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裂、政党组织与一党支配地位的终结:基于印度的研究 | Comparative Politics

学术   2024-10-12 10:11   上海  

社会分裂、政党组织与一党支配地位的终结:基于印度的研究

摘要

在民主政体中,通过选举上台执政的支配性政党(dominant parties)何时会失去自己的权力?通过对国大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统治时期印度各邦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一党长期统治在以下两种情况更容易终结:其一是一个反对党拥有长期存在且强大的政党组织,其二是存在有单一社会分裂(social cleavages)将政治阶层分为两大政治团体。上述两个条件均有助于之前处于分裂状态的反对派进行整合,进而对支配性政党形成挑战,终结其长期统治地位。为了证明本文主张,作者们对印度15个主要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及北方邦为具体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Maya Tudor,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

Adam Ziegfeld,天普大学政治科学系。


文献来源

Tudor, Maya, and Adam Ziegfeld. "Social cleavages,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end of single-party dominance: Insights from India." Comparative Politics 52.1 (2019): 149-188.


    

    Maya Tudor                     Adam Ziegfeld



导言


本文将政党政治中“支配”这一概念定义如下:某一政党持续统治时期至少为20年。除非出现了可以上台执政整个任期的反对党,否则该当党的支配地位会一直维持。在印度,支配性政党最明显的例子便为曾经的国大党,而其一党支配地位的终结在各个邦各有不同:泰米尔纳德邦最早结束了国大党的长期持续统治(1967年),而中央邦最晚于2003年才实现。


现有大部分对一党支配地位及其统治终结的研究主要关注支配性政党自身的策略及资源,鲜有学者会研究在何种条件下会产生一个主要的反对党,进而对支配性政党形成挑战。面对国大党一党支配地位在印度各个邦终结的不同情况,本文试图从以下两种方面做出解释:其一,前民主时期(pre-democratic period)政治组织的作用;其二,社会分裂。



本文主张


支配性政党体系多表现为一个主要政党与诸多小党之间的竞争,而反对派力量的碎片化往往使得支配性政党的地位很难被取代。因此,在支配性政党体系下,反对派力量的整合(consolidation)往往才有可能终结一党支配的地位,具体有两个条件:


首先,某一政党拥有前民主时期的集体动员经验(即组织基础)。现有的支配性政党往往在民主化或去殖民化过程中产生,在组织基础(如优秀候选人的遴选)等方面存在有一定欠缺。而当某一政党继承了民主化前集体动员的相关经验时,其往往会在政党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更有可能整合反对派力量挑战支配性政党。


其次,社会存在着单一且显著的双边分裂。在此本文在Bartolini和Mair对“分裂”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将“分裂团体”定义为按照某些“客观”特征及身份认同区分彼此的团体。鉴于支配性政党往往会站在社会分裂的另一边,单一且显著的社会双边分裂将为反对派力量提供整合的动机,而反对派力量的整合,将更有利于其社会网络实现政治动员以挑战支配性政党。



经验研究:以印度为例


为证明上述主张,本文对国大党统治时期印度各主要邦的政党政治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选取了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及北方邦为具体案例。尽管印度各邦各自情况不同,但均为单一选区多数决制(single-member district plurality system),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文首先讨论了在印度15个主要邦内,支配政党(即国大党)地位终结的总体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印度主要各邦内一党支配地位的终结

进而,作者选取殖民组织(即该邦在印度独立前后是否均具有活跃的政治组织或政党,国大党除外)与双边分裂(即该邦是否存在单一且显著的社会双边分裂)为自变量, 一党支配时长(即国大党持续统治的时间)为因变量,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模块(1)所示。可以发现,各邦在印度独立前后是否均存在活跃的政治组织与国大党一党支配时长二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考虑到其他几种对国大党支配地位可能的解释,本文作者加入了国大党在1957年各邦选举中的得票比重(1956年各邦边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当时反对政党的有效个数及该邦独立前是否为王公统治(Princely rule)三个虚拟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模块(2)所示。可以发现,上述三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而各邦在印度独立前后是否存在活跃的政治组织、社会是否为单一显著的双边分裂两个变量与国大党一党支配时长之间均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进而证实了本文的主张。


最后,本文又选取了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及北方邦三个具体案例,三者分别对应国大党一党支配地位终结的初期、中期及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泰米尔纳德邦,德拉维进步联盟(DMK)最早于1967年终结了国大党的长期统治,主要是源于该党继承了印度独立前正义党(Justics Party)及自我尊重联盟(Self-respect association)的组织基础。国大党一党支配在卡纳塔克邦的终结(1985年)是因为该邦的社会双边分裂,即主导种姓与少数种姓之间的裂痕。至于北方邦,该邦反对党既不具备组织优势,亦不存在单一社会双边分裂,进而国大党长期持续统治该邦直至1997年国大党自身基本盘的崩塌(而非反对派力量进行了整合)。



结论

具备前民主时期集体动员经验的组织基础和单一且显著的社会双边分裂是印度各邦内部反对派力量进行整合从而挑战国大党一党支配地位的两个条件。本文亦对一党支配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首先,终结一党支配地位,要进行反对派力量的整合而非协调;其次,支配性政党第一次丧失权力并不就意味着该党支配地位的终结(需反对党上台执政满整个任期,可类比日本自民党的一党支配地位);最后,历史遗留对终结一党支配地位仍具有持续的影响。



编译 | 理论志编辑部
终审 | Mono
©Political理论志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Political理论志观点





前沿追踪/理论方法/专家评论
ID: ThePoliticalReview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PoIiticaI理论志
搜索“理论志”,发现新学术:十余万社会学人、政治学人、国政学人、政经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目前,我们主力追踪全球政治社会、国家理论与政经研究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