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行业,不存在

乐活   社会   2024-11-12 09:58   北京  

昨天有一条比较重要的新闻,深圳市2024年度市级社会组织评估的初审结果公开。

从综合评级的结果看,行业协会平均评级最高,民办非企业次之,基金会垫底。

这个结果跟很多人断言的“基金会引领慈善发展”,相去甚远。

我很喜欢一本书,《鱼不存在》,里面讲了斯坦福大学创始校长的故事,他一辈子都在给鱼进行分类,并因此拿到了无数的荣誉。一开始我觉得是励志的故事,但是在书的最后,宇宙终于出了最后一张牌:

鱼类不存在。很多看上去是鱼的动物,并不是鱼类。

这也是我对现在中国基金会的看法,基金行业行业不存在。

  • 从注册的法人主体来讲,基金会是一种「通过自我设限获得特权技能」的公司。

这种限制通过章程和制度来实现。通过这种自我设限,基金会可以拥有两个重要的技能,税前扣除资质和公开募捐资格。

这两个技能的获得,不是自动获得,而是申请,经由审批才能有。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国务院限制甚至取消税前扣除,那么,基金会就会同时失去了「自我设限」得到的那两个技能。这个时候,基金会就是一个四不像,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

还有优势吗?没有了。还不如普通的志愿者组织。

  • 「规模无上限」和「组织意志不可控」的冲突,是基金会的致命软肋。

我们倾向于认为基金会的规模是不可控的,这也是它比其他社会组织的优势所在。那么,一旦规模无上限的话,组织的意志就变得很重要。

只不过现在基金会的组织意志,是不可控的。

一种是组织无意志,你也不知道这家基金会在做什么,或者诉求是什么。

一种是代表企业意志,企业意志在规模体量不大的情况下就是个人意志,一旦规模到了某个程度,企业意志就变成……这个腾讯公益最懂了。

一种则是个人意志,这个就有意思了,你说你一个普通人突然拥有无上限的规模,那可控吗,不可控。

理论上来讲,行业协会也可以拥有规模无上限,它比基金会更有优势的一点在于,它代表集体意志。这更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 基金会的「使命意志」,是一种短期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说基金会是有使命的。基金会是一种舶来品,在国外之所以有很大的作用,是因为外国政府绝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政府。

但是,我们国家的政府是无限责任。基金会的使命意志,包括其做的所有利他的事情,都是我党要做的,是我党过去在做、现在在做、未来要做的事情。

基金会是一种短期存在,或者说是一种润滑和补充。基金会没有自己的使命意志,基金会的使命意志遵循我党的大意志。

  • 基金会的捐赠收入高低,对社会事业的影响不大。

今年99公益日,中国包括基金会在内的500多家公募组织,拿到11亿多一点的捐赠。这些捐赠,还不如初保基金会一个季度的捐赠。

在基金会当前的捐赠收入中,股权捐赠和癌症药品捐赠这两项加起来,占比至少超过50%。前者,看着很多,用得很少。后者,看着很多,但是用得很窄。

你们可以想一个问题,有一天,壹基金和韩红基金会没有了公募资格,对我们的社会事业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实话就是,影响不大。

为什么拿这两家基金会当例子,因为它们现在最尴尬的地方就是我上面说的,一方面规模无上限,另一方面则是组织意志不可控。

  • 规模大的基金会只是看着很有规模。

如何让规模具有影响力,就要求一家基金会有大体量使用捐赠的能力。困扰现在大规模基金会的问题是,账上有钱,不知道怎么用,不敢用。

你看任何一家规模上亿的基金会,几乎都是如此,如同守财奴。

这种情况,结合我们地方政府的10万亿化债去看,再结合我上面说的收入结构,相信你会得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看法。

综上。

在我看来,不管从注册主体,还是实际的社会层面,并不存在一个基金会行业。它的规模和作用被远远被高估。

认识到自己只是一种普通的、不特别的、平凡的社会组织,是基金会走向正确、良性发展的必要。

12月18日,我将会做今年唯一的一次直播,2025年怎么做公益,我会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时长3小时,欢迎预约。祝大家都好。



延伸阅读:

你的,第一堂「讲内容」的公益传播课

给每个人的慈善第一课

交互慈善2024:内容公益+公益场景化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这是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好公益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