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掉35岁的打工人,是不是应届生就有岗位了?

职场   2024-12-06 18:15   新加坡  

第 522 篇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3200 字,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写在前面




前些天,参加了九派新闻的一次直播访谈,记者朋友在直播间里抛出来一个还挺让我意外的问题:


如果35岁的打工人遭遇了裁员,是不是意味着企业把更多岗位留给了应届生这样的职场新人?


我下意识的表示了反对,并用上了一个军事术语,无差别打击


事后回头看,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用词的。


在我看来,如今的大环境,看似对35+以上的打工人充满了不合理要求,但实质上是,大环境对谁都不友好。


大家各有各的难处,但千万别认为,是别人倒下了,我的机会就来了。


零和博弈,大家都是输家。



35岁+的我们,的确在职场上遇到了很多问题。


前两天和一位猎头朋友吃饭,她提到,如今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招聘时充满了神奇的想法。


在她送上了一位靠谱候选人之后,HR拒绝了面试,因为他们有35岁的限制,而这位员工已经35岁零5个月了。


以我这种传统人力资源认知来看,年龄略超,还是值得面一面的,何况如今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候选人真不容易。


然而HR的悍然拒绝,我解读为35岁是她根本不想触及的底线,她的隐形要求大概率要比33岁还要小。就像有人结婚索要120平+的房子一样,如果得到的是一个120平建面但得房率超低的房子,人大概率也是不接受的。


但这些空出来的岗位,并不是给应届生准备的。


并不是说咱35+的人再苦一点,再裁一点,25岁的年轻人就活得更轻松一些,在市场上就有更多机会。




1

35岁 VS 25岁

两条职场的平行线


企业看待人才是分层的。


0-3年,是职场新人。


我之前分享过宝洁的校招,他们校招面对毕业3年以内的所有同学。无论你是毕业后休息了1年,还是考研没考上,甚至是在其他行业工作了1年多,统统会被宝洁看成校招的人群。


因为这个阶段的职场人,要么没有工作经验,要么工作经验比较少,还属于新人状态。


企业招0-3年工作年限的年轻人时,往往不但看工作经验,更会看学历学校,甚至考证、个人经历等。

企业关注的不是你曾经在哪个公司工作过半年——这个履历有帮助——但它没法作为证据来证实你的工作能力。在有些岗位上,半年时间甚至不够把所有该做的工作轮一遍。

企业更关注的是你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成长性,以及你和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契合

同时,在招你进入公司后,正规企业都会有一个预期,你不会立即产出结果,我需要给足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35岁打工人,是职场专家/管理者

35岁以上的打工人,要么是团队的管理者,要么是团队里的专家,管理者身边的左右手。

在强调人效的今天,甚至可能兼具多种角色:专家+项目管理+数据分析……

当企业招聘35岁左右打工人的时候,他们期待的是立即上手就能解决问题,甚至能够带着团队做成项目。

对于35+专家/管理者,企业更关注的是你是否有成事的经历,以及你过往成事的逻辑是否也契合我企业现在面对的情况。

这完全是两条赛道。

公司绝不会因为今天裁了一个35岁+的人,于是就有额外的预算招聘两个25岁的年轻人。也不会因为有一个35岁的打工人跑来说我可以降薪做应届生的工作,就把应届生的机会给到35岁的候选人。

这样做,逻辑不通。

事实情况是,市场上的岗位减少了,35岁面对残酷的淘汰门槛,25岁的职场新人毕业就失业;如果市场欣欣向荣,机会层出不穷,那么不会记不会有人提35岁危机,也不会有人说刚毕业找不到工作。

指望35岁以上的人多丢工作,来挽救一下应届生的就业率……

这个想法就很不着边际。



2

求职难的原因 

我们属于哪种失业类型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常见的失业类型,大概有这几种。


摩擦性失业:由于个人在寻找新工作时的时间延迟造成的失业。举个例子,从上海搬家去北京,重新找工作,就算是摩擦性失业。


这种失业会影响个人的短期收入,但不会影响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


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性需求变化造成的失业,比如,旅游行业在淡季时会出现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或技术变革导致某些行业或职业的需求减少,求职者在这些行业的技能不再和现在的市场需求匹配。比较典型的,比如互联网自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的衰落,再比如,如今咱的房地产行业。


