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因果机制和过程追踪将改变案例选择的方式 |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学术   2024-10-05 09:30   浙江  
基础编者荐语:

在因果机制和过程追踪越来越纳入考量的当下,现行的案例选择方案在实践上是否存在不适宜之处呢?本文试图为案例研究和案例选择提供另一种视角,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将理想类型的一般主张与语境分析相结合来构建特定案例的解释。在案例选择时,如果一个案例的背景特征使其与理想类型相关,那么无论案例的其他特征如何,我们都可以将该案例与理想类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该观点也许能为非常规比较的合理性提供辩护






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星标 “Political理论志” 

不错过社会科学前沿精彩信息哦

具体操作如右 →


为何因果机制和过程追踪将改变案例选择的方式

摘要:

在小N数研究中,对案例选择强调控制混杂变量,以促进对跨案例模式的研究。然而,许多研究人员接受了机制世界观,并以构建解释为目标。然而解释不同于推论,解释是在个案层面对结果进行解释。因此解释性案例研究并不同时是推论性检验,这就使得现行的案例选择指南变得不合适。本文为案例研究和案例选择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它将案例研究视为一种理想的分析类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将理想类型的一般主张与语境分析相结合来构建特定案例的解释。在案例选择方面,如果一个案例的背景特征使其与理想类型相关,那么无论案例的其他特征如何,我们都可以将该案例与理想类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一标准与关于案例选择的传统观点大相径庭,也许会鼓励非常规的比较。


作者简介:

Ryan Saylor, 美国塔尔萨大学


文献来源:

Saylor, R. (2020). Why causal mechanisms and process tracing should alter case selection guidance.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49(4), 982-1017.

  

本文作者:Ryan Saylor


一、案例研究与案例选择的传统智慧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案例研究是为了测试跨案例的模式,因此案例研究应满足因果推理的要求,包括单位同质性、条件独立性和代表性。然而一些批评者仍然坚持认为,案例研究不如大N数分析。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强调了案例研究如何使用过程追踪来阐明产生观察到的跨案例模式的因果机制。

(1)案例研究和因果推理
对因果推理的追求渗透到关于案例选择的主流建议中。大多数案例选择策略都指向它们对因果推理的助力程度。他们通过描述所选择的案例如何适合更广泛的总体来实现其代表性。另一种关于案例选择的且一定程度上互补的观点来自定性比较分析(QCA),对QCA中先进的案例研究的理解与因果推理的世界观是一致的。

(2)对待案例的态度
对因果推理的追求和对代表性的渴望与传统的案例选择智慧中的两种态度相吻合。第一种观点是单位(或因果)同质性:当一个解释变量具有相同的值时,它将产生相同的效果,至少在一个确定的案例总体中。第二种观点是,案例是有条件独立的,但如果存在某种变量 Z,会影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案例分离,只要研究人员确定Z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控制,就仍然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条件独立性概念是研究人员在选择案例时如此担心代表性和选择偏差的关键原因。

相比之下,由于对真值表的理解,QCA并不担心单位同质性或条件独立性本身。真值表根据相关因果条件的配置对案例进行分类。由于真值表被认为包含了所有相关的因果条件,因此并不会出现遗漏变量偏差或其他可能破坏条件独立性和因果推理的问题。

这些对案例选择的态度表明,案例研究被认为是对假设关系的检验,这是由经验规律性表示的。相关的协变可以被认为是确定性的或概率性的;重要的是,经验的规律性提供了证实一个推论的基础。

(3)关于案例选择的传统观念的批判
然而,人们对个案研究以及个案研究能否满足单位同质性、条件独立性和代表性的要求存在更广泛的疑虑。例如,单位同一性的观点假定因果关系是递归和对称的。递归因果关系指的是单向流动的联系(X-Y)。但因果关系往往是非递归的,因为存在从Y到X的反馈:X的变化方向对Y具有相同的预测效果。当解释因素X的值增加时,它对Y的影响可能与X值减少时不同。但有时原因是不可逆的,因此因果对称的概念并不适用。

案例研究的研究人员清楚这些问题,他们欣赏因果复杂性和反馈循环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他们使用密尔的方法,他们也认识到他的基本案例选择技术致力于揭示单因果关系,不能解决交互效应或复杂的因果序列。但是,实践者并没有质疑案例研究的单位同质性与案例研究的相关性,而是经常努力证明它。研究人员试图去满足对单位同质性的期望,而非指出这是一个不适用于他们实践的概念。

