似互联网一样的交错连接的知识网络。
“Frame of Reference”一词,也是心理学术语,在心理学中它是被这么定义的:
“我们将外部信息存储在大脑中合适的抽屉里,长时间正确保存,并能在必要的时候迅速找到和获取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创建这样一个系统,就称之为‘Frame of Reference’。”
3/ 总之,我想说的是,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正确地存放进大脑,构建一个“巨大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特别重要。形成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量子思维”。
4/ 所谓知识体系的形成,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形成可以超越专业和领域的限制、串联起各个学科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锻炼我们以宏观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和灵活应对万事万物的能力。经过多年的联系建设与突破,决策狮-多元思维模型框架(悬挂多元跨学科思维模型的框架)正如一个思考者的外挂或可称之为“第二大脑”,她支持你不断站在有可信度的智者们(企业家、投资者、思想家、未来学家等)的肩膀上进行无止境的思维模型组合升级,也可称为认知升级。(当然,我们是会开放这个网络,将之用工具的方式呈现,为你简单高效地学习多元思维模型,系统性提升自我起到我们应有的价值。)
张一鸣说:
认知是所有竞争要素中最底层要素,而这里说的认知就是你是否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抓住事物最底层的规律;认知要素最难建立,而其他的竞争要如你的团队构建、组织管理、日常运营、融资等都是可以基于你的认知则都可以构建。你的认知越深刻,你的其他要素的组合能力就越准确、也越强、越有竞争力,所以说认知是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下面这个总结出自欧赛斯公众号,我认为他总结的很好:
第1个层次是现象层,即看到的都是纷繁芜杂的表面事物。第2个层次是工具层,即不但看到了各种表面事物,还在表面事物中总结及归纳出了工具,通过工具更好地完成表象的工作。第3个层次在方法层,就是在工具的基础上,能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并解决方案化,从而能持续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第4个层次在方法论层,就是不仅能总结出方法,而且还能将方法系统化,形成一整套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体系或者系统,从而从全局层面,而非局部层面解决问题。第5个层次是框架层,框架比方法更为抽象,是人类对底层规律进行探究及抽取、封装之后形成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原理级存在,能普遍适用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第6个层次是认知层,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层次,张一鸣说:“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就是你的竞争力;你对一件事情的认知越深刻、越有竞争力”,认知所有竞争要素中最底层要素,认知就是你对事物最底层的规律触达能力,如广义相对论的最底层规律就一个公式E=MC2,认知要素是一个人所有竞争要素中最难建立的要素。任何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都超越不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们记住,框架是人们对复杂世界的底层规律的一种高度总结,一种高度抽象提炼封装而成的模型。实际上决策狮-多元思维模型框架就是融合了多个智者的多元跨学科思维的“第二大脑”。它利用了计算机的无限存储快速检索与人的逻辑、联想、理性,能不断快速改进迭代升级,可以不断改进部分模块而得到系统的非线性升级,这正是系统的厉害之处,1+1>>2。查理•芒格Lollapalooza智慧定律 头脑的智慧=智慧系数×模型数^2规模决定网络价值,网络价值根据节点数的增加呈指数爆炸性增长,经过临界点后涨幅远超节点数增幅,因为每增加一个节点N,潜在都会给N-1个节点带来价值。所以是非线性的效果。作为决策树框架的联系建设者,若愚这厮的感受会十分清晰明显,每天用框架学习法,我能一直体验给自己的大脑“编程” ,我的大脑神经网络就持续随着我的阅读学习持续重塑,我知道决策狮的框架就是我那个显化的外脑,它最终能基本代表我。但它又具有普世性,包含了成长、经营管理与投资决策三大部分,融合了这三大部分许多的重要思维模型。如果能从思维迷宫走出来,就像从二维到三维,升级了视角你就可以俯瞰思维迷宫,看到了纵横交错的路径和过去自己总是在一个偏狭角落兜兜转转,这种觉醒,要不靠自己顿悟,要不靠高人指路向高手学习,省去自己领悟的时间更快进化。我非高人,我是普通人,但是我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将我探索的学习方法工具化,为有需要的你所用。有形之网——物理世界中的各种网络,信息网络、知识网络、人脉网络、资源网络;无形之网——武装上多元跨学科思维模型形成的大脑中的多层神经元网络。无形之网能够识别并支持建立更好的有形之网,当这种多维度网络贯通时,人生将进阶到更高的维度。硅谷王川说:
