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最近一直在围观一场网红之战。
两位体操圈的人,吴柳芳和管晨辰斗嘴,管晨辰评论吴柳芳(账号为56学姐)擦边,且碰瓷体操圈。而吴柳芳则回击对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我之前不想写这事,因为我在互联网混迹多年,很清楚冲突是流量的最好来源。
在这场冲突之前,我并不认识吴柳芳。而她当时也只有几万粉丝。
冲突之后,她吸引了大众目光,变成了抖音大网红。以阴谋论的观点出发,管晨辰可以说是吴柳芳的贵人。
如果我是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奥运冠军,不喜欢一位老同事老前辈的做法,我绝对不会用自己的账号,在线创造一个这样的冲突场景,帮助一个我不欣赏的前同事翻红。
但到了今天,无论最初双方的初心是什么,如今的结果已经是两败俱伤,吴柳芳今天被确认禁言+移除了争议期间得到的所有粉丝。
而每次吴柳芳受到媒体的压力或者平台的压力,正义感十足的网友就会跑去问候管晨辰。
这件事本身我不想参与讨论,毕竟到底什么尺度是允许的,什么尺度是不可接受的,到底擦边的边在哪里,别说我一个做运营的,就算是做审核出身多年的资深专家也不见得有把握。
如今各家互联网公司的审核团队准确说,都是揣摩上意,他们都没有完全弄懂的事情,我就不挣扎了。
我想说的是职业的上限和下限。为什么吴柳芳作为一个职业运动员,退役后选择当网红来赚钱?她是否有其他选择?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式生存?
进而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
什么样的工作有着更好的容错率?
什么样的工作有着更残酷的竞争?
青春饭
因为我家女儿个子长得高,小的时候也被问过是不是考虑去练一下体育。我会客气地听听对方建议,但凡听到游泳、跳水、篮球啥的,我就呵呵一笑。强身健体我不反对,但我并不希望孩子去走职业运动员路线。
这条路线就是典型的上限太高,但下限太低。
吴柳芳的简历大约是这样的:
1994年12月出生
1998年,不到4岁开始练体操;
2005年,10岁进广东队;
2008年,13岁进国家队;
2010-2011年,16-17岁巅峰状态,先后拿到多次世锦赛冠军。
2012年,18岁颈椎受伤
2013年,19岁退役
这孩子冠军没有少拿,但有被人记住吗?没有。
这孩子练了10多年的体操,不到4岁就开始吃体操的苦,一朝受伤很快就不得不退役。这工作有容错率吗?没有。
作为世界冠军,她退役后得到了好的发展机会了吗?没有。
为什么?
两个原因:
1)冷门赛道:
在体育圈子里,体操本来就是边缘赛道。有些运动天然是商业化的,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大家愿意花钱看,愿意为偶像付费。
就像我们求职时候选择的热门行业,无论是改变世界的互联网、AI还是新能源,或者是很难被世界改变的医疗、消费和金融,这些行业天然就是站在风口上的。
而体操不是能商业化的项目,即便在国外,很多体操运动员也需要自筹参加奥运会的经费。
2)容错率低
在一个优质的行业里,员工是有犯错的机会的;因为行业发展快,需要的人才多,只要你是圈内人总有机会。
在年景好的时候,很多人在互联网公司做项目,做砸一个接着做第二个,主打一个屡败屡战,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好,能够给你兜住底。
而体育不是这样的。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因为一次严重的伤病从此告别了职业赛场,或者伤病归来状态大幅下滑,再也回不到巅峰状态。
但你很少听过,有程序员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有教师因为咽喉炎而放弃了教师的工作……
这是运动员这个工作的天然劣势,即便是在合同动则上亿,且联盟为退役球员提供医疗保险的NBA,也时不时有退役球员破产的消息传出来。
比如骑士队的老将韦斯特,退役后沦落街头
如果你从事了体育这个行业,不好意思,即便你刚刚步入巅峰期,你也需要为自己的退役后的生涯规划起来了,因为你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到来。
之前给运动员兜底的是体制,给你一份铁饭碗保证你到老的生计。但如今这份铁饭碗似乎也不稳了。吴柳芳在直播中曾经分享过自己做老师的经历,但因为没有编制而选择放弃了。
本质上说,运动员,就是一碗青春饭,尤其是在体制越来越无法全面兜底的今天。
类似的青春饭,不少见。毕竟很多年轻人特别钟爱的电竞。
我最近在追一位电竞俱乐部的博主的视频,他的视频主打一个劝退赛道,无论是多么自信能够成为职业选手的孩子,到他这里来,先是手眼协调的测评,再是实战游戏玩几把,虐到孩子自己恨不得把手机给砸了。
我还挺喜欢看的。
电竞赛道也是青春饭,本身电竞就是在选择天才,只有在20岁上下天才小伙子有这样的精力和反应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你会逐渐被其他天才年轻人赶超。
未来怎么办?还好电竞行业还算是一个商业化气息很浓厚的赛道,还有战队工作人员、赛事主播、赛事营销等岗位可以做。
当然,大部分人是没有资格谈未来的,因为第一步就被淘汰了。
这个行业还有一个说法,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
只有1-2个镜头的群演
我走的时候,特意问了一下知乎的朋友,问这一天下来演员能挣多少钱。
他回答:2000多
我心想还不错啊,他赶紧补了我一句,这些人加在一起……
我什么感觉呢?
当时是凌晨3点,从场地打车回广州市内,估计都不止200块车费……
但这就是演员这个行业的特点,上限极高,可以日入一爽,但下限极低,一天也就几十块钱……
换句话说,赢家通吃,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们看到大明星们拿走了这个行业最大的一块利润,也看到横店的群演一小时收入只有13.5元,一群群演在门口等着,还未必每天都能接到戏。
有没有上升途径呢?理论上说是有的,我们看到了王宝强的崛起,看到了张颂文的翻红,但说到底,这个上升途径是极窄的。
绝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底端混一口饭吃,收入未必能比快递员高。
✎ 写在最后
我不是劝退演员行业。
我在之前写过关于工作的意义,也分享过ikigai的概念:《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找到我们人生的ikigai,四个关键元素缺一不可,如果真爱这一行业,接受这个行业的现状即可。
但我也深深理解,很多时候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完全忽视自己的家庭背景,家庭需求以及旁人的评价。
举个例子,穷人家的孩子即便一心学医,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医生是一份长期回报的工作,刚毕业的时候,短期内伴随年轻医生的是相当凑合的薪资、无止境的加班以及不能犯错的工作压力,只有等到10+年以后成为了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人生才会有所不同。
再举个例子,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很多时候比拼两样东西,顶级的智慧和逻辑推理能力,金融行业如今很喜欢招数学系的人;以及顶级的资源,各家产品差不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把业务给你?当年大摩搞的臭名昭著的「子女计划」,虽然丢人,但不缺乏合理性。
如果你把孩子送去金融行业,你能够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回到我女儿身上,作为一个网络上的人力资源专家,我并不清楚未来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是适合她的,什么机会我得提前为她把握住。
但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有选择权,那么那些上限很高,光鲜亮丽的工作和行业,未必一定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因为它的下限可能还不如送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