对单位同质性和条件独立性的强调使研究人员倾向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典型的X:Y模式的案例研究可能会揭示X和Y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总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比任何一个变量都有极端值的案例更有说服力。一般认为,典型案例的残差较小,因此更有可能符合规范假设。在选择案例时,研究人员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他们的研究将以归纳迭代的方式进行,这违背了案例选择建议的关键原则。因此,将代表性作为选择案例的指南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强调代表性,实践者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案例研究就是因果推论的工具。

案例研究实践似乎中存在一种紧张关系。一方面,许多案例研究者质疑因果推论的关键观点在于:单位同质性、条件独立性和代表性是否适用于案例研究。但总的来说,他们并没有完全拒绝这些观点;相反,他们努力与这些观点保持一致。此外,许多实践者强调,他们可以通过过程追踪来揭示因果机制,从而将具有真正因果联系的经验规律性与虚假的相关性区分开来。他们将因果机制主要设想为因果路径,但这种方法也无法缓解许多案例研究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4)解决方案之一:将因果机制视作因果途径
新兴文献认为,因果机制和过程追踪可以帮助案例研究者完成因果推断的任务。他们认为存在对条件独立性的强调即过于关注控制变量作为因果推断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过程追踪可以缓解这些担忧。这些研究为案例研究作为推论性检验提供了辩护。关于因果机制的开创性陈述通常将它们比作中介变量,这些学者认为,因果机制指定了原因和效应之间的路径,而案例研究为检验这些因果途径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然而,当因果机制被视为因果途径时,它们并不能解决其中的不和谐问题。回想一下,因果机制之所以吸引研究者,是因为它们可以区分虚假的相关性和具有真正因果联系的经验规律性。换句话说,因果机制允许我们超越X:Y的规律性,进而解释X-Y如何产生。但是,如果在X1-X2-Y的表述中,X2是一个因果途径,那么它仅仅告诉我们X1和Y是有条件独立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取决于X2的存在。因此,X2类似于一个中介变量。

而案例研究本身仍然是对更广泛的跨案例模式的检验,因为X2只是促使进行案例研究的X:Y规律性之间的一个步骤。对X2的观察并不能解释X1如何、为何或是否会导致Y。虽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性做出因果推论,但我们并没有构建出因果解释。因此,援引被视为因果途径的因果机制并不能帮助研究人员弥合“将观察到的规律性与因果解释分开的认识论鸿沟”。在实践中,许多研究者想要构建解释,但这并非一个通过将因果机制设想为途径就能实现的目标。



二、关于案例研究和案例选择的另一种展望

首先,案例研究通常用于解释特定结果,而不是检验经验规律性。其次,案例研究涉及一种理想的分析类型,可以根据其相关性进行选择。解释是在个案层面上建立起来的,将因果机制视为路径并不能产生解释。而不同的因果机制概念拥有不变属性的实体有助于解释。这些针对具体案例的解释将理想类型的一般分析主张与个别案例的背景特征结合起来。因此,如果案例看起来与分析性理想类型相关,就可以选择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尽管我强调了语境对于制作解释的重要性,但我的方法与语境和案例选择方面的传统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1)解释不同于推论
虽然推理和解释的概念在我们的话语中经常被混淆在一起,但它们是不同的。推论将假设与数据联系起来,而解释是解释结果发生的原因,解释比推理更深入。然而,在实践中,解释和推理的概念往往被合并起来。

(2)因果解释的要素
进行因果推理需要估计因果效应,理想情况下是以一种受控的、准实验的方式。因此,用于证实推理的案例研究是对跨案例协变分模式的检验。相比之下,被理解为具有解释性的案例研究本身并不是测试。相反,它们是对个别案例的解释的构建。想要解释一个案件的研究人员努力证明一个所谓的原因是如何操纵或改变某件事,并产生其所谓的效果。为了构建一个解释,研究人员使用过程追踪来阐明原因和效应之间的联系。过程跟踪通常被认为为理论测试的手段,但过程追踪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形成解释的方法。

一个充分的解释取决于三件事:良好的描述、因果深度和竞争性假设之间的逐鹿。首先,好的解释要求研究人员描述造成特定结果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其次,良好的解释必须提供足够的因果深度。这种必要性要求研究者应该试图将原因追溯到其根源,以避免错误地将因果关系归因于另一个因素的附带现象的因素。最后,充分的解释也取决于与竞争性假设的逐鹿,因为对一种解释的适用性的判断总是试探性的,并且随时会发生改变。