当人说"我对发财有兴趣"时,这种空话没有意义。比如说真正发财需要掌握十个复杂矛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对具体每个点本身的兴趣和渴求,强迫自己学了两三点之后还似懂非懂,一直没有获得奖励,就会觉得太复杂而提前放弃了。实际情况往往是,因为兴趣本身,长期积累了二十个不同的知识点,突然发现里面有十个知识点可以串起来,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大财,然后对各种新的知识点越来越敏感。这种敏感度体现为:可以隐约提前感知某个知识点,做成某件自己缺乏的事情,可以和别的东西串起来. 因此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知识结构越丰富,这种敏感度和敏感度带来的动力,和常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也是“数量就是质量”的一种体现。史蒂夫·乔布斯说:
“(聪明意味着)很大程度上是能够缩小范围的能力,就像你在一个城市,你可以从80层楼高的地方俯瞰整个城市,当其他人试图通过查询呆逼的小地图找出从A点到B点的方法时,你可以看到一个整体分布的走向。”
乔布斯说的“俯瞰”的视角,我想延伸一下,当你建设出思维模型联系的网络,你便可以俯瞰体会那张你有意联系建设的思维之“网”(结构,逻辑,张力,路径…)的力量(数量就是质量,而质量才是目的),你的大脑本就是一个拥有千亿左右神经元的网络——你武装了思维模型的多元神经网络,虽然复杂,但值得你画出它,最好是让它就基本代表了你(作为你思考的基础设施),无论如何,你确实就是活在框架之中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你的框架,再去摆脱框架的限制。
【你就是你的框架 You are your wisdom-framework! 】
Richard Hamming说:
“一个人在检查一个大教堂的建造。他问一个石匠在干什么,回答是,'我在切削建造石头'。他问一个雕刻师在干什么,回答是在雕刻石像鬼。如此这般,每个人都详细解释自己所做事的细节。
最后他问一个扫地的老太婆,她回答说,'我在帮助建造大教堂'。大部分时间每个人都沉浸于某个整体的特殊局部细节,而不去思考他做的事和大局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学习,但只有少数人理解了学习只是表象,建立并突破自己的思维框架才是本质。Learning is preparing your knowledge structure for the future you forseen. 学习是为你预见的未来准备你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型框架)。结构化知识很难构建(因为要设计知识的结构体系),但易于推理(因为有体系结构),非结构化知识易于构建(直接存起来就行),但很难用于推理(没有体系结构)。阅读的多和快,并不代表就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了。更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建立自己的一套思维框架和脉络联系。叔本华说: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要求读书的人记住它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
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每个领域的知识其实都有一种脉络,把各种相关模型放入其中,你自然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它了。然而正如叔本华所说,“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查理芒格的原则》中说:
虽然芒格多次发表演讲,写过很多文章,并在股东会上款待过无数的股东,但他从来没有用一个所谓的“统一的理论”来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芒格堪称“特技”的心智,对于普通人来说,着实难以理解吧。就普通人而言,在头脑中同时处理他说的“多个模型”,而没有一个能理解其观念的框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若愚这厮在体会建立框架之难,但我实在对此有巨大兴趣,最终探索并掌握了框架学习法,理解像芒格所说,“但如果你能像达尔文那样,带着好奇的毅力,循序渐进地去做,那么你就不会觉得这是艰巨的任务。你将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可能促使我更加有激情的长期建立这种思维模型框架的背后,还有一种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拥有千亿神经元的复杂网络的头脑的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开发的实在有限。原因又是思维模型的学习,需要高效的方法来支持。我有了极大的动力,将我掌握的方法,结合智者的思维,转化为一种学习思维模型的高效工具,那就是决策狮。《艺术精神》中说: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把自己的片段发现加到人类的整体发现当中。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进步。不管他记录什么,从研究人类整体发现这件事来首,都会贡献良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留下许多让别人得以运用的记录,那么这些记录将成为辅助我们的踏脚石,或提醒我们该小心避开哪些绊脚石。