这种失业,影响一整个行业的人,只有及时更新技能的打工人才能在其他行业找到机会。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带来的失业,经济衰退时,整体需求下降,导致企业裁员。


这种失业就是无差别打击,无论咱是35岁以上有经验的打工人,还是刚刚毕业能卷的年轻人,都会受到打击。


我们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


我先强调一下,肯定不是周期性失业,原因我就不说了,反正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向好势头持续增强,建议大家背诵一下。



3

解题思路 

要么做深,要么做广


在22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回答了一个问题。


当时美国通胀严重,所以有人提问巴菲特,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通胀。


而巴菲特的回答看似非常鸡汤:

通胀下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投资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个人的才华是不会受到通胀压力的


他的原话是:

抵御通胀的最佳保障是你自己的赚钱能力。如果你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外科医生,最好的律师,你知道,不管是什么,你都会支配别人的一部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不管是什么货币,无论是贝壳,还是德国马克,或者美元。所以到目前为止,你自己的赚钱能力是最好的。


在如今的全新周期里,我认同这个观点,但也不全部认同。


如果我们是某个细分市场上的No.1,那么我们的确不用太担心自己的生计。


我们也亲眼见证了:最好的一批足球球星能赚到大钱,最好的医生能赚到钱,最好的销售也很赚钱。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确需要付出努力,让我们在对应的领域里看起来是最好的之一。


但有些领域,举个例子,财务分析领域,市场营销领域,人力资源领域,坦率说,在企业里的这些岗位上,我们很难说我们是最好的,市场上真的有能取代我们的人。


我分享过早年裁员和如今裁员的一个重大区别:

早年,我在外企时经历的裁员,往往按headcount裁员——这个团队必须砍一个HC,那么团队砍谁呢?砍资历最少的,因为相对来说,他的能力是最低的。


但如今的裁员的逻辑不一样,是按性价比裁,企业会看这个团队最贵的是谁,他是否提供足够的价值,如果不是不可或缺,就从贵的裁起。


所以,还有一种思路,我们不仅做深度,也试着覆盖广度,让自己更有性价比。


我在直播里讲过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案例,高管把整个创新团队的运营,大概十几人,全部给裁了。


有一个领导拿着名单看了一下,点名说:这个人一定要留下来。我可以腾出一个位置给他。


什么原因呢?


就是这个做运营的小伙伴除了运营能力外,还会敲简单的sql代码,可以从数据库里取数,做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公司,数据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团队,其他团队需要给他们下需求,才帮你干活。效率是不高的。


如果自己团队里面有一个人能够直接帮你做数据分析,不用再去下需求,等数分团队的回复,这样的效率会很高。


这就是利用自己的广度,求生存。


以前所说T型人才,在要π型人才,要两专多能。


你有两件事能做得很好,还能做些其他事,这也是提高人效的一种方式。你自己团队内解决不了这个事,必须要去其他团队去解决。现在我告诉你,你留了我,这个团队里面我就能帮你搞定,那你的性价比也就上来了。


 写在最后


做深或是做广,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现状去做选择,力争要做到1+1>2。


举个例子,假设我现在做的互联网运营,然后业余时间里,我去学财务知识,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我在公司的竞争力。


这个听起来是不是还挺难得?


做广,也需要是要跟自己的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事情,比如有运营会做数据分析,才相当于是1+1>2。


如果1+1<2,那就是卷,我学了一堆知识,但是关联不到一起。


再举个例子,我平时在公司做人力资源,下班以后我再去给人拍婚纱照,那就还挺离谱的,属于卷自己的时间,但效率不高。


但如果说我下班以后去帮年轻人做职业规划,那就是我知识的再加深,是1+1>2的效果,辅导的案例我还可以写一篇新的文章,对我职业发展有帮助。







瞎说职场
时代变了,职场的规则也在变,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却没有变。 知乎80万人关注的职场话题优秀回答者,人力资源行业浸淫10年+,先后服务于顶级人力资源招聘和咨询公司,Sean和你一起破除职场毒鸡汤,把最真实的职场展现出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