(3)关于因果机制的另一种观点:具有不变属性的实体
将因果机制定义为拥有不变的属性,能让研究人员超越推理,走向解释。回想一下,如果把因果机制设想为一条路径,并且观察到X1-X2-Y,我们就已经知道X1和Y在条件上独立于X2的存在。但我们并不知道X1是如何、为什么或是否导致Y。最终,试图用规律来定义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基于机制的理论不兼容。相比之下,人们可以调用一个不变的因果机制来解释如何以及为什么X1激活X2,操纵或改变事物和生成y。因而将X1与X2和X2与Y联系起来的机制解释了这些联系,因为这些机制是不可改变的,从而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说明一个变量如何操纵事物和改变另一个变量。

(4)案例研究涉及分析性理想类型
另一种思考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与分析理想类型有关。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理论来发展理想的类型,提供“理想化或过度简化”的经验现实。然后,他们就可以利用理想的类型来帮助构建对特定情况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分析理想类型在多大程度上使案例可理解以及案例特定的因素如何影响结果来建立一个解释。

在实践中,案例研究人员可以将理想类型作为案例经验事实的并置对象。但是,理想类型并不提供案例研究可以验证的主张。相反,理想类型更像是“专门的概念过滤器,将我们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在实际存在事物的特定方面”。它们通过以特定方式引导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将经验观察组织成系统化的事实”。理想类型并不是经验现实的真实代表,它们是可以用来帮助构建解释的模型。

使用理想类型来形成针对具体案例的解释,以了解理想类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该个案的变异。解释结果的部分因素可能是理想类型中描述的因素;其他因素可能是特异性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是韦伯所说的结果的“充分原因”。在理想类型与案例的整个对话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反事实推理,想象如果没有充分的原因,观察到的结果是否会发生。理想类型中包含的分析性一般主张并非经验性概括,而是促进单一解释的手段。

在构建一个解释时,人们必须分析上下文。这种对上下文的理解支持了对案例选择的另一种观点。如果一个案例具有使其与理想类型相关的上下文特征,那么人们就可以可行地研究该案例与理想类型的关系,而不考虑该案例的其他特征。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那些想要研究多案例的研究人员。对多种案例的了解有助于发展和改进分析理想类型,并加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研究人员应该根据使它们与理想类型相关的上下文特征来选择它们。在我的方法中,上下文相似性就单独构成了案例选择的理由。这种案例选择的原则可以鼓励目前被认为站不住脚的非常规比较。

(5)关于背景和案例选择的对立观点
我并不认为语境划分可以确定单元的同一性。相反,语境分析可以提示一个案例是否与理想类型所包含的一般分析主张相关。再次设想一个理想的典型主张,即X1-X2-Y。如果我们选择将多个案例与该理想类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只是宣布这些案例具有使它们适用于该理想类型的属性。我们并没有坚持认为这些案例在分析上是等价的,因为我们对案例与理想类型相关性的判断是暂时的。我们也不是在暗示一种经验规律性在多个案例中都成立,因为我们是在寻求构建针对具体案例的解释,而不是寻找概率关联。

而且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我们仍然无法确定理想类型是否有助于阐明观察到的结果。理想类型所提出的语境特征描述的是一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一些案例,即使这组因素永远不会完全出现在任何一个案例中,也不会在所有案例中共享。通过关注如何构建解释,我希望改变目前对如何选择案例研究以及如何将案例研究与更广泛的理论问题联系起来的严格规定。


三、结论


如果一个案例具有与理想类型相关的背景特征,那么人们就可以可行地研究该案例与理想类型的关系,而不考虑该案例的其他特征。该观点会鼓励非传统的比较。研究人员想要进行跨区域或跨历史比较的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使案例与给定的理想类型相关的背景特征来证明他们的案例选择。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改,如需深入学习、了解,请下载原文阅读。


编译 | Gavagai

审核 | 李晶晶

终审 | MIKE

©Political理论志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Political理论志观点



前沿追踪/理论方法/专家评论
ID: ThePoliticalReview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PoIiticaI理论志
搜索“理论志”,发现新学术:十余万社会学人、政治学人、国政学人、政经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目前,我们主力追踪全球政治社会、国家理论与政经研究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