去发现自己的品位吧。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全神贯注在这个主题上,不断努力,以所选择的媒材,找出最清楚的表现。
用心表现出一开始的构想,按部就班去做,主题本身适用和专属的技法就会应运而生。如此持续联系多年,长年累月就会出现新的要素,虽然每个步骤不同了,但其实都一样,就是生活里令人欣喜的一项简单主题。
史蒂夫·乔布斯说:
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字……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
人类一直都在从超前的知识进步中获益,并且在使用超前者所研发出来的东西。能够创造出在人类经验和知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东西,是一种美妙和令人欣喜若狂的感觉。
决策狮-多元思维模型框架本质是做多元思维模型的结构性的熵减,让重要的思维模型或近或远都能合理联系起来,让多元跨学科模型形成融会贯通的力量,因此能更好理解现实,应对复杂的未来变化,因此内心更平静更强大,发挥最大的自我潜能。决策狮思维框架和脉络不是来自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人,而是来自许多书,许多人的思考和模型的梳理和洞察,也就是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必须致力于长期的理解能够高于你所阅读的这些信息,它们反过来支持你往更高的层次建构。我用李敖的碎尸读书法,结合芒格的框架学习法,建立决策狮的多元思维模型框架。以下是从决策狮pc端截图部分的我追随的智者,一流头脑与一流书籍。汇聚一流的智者头脑模型
汇聚一流的智者头脑模型
“碎尸”(拆解)最有价值的书籍
保罗·格雷厄姆说:
你有没有注意过,坐下来写东西的时候,一半的构思是写作时产生的?实现某个构思,会带来更多的构思。
所以将一个构思束之高阁,不仅意味着延迟它的实现,还意味着延迟所有在实现过程中激发的构思。
吉姆·柯林斯说: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先得出一些观点,再用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然后修改原有的观点,构建一个理念框架,看它能够承载住事实的重量,一直到所有的观点都能融合汇集成一个前后贯通的理念框架。
毕加索说:
作画时如果能够把过程记录下来,一定很有趣——不是画作完成过程中的各阶段,而是它蜕变的过程。
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画家的心灵如何为梦想找到出路,逐渐将它实现。
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必须看出画作基本上并未改变,尽管外表看来有异,但最初的愿景仍是一样的。
《心流》一书说:
1/ 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发掘人生新目标的过程,在很多方面都跟艺术家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历程颇为相似。
2/ 传统艺术家开始为画布上颜料时,已经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他会坚持自己的构想,直到完工为止;但一位原创艺术家一开始只有很强烈的感受,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会随着画面上兴之所至的色彩与图形,修证构图,最后完工的作品可能和先前构想截然不同。
3/ 一方面,如果艺术家服膺内心的感觉,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什么,对画布上呈现的一切付出注意力,就一定会完成一幅好画。另一方面,如果他坚持原先的构图,对眼前次第呈现的其他可能性置之不理,画出来的肯定是幅平庸之作。
以上的创作者们,谈他们的创作过程,本质上和决策狮建立多元思维决策框架是相似的过程。
决策狮框架的蜕变:
14年的框架
15年的框架
16年的框架
21年的框架
23年的框架
24年 决策狮软件pc端截图
24年 决策狮软件pc端截图
做决策狮,我们的挑战是面对复杂,把思维模型建立联系来理解与应对复杂,并用简单的界面来呈现。
本文是复杂的,决策狮的体验会是简单的。软件的价值就是解决体验。
David Perell (写作导师)说:
创作者的工作就是隐藏复杂性。拿写作来说,你的任务就是简化和提炼信息,直到只剩下你想表达的精髓。
读者的阅读体验应该是无障碍的。句子流畅,结构直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大量的编辑、删除和重组。
当你的作品看起来如此简单,以至于读者以认为他们也可以完成时,就成功了。
Alfred Whitehead 说:
当我们把可以不假思索就完成的重要操作每增加一个,(人类)文明就前进一步。
当决策狮能让多元跨学科的思维模型,被更多人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并自如运用,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进行了一番创作的。
