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内容很深刻的视频,马斯卡前妻贾斯汀·马斯克对其的评价:“我曾步入婚姻殿堂,与一位成功男士(马斯克)结为连理,看着他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我发现了两件事,首先,马斯克特别拼命,比一般人要努力得多,其次,马斯克很会说“不”,对那些想占用他精力和注意力的人,他总是果断拒绝,果断说“不”,他以拒绝他人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资源,以便将它们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我意识到,对他人说“不”的背后,是对自己信念和目标的坚定,对他人说“不”,就像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帮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边界,也让别人知道他们不能越界,这种道理,我们从小就懂,我的孩子们,在试图彰显自己的力量和个性时,也会果断地说“不”,但是,如果你内心深处没有目标,你就无法明确地说“不”,你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都不清楚,那么你又怎能坚定地拒绝别人,来保护自己的内心呢?我开始反思,我之所以难以拒绝他人,是因为,我从未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值得被守护的东西。”如果没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好的表达力,是不能做出上述的总结与表达的。本文后半部分,还有马斯克这位睿智的前妻对于,如何成为埃隆·马斯克的见解,十分推荐阅读。下面的内容,马斯克与他前妻贾斯汀·马斯克的故事,可以多角度了解马斯克与其前妻,最近推特上马斯克那个变性女儿,就是他们的第一对双胞胎男孩的老大。《英雄主义:魅力型企业领导发展史》中说:
马斯克在女王大学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是在1990年遇到了贾斯汀·威尔逊(Justine Wilson)。当时贾斯汀18岁,马斯克19岁。他们开始了持续了10年的断断续续的恋爱。“她看起来太迷人了,”马斯克回忆道,“她还非常聪明博学,有点波西米亚气质。她还获得了跆拳道黑带资格……她就是那种校园里抢手的辣妹。”贾斯汀立志成为小说家(现已有作品出版)。她并不是特别需要马斯克。他那悲惨的童年和青少年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羞怯。如果说有人天生就会拒绝“拒绝”,那么马斯克就是这种人。贾斯汀回忆道:“他会坚持打电话。电话总是响个不停,肯定是马斯克打来的。这个男人不喜欢被人拒绝。你赶不走他。我的确把他当作‘终结者’。他把目光锁定在某个物体上,然后说:‘这应该是我的。’我就这样一点一点被他征服了。”离开女王大学后,马斯克仍在继续追求贾斯汀。两人终于在2000年1月结婚了。他在追求贾斯汀的过程中表现出某种浪漫的才能。然而,在他们结婚当天,贾斯汀就看到了自己被追求时和‘被征服’后的区别。“我们在婚宴上跳舞的时候,马斯克告诉我,他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我没把这当回事,”她在201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后来签署婚后协议时我也没当回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他是认真的。他在南非那种男权文化中长大,回到家的时候,他把那种让他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竞争和统治的意愿也带回了家。”当贾斯汀在女王大学遇到马斯克时,他似乎只是个一般的电脑迷,和身无分文的大男孩差不多。等到他们结婚时,他已经拥有数百万的财富了。贾斯汀和马斯克有六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名叫内瓦达·亚历山大(Nevada Alexander),在10周大的时候,他只是像往常一样小睡,结果就停止了呼吸。医生称孩子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用贾斯汀的话来说:“当医务人员赶来为他急救时,他已经因缺氧太久而脑死亡了。他在医院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三天后……我们决定摘下他的呼吸器。他就这么死在了我的怀中。”“马斯克明确表示他不想谈及内瓦达的死,我无法理解,就好像他无法理解我在人前的悲痛,他说我这是‘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他总是非常沉着,必须坚持这样下去,忘掉悲痛。他害怕黑暗。”用记者的话来说:“儿子的去世令他感到极度错愕、困惑。”儿子去世六个星期后,贾斯汀开始尝试试管婴儿。这对夫妇在2004年生了一对双胞胎,2006年又生了三胞胎,都是男孩。其中两个孩子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贾斯汀说其中一个孩子已经摆脱了病症。她反复告诉马斯克:“我是你的妻子,不是你的员工。”而他经常回答:“如果你是我的员工,我会解雇你。”2008年马斯克提出离婚,现在两人共同抚养这五个男孩。Quora上一则问答,有人问 How can I be as great as Bill Gates, Steve Jobs, Elon Musk or Sir Richard Branson?
