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与实践路向》近期在《东南学术》发表。我以前的研究领域基本都聚焦在革命文化的范畴,这次突然心血来潮,触碰到文化主体性这一当下颇为热烈的话题,有些信马由缰、兴之所至的味道。或许在革命文化领域徜徉已久,我也想换个赛道,以实现对过去自我的一个转向与突破。
综观当下理论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章已是多如牛毛,研究文化主体性的文章也触目可见。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这样的学术话题,学术界探讨的人并不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问题如影随形,无从规避。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中国式”,其背后无非文化主体性力量的作用或形塑。因此,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构建何以必然、如何进行路径选择等问题,意义不可小觑。
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现有观点仅仅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吁求来进行论述。一般认为,文化主体性可以增强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自信,为增强国家认同奠定文化基础,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支撑。其实,理解这一问题,仅仅着眼于现实层面的考量肯定是不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既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且关涉中国变迁发展的未来向度。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必须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进行深入审视,才能得以揭示其真谛。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可能路径,学术界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进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内在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构成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基本命题;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离不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域。总之,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全面理解和积极拓展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中国进路。也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主体性守护,离不开这样三条可能的进路:一是在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平衡中,滋养人类文化的共同根基以趋“美美与共”,形塑异质多元、和而不同的文化景观以臻“各美其美”;二是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并进中,力促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的自觉,最大限度地减少唯我与唯他状态之于文化交往的阻力和伤害;三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基于对自身文化质素、形式与价值的体认和接续来彰显文化自信,依凭文化传统存在语境的更新走向文化自强。以上观点,自有其理论依据与合理性。但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必须紧紧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大机遇,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把握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探寻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理论智慧,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取向中激发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创新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方式。文化主体性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铸魂工程,其路径取向必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这值得学界同仁倾力付出,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文章的刊出总体较为顺利。基于《东南学术》编辑老师们严谨的专业素养和严苛的审稿要求,论文还是来回三易其稿。在审稿专家的批评指正中,在编辑老师的精心编校下,文章终于传来正式刊出的好消息,让我焦虑已久的心情画上一个句号,迎来久旱逢甘霖的舒心一刻。祝愿《东南学术》坚持特色,创新发展,越办越好!
刘浩林|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与实践路向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2024-09-10
2024-09-02
2024-08-31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