既然有个粗浅的想法,让本文成为介绍思维模型框架的最长(可能还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我将继续再推荐两本专门讲“框架”的书,《思考的框架》与《框架思维》,方便你高效学习,我将其中关于框架的部分重点启发性内容整理出来供你参考学习:
《思考的框架》 沙恩·帕里什: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关键是要打造一个思维模型网络。
《认知天性》中说: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
仅仅依赖有限的思维模型,就仿佛明明拥有一个400马力的大脑,却只能输出50马力的功率。
亨利·福特说:拥有最强工作与思考能力的人,注定会成功。十马力的发动机自然没有二十马力的拉力大。
若愚这厮说:我们天生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用心智模型来模拟现实。然而,我们经常浪费它,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最有价值的心智模型来训练我们的心智框架。如此,我们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
为了提高思维效率,充分发挥400马力的潜能,你需要灵活运用思维模型的网络。如同随处可见的庭院图,此网络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点构成。经典的思维模型也同理:不同模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评估和理解各种思想。深入的理解帮你提高了效率,可以迅速排除糟糕的选项,因为你拥有每一块拼图。
阿兰·德波顿说:良好决策的头号劲敌就是思考问题缺乏充分的视角。
扩展你的思维模型网络,通过网络可以很好地将思维模型概念化,因为它展示了现实情况及将知识融会贯通的价值。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科。我们只所以做学科划分,是因为这样更便于学习。但是一旦习得新知,我们就需要把它放回它所在的复杂系统。我们需要看到它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搭建整体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将思维模型中所包含的知识纳入网络的价值所在。
我们可以以此减少自己的盲点,因为盲点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眼前问题的看法,还限制了我们对潜在解决方案的第二层乃至更深层结果的看法。
如果没有经典的思维模型网络,我们难以迅速做出决策,也缺乏创造性。但是通过运用思维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对世界其他领域运作方式的好奇来弥补专业性的不足。看一眼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不难发现,虽然获奖者肯定是某个特定领域内最杰出的专家,但他们的成就多半也得益于对多个学科的兴趣。
《框架思维》 肯尼斯·库克耶:
我们利用心智模型来思考并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它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安身立命。框架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或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类推至更广的领域。
有了框架,我们便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而不必凡事从头开始。我们的框架总是在后台运行。但是,我们可以停下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我们在使用的究竟是哪一个框架,它是否适合目前的情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另一个更好的框架,甚至可以建构一个全新的框架。
《问题即答案》中说:所有问题都可以决定答案的框架,而改变了框架就会大大改变答案出现的大致范围。
约翰·霍兰德在《涌现》中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那些经过仔细调整并适合所探讨问题的结构。
在合适的框架中可以直接进行的研究,在不合适的框架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简单的例子,普通的算术运算,比如乘法和除法,在使用罗马数字的框架中变得难以实现。但是,罗马数字系统增加了0的概念后,在形式上和我们日常使用的数字系统是等价的,而在后者中乘法和除法却很容易实现。一旦保证框架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形式上的等价就成为次要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就是设计一个框架,使得对重要内容的研究易于被定义和理解。
硅谷王川说:正确的工作方法似乎是:战略目标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allow wome ambiguity in strategical goal,be process oriented,not goal oriented.