Elon的前妻Justine Musk,做出了如下回答:
“非凡的成功,往往源于极端的人格,同时也需要付出许多其他的东西。所谓“非凡的成功”,多数时候与你想象中的“成功”不同,因此要清楚,你不必成为理查德或埃隆那样的人,过他们那样的生活。这样,你才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若你胸怀奇志,执着于自我实现,那便意味着,幸福多多少少是无关紧要的。这类人往往是怪胎,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被迫以一种充满挑战性的方式体验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生存策略,并在成长中将这些策略运用于其它事物,为自己获得独特而强大的优势。他们有不走寻常路的思维,能以全新的角度洞察事物,获取灵感和新知。而其他人会觉得他们多少有些疯狂。
痴迷。
痴迷。
痴迷。
在任何你不痴迷的事情上,都是很难取得卓越成功的
适度痴迷全神贯注,拥有高品质心流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如果做不到这些,就请停下你的脚步,去寻找让你魂牵梦萦的那条路吧。追随理想有助于树立强大的自我,但若要鼓舞人心、招兵买马,你就应服务于更伟大的东西。谨记这“更伟大的东西”,就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看清自己的实力。另外,不要出于“我想变得伟大”的动机而投身某项事业,而应追求能给予你不竭热爱和动力的工作。非凡的人物总是集才华、天赋与近乎疯狂的勤奋于一体,在他们眼中,如果不能从工作本身获得动力,就会精疲力尽,半途而废,或被同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所击垮。
在追求你所热爱的事业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重大而棘手的难题,这个难题影响着许多人,令你寝食难安,你为解决它而竭尽全力。这个难题也许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因为你需要很长的博览群书,才能发现问题,并窥得问题的全貌。
这番磨炼会为你带来超人般的精力和能量。如果天赋有限,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吧。你会遇到生物钟问题,会精神疲乏,也会经历无休止的狂欢、孤独和毫无意义的会议,会遭遇重大挫折、家庭变故以及与伴侣的感情问题,也会渡过灵魂的黑夜,会遇到各色人等,也会夜不能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你要学会保持身体健康和思维敏捷,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学会处理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不要走前人的老路,也不要模仿你的榜样。与其它成功不同,非凡的成功无路可循,适合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就适合你。问题提到的人,无一不是勇敢无畏的人,他们视野开阔,能在自身发掘出独一无二的力量;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不会、不愿遵循种种日常惯例;他们有的有阅读障碍,有的是孤独症患者,有的有注意力缺失症;他们就像是方枘圆凿不得其所,总是惹毛别人、争吵不休、无风生浪、对文书工作嗤之以鼻,但是,他们总有策略(如前所述)化劣势为优势,并在他们不擅长的领域中找到卓越的合作伙伴。
他们无惧失败——即使心怀惧怕,也会义无反顾地前进。他们会经历壮烈、耻辱、尽人皆知的失败,也会想方设法东山再起、一扫前颓。与众不同的失败为他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经验,在逆境中,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毅与坚韧。
他们不太可能光顾这类帖子(这里是无恶意的客观陈述,请勿对号入座,我自己就很喜欢看这类东西。),他们更可能在书中寻找答案,比如阅读亚历山大大帝或叶卡捷琳娜女皇或其他他们眼中的伟人自传。上网是消磨时光的好手,但对这些人而言,从他们还默默无名开始,时间就一直是宝贵的,他们无福消受这种浪费。
对于这个有趣的话题,我大可以继续长篇大论,但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最后,祝你好运常伴,祝你力量常在,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再向你遥祝一杯好酒。”
如何成为埃隆·马斯克?向你的偶像学习,但不必成为你的偶像,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巴菲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想成为世人眼里最差但自己心里最好的情人,还是想成为世人眼里最好但自己心里最差的情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存在内在和外部两套评价标准。
纳瓦尔说:这个问题完全抓住了重点,即所有真正的评价标准都是内在的。嫉妒是一种很难克服的情绪。我年轻的时候嫉妒心很强。随着阅历的增加,我逐渐学会了克服嫉妒,当然,嫉妒仍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因为归根到底,它并不能改善你的生活,只会让你不快乐,而你嫉妒的那个人仍然是成功的、美丽的,仍然拥有你所嫉妒的一切。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嫉妒别人,只是嫉妒他们的某些方面,而我不可能只拥有我嫉妒的那些东西。我不能只想要那个人的身材、财富或个性。如果要交换人生,我就必须接受对方全部的人生,包括他的反应、欲望、家庭、幸福感、人生观、自我形象等各个方面。你可以接受吗?如果你不愿意与别人进行百分之百的交换,嫉妒就毫无意义。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嫉妒心瞬间就消失了,因为我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我很高兴我是我自己。顺便说一下,即使是“开心做自己”这件事,也在我的掌控之下,只是社会不会因此给我任何奖励。硅谷王川说:
1/ 正确的攀比方法:(The right way for social comparison)在经验和方法论上和世界上各行业最优秀的人攀比(学习),在最终的结果上和过去的自己攀比。普通人的直觉是在结果上羡慕那些外表最优秀的人,试图和他们攀比,每天看到巨大的差距,就无比焦虑。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和学习底层真正的方法论,所以这种焦虑变成一种空中楼阁式的驱动力,好比汽车设在空档上还不断踩油门,费了很大劲仍然没有进步,甚至最终损耗更多。2/ 一旦进行错误的攀比,就等于要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就势必对身心造成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损害。反过来,正确的攀比,你很清楚自己在不断进步,过了某个(无法事前预测的)节点后产生非线性突变,得到了丰硕的成果,然后会发现那些以前你曾经羡慕的别人的成就,已经让你无感了。-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