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病例
患者:男,68岁。
现病史:以“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7天”为主诉入院,外院体检查脑血管MRA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平素无特殊不适。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余,规律服用降压药,监测血压控制良好。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入院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动脉瘤远端血管测量:3.8mm,动脉瘤近端血管测量:4.0mm。
初步诊断
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未破裂)。
治疗方案
右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术。
术前药物准备
阿司匹林肠溶片 0.1g qd + 替格瑞洛片 180mg bid,共五天。
6F 鞘 5F 远端通路导管 XT-27微导管 微导丝 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0*45mm
5F远端通路导管在泥鳅导丝辅助下超选至右侧椎动脉V4段近端,XT-27微导管塑形后,路图下在微导丝辅助下超选至基底动脉中段,准备释放支架;
一枚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0*45mm顺利释放,支架远端于右侧椎动脉末端,近端于右侧椎动脉V4段,支架完整覆盖动脉瘤瘤颈,瘤颈平齐,造影见YonFlow®打开充分、贴壁良好;
术中无其他辅助治疗,造影静脉期仍见支架外、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术后OKM分级为B级
术后即刻造影
患者术后无阳性症状体征,术后6个月影像提示椎动脉修复良好。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引起动脉瘤样扩张。血管内治疗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减少进入瘤内的血流,从而阻止动脉瘤继续增大导致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
目前包括闭塞性治疗和重建性治疗:前者通过闭塞载瘤动脉而消除动脉瘤;后者主要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支架植入术,支架的支撑有助于保持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而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和弹簧圈的栓塞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达到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重建夹层病变血管的目的。
病例中使用的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术中输送性优异,推送顺滑无阻力(Balling技术球化头端及表面光滑的工艺)。百分百可回收的特点保证了完全可控、精准释放,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操作。术中支架完全释放,位置佳,且贴壁良好,使用解脱装置释放。术后随访提示椎动脉修复良好。
汪伟巍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1993年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其中于2001年1月-2001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
毕业后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任科主任、主任医师。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神经外科关键技术,独立开展神经外科专业领域内各种复杂手术。尤其致力于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工作中注重将二者相互融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体会。主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脊髓血管病。擅长颅内高血运肿瘤的杂交手术切除。
郭章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职博士。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外科进修。
漳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海医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1年获漳州市青年岗位能手。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擅长颅内各种脑血管的诊治,如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脊髓血管病等病变的介入和手术治疗。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沛嘉加奇品牌专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