比如说,巴菲特当年投资高盛的可转债,合约里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巴菲特的可转债没有偿还之前,高盛的高管不许卖掉自己的股票。有这个框架限定,目标反而更容易达到。
建构框架对于人类的认知至关重要,可即便那是那些研究大脑活动的业内专家也是直到最近才真正予以关注。它的重要性曾经被其他思维能力(如感知和记忆)所掩盖。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提升决策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在选择和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框架,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我们现在知道,以正确的方式应用正确的框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反过来又促成了更好的决策。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框架,会影响到我们所做的选择,影响到我们的决定以及最终取得的结果。假如我们能更长于建构框架,我们即可获得更好的结果。
框架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实现什么。框架赋予我们力量,因为它使我们得以保持专注。框架运作得当时,可以突显事物的本质,而令我们忽略其余方面。这是框架的特征,而非程序员所说的缺陷。框架就像巨大而高效的认知捷径,勾画出相应的思维空间以便我们做出决定。它使我们能更快速有效地做出选择。它也简化、强化并放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建构框架能助我们走出困境。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认知能力建构心智模型,通过更好地预见结果和选择合理的框架来适应环境。但是,这需要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自由做保证,而这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重要展示出责任、勇气和合理的想象能力,明确自己【架构者】的角色,我们就拥有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必要条件。
选择和应用框架至关重要。多元化思维使我们成为更好的架构者,多元化的团队则可以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多元框架使社会和人类普遍受益。
我们可以把思维多元化想象成一整套木工工具。无论再怎么用劲,我们也没法用锤子来拧紧螺丝。要拧紧螺丝,我们需要一把螺丝刀。如果我们曾经只有一把锤子,那么螺丝刀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过,一旦我们拥有螺丝刀,并了解其工作原理,就不会再试图用锤子钉螺丝。框架的多元化不仅使我们明白更多,明白了不同,也明白得更深更透。
人们可能容易认为,思维多元化意味着去接触大量的见解、意见和观点,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思维多元化的优势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多元化。700个相似的想法不如7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更有价值,这就好比一个装有7种不同工具的工具箱——锤子、螺丝刀、扳手等等——比一个装有700 种锤子的工具箱实用得多。
选择一种框架,我们需要训练一种不同的认知肌肉。这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原则上我们都欢迎多元化,但实际上我们往往会默认已知框架。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对齐网格”。
硅谷王川说:很多人学习上,只是阅读和自己思维框架接近的资料,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只是在局部做优化,效果有限,甚至最后是负的。大部分人的叙事框架大概在25岁之前形成完善,就很难再调整了。
爱德华·威尔逊说:他(培根)以卓越的洞察力观察人类的心理过程,发现“人类心智往往在匆忙的状态下,毫无选择地吸收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并加以珍惜,从此之后事情相继而生,当初所犯的错误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不加以修正”。这么说来,知识并不是好好架构出来的,而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伟大结构”。
不过,从长远来看,框架的多元化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研究表明,跳脱思维舒适圈,进入新的思维领域后,我们将收获颇丰。
若要在我们已知的心智模型之外添加不同的模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观察他人如何界定问题。如果我们接触到新的心智模型,就可将其加入我们的框架库中。
硅谷王川说:最快的致富方法是思维模型的富有,思维模型的富有来自于愿意理解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框架。傲慢和嫉妒是这条道路上的绊脚石。
(网友)(想到一种状态“无我”)(硅谷王川)(所谓“我”对很多人而言无非就是二十五岁之前的生活经历塑造的一个自洽的思想体系,但如果这个体系和新的世界格局格格不入还拒绝改变的时候,那就只有 hfsp 了(have fun staying poor)。)
随着经验不断丰富,我们将会建构出一整套框架。一旦有需要,即可以合适的框架来应对。这有点儿像优秀的钢琴家,可以随时在多种不同的演奏风格之间切换。造诣高深的音乐家能在众多从未听过的作品中迅即识别出音调、速度、节奏与和声等,这是即兴演奏的关键。每一种音乐样式都是不同的,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钢琴家要从缠绵悱恻的肖邦一下子转换到Lady Gaga并不容易。虽然如此,在黑白琴键上实现重构并非不可能,一如在生活中那样。
当然,从诸多框架中进行选择也有局限性。有时候,可能并不存在适合的框架。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构想和设计一个全新的框架。
我们赞赏那些构建全新框架的人,因为他们的框架一旦取得成功,就意味着改变世界。
多数人的学习方法,重视可见的思维碎片,但是难以建立整体性的思维框架。但是如果不重视框架学习法,积累再多的碎片,也拼不出思维的框架。
而应用框架式学习法,会让你不断的在整理框架的过程中看到新发现的模型与已有的多个模型间的不易看到的联系,层层的涌现,让思维网络的效果持续随着补充新的思维模型得到系统性的加强与扩展。
我们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思维模型,并且把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经验排列在这个思维模型的网络上。通过网络可以很好的将思维模型概念化,因为它展示的是现实情况及将知识融会贯通的价值。
《涌现》中说:
科学逐步积累和扩展的特点是,对框架中的任一部分的每一次验证都会提高整个模型的可信度。
乔希·考夫曼说:
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为美妙的事情便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而仅仅只需要知道一些浓缩其核心原理即可,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查理·芒格说:
因为真正重要的大道理占了每个学科的95%的分量,所以对我而言,从所有学科吸取我所需要的95%的知识,并将它变成我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倒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当然,掌握这些道理之后,你们必须不断通过实践去使用它们。这就像钢琴演奏家,如果你们不持续学习,就不可能弹得好。所以我这辈子不断实践那种跨学科的方法。
智者的思考,就是你的阶梯。当你有了合理的悬挂思维模型的框架,就像开了学习思维模型的外挂,能让你站在智者的肩膀进行无止境的升级。
以下为更多智者对【框架】与【框架学习法】重要性的表达,Enjoy:
沃伦·巴菲特说:
“我非常幸运在我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两位分别代表两类投资风格的大师,把两位大师的思想综合在一起,让我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好处。”(决策狮注:格雷厄姆就更着重那种可以计算的定量分析,而费雪就是希望获知“马的血统” 到底怎样的定性分析大师。)
“格雷厄姆教会了我,做个一生成功的投资人不需要极高的智商、非同寻常的商业洞见和内部消息。你只需要一个靠得住的知识框架,和避免情绪影响决定。”
“我要选择适合我个性及我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先生曾说过:‘你塑造你的房子,然后,房子塑造你。’我知道何种方式是我所希望被塑造的。”(决策狮注:房子即为心智模型组成的框架,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框架中)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内部消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框架作为决策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乔治·索罗斯说:
“在我的一生中,我制定了一个概念框架帮助我既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去挣钱,也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慈善家去花钱。但是,框架本身是无关乎钱财的,它是关于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而这个问题从很早开始,就已经被哲学家们广泛地研究。"比尔·盖茨说:
“如果你读的够多,内容之间会有相似之处,读书就会很容易,因为新内容会跟之前的内容很相似。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你更容易记住,因为这个跟那个有大同小异。
如果你有一个很大的框架,你就可以往里面填充很多东西,如果你想了解科学,去读科学家的历史和他们的故事,又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帮助他们进步,这样你就会有一个时间线和地图,去了解科学的各个分支,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所以不断的积累知识帮助人们更容易丰富知识。不会像有些人第一次提到罗马,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是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展,所有知识都能找到对应的地方。所以当你发现这个知识点属于这里时会很有趣,这跟我之前知道的东西是否不一样,我最好查一查弄清楚,你知道当你读到一些和你以前认知不同的知识很烦人。如果你拿个象棋盘摆上棋子,让一个下象棋的人记住他可做不到,因为关于象棋位置的一切都是有逻辑的,所以你给棋手们看一个毫无逻辑的棋盘,你永远没办法让他们记住,他们的理解系统无法记住这些东西。比尔·盖茨教你如何记住啃过的书(读的书越多,越能形成智慧框架,而随时往框架里增添新的知识点,也能随时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储备知识),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能够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独特的思维模式,并将其联系结合,不断的扩充体系,最后达到融汇贯通。
1/ 交流的人越多,越意识到不同的人的思维框架差距如此之大。多数人的思维框架,是粗线条的,参数极少的,固化的。这和充满各种复杂细节的现实之差距是如此之大,里面可以跑好几条大象。2/ 这也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实际上是浩瀚世界的极为狭隘的几条羊肠小道。还有广大空间根本没有意识到可以去探索尝试。
3/ 不同形状的固化后的思维框架,相互碰撞之后,如果自身不能灵活纠错,结局基本都是互骂 小可爱 不欢而散。4/ 理解他们人之思维框架不可塑性,同时提醒自己不断灵活调整和丰富自己的思维框架。5/ 关于解决问题的套路:如果是熟悉的,明确的,急迫的问题,就以目的为导向(goal oriented)。如果是新的,模糊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就应当以工作方法为导向(process oriented)。但是有趣的东西,往往是些新的,模糊的,不断变化的,所以工作方法和框架尤为重要。6/ 正确的工作方法似乎是:战略目标有一定模糊性,但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allow some ambiguity in strategical goal,be peocess oriented,not goal oriented。
7/ 比如说,巴菲特当年投资高盛的可转债,合约里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巴菲特的可转债没有偿还之前,高盛的高管不许卖掉自己的股票。有这个框架限定,目标反而更容易达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
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正确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途径,能够基于正确的资料做出更有意义、更易执行的决策。
《隐忍的崛起:基于地缘战略心理学视角》中说:
理论是一张地图。以其超越事物本身的复杂繁冗而形成的抽象简约的思维路径,在尚未出发时便预先为我们全景勾勒出需要经过的各个重要路段和最终通往智慧山顶的最短路径,以至于我们的旅途不会盲人瞎马地在蔽日丛林中迷失方向。一幅航海地图为我们描绘出可供选择的主要航线,以至于我们能够规避因迷航而触碰浅滩暗礁的风险。它通过突出大陆轮廓、淡水岛屿等重要补给港口,为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提供指引。
马斯克说:
我鼓励人们大量阅读书籍,比如我会尽可能多的获取碎片信息,但同时也会系统的构建知识体系,所以,人们至少应该具备一个粗略的知识版图,试着对所有事物都有所学习和了解,因为你可能不知道你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你都不喜欢某件事的话,你又如何怀着激情真正投入进去呢?
在你的知识版图之外不断开疆拓土,你还可以和来自不同人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交谈,试着尽可能多学习,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滚雪球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中说:
“沃伦·巴菲特9岁那年的冬天,他和妹妹伯蒂在院子里玩儿雪。
沃伦用手接着雪花,一开始是一次一捧。接着,他把这些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儿,捧起来揉成一个雪球。雪球变大之后,沃伦让它在地上慢慢地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会粘上更多的雪。他推着雪球滚过草坪,雪球越来越大。很快,沃伦把雪球滚到了院子边上。片刻犹豫之后,他继续向前滚动雪球,穿过了附近的街区。
从那里开始,沃伦一直朝前行进,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如同财富滚雪球,智慧也像滚雪球,智慧框架便是雪球的核,牢牢黏住每片容易飘散的思维模型雪花,终身学习便是长长的坡,有效的、可重复、可持续、自我强化的学习,让智慧雪球越滚越大。
查理·芒格说:
“如果你能够掌握简单和基本的生活智慧,而你却不愿意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它能让你更好的为人为己服务,同时也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就对智慧孜孜不倦。”
一共25061字,够长了,长征也是两万五千里,读完此文的我们握个爪,这是真爱啊,不管有多少人,决策狮都会不忘初心,希望在追求自我系统性提升之路上,和你同行互助,开心成长每一天。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