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逻辑及响应路径

学术   2024-11-15 10:02   北京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都市圈作为实施上述战略的先锋阵地与空间场域,“十四五”以来,其建设如火如荼,但各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不尽相同。为便于探讨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基于相关研究,将都市圈成员城市简化为“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从互动情况来看,都市圈内部城市争抢资源、政策掣肘等不协调情况时有发生。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如何克服相斥问题实现共生发展,已成为当前都市圈建设的突出问题。

“扩散—回浪”效应与韧性治理理论可为探讨上述问题提供崭新思路。“扩散—回浪效应”强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不仅可能产生正向影响,还可能存在潜在的负向作用;柔性视角下的韧性治理侧重弱化互动单元间的合作刚性,亦能为探讨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灵活互动模式提供有益参考。因此,可尝试基于“扩散—回浪效应”揭示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韧性治理理论分析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高效互动模式,着力探讨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逻辑与优化路径。

1

文献回顾: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

当前,或许出于发展模式、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的考虑,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都市圈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主流观点有三阶段论和四阶段论。王振坡等人(2022)的总结较为系统,本文借此进一步归纳不同发展阶段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雏形期少来少往、发展期多来少往、成熟期多来多往。

 表1 | 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都市圈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表2 | 各发展阶段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
资料来源:王振坡,宋嘉卓,王丽艳,等. 《新型城乡关系下中国都市圈发展的驱动机制》.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53-62。
从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的互动关系来看,内部城市一体共生是都市圈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但遗憾的是,既有研究较多关注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强度,尤其是提升核心城市的首位度,鲜有学者关注外围城市在此互动关系中的能动性与灵活性。因此,有必要从灵活性、能动性的角度审视都市圈建设,探究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问题。而“扩散—回浪效应”与韧性治理理论则恰好契合此需求。不同于以往部分学者从风险角度切入韧性治理的思路,且未将视线过多关注于核心城市,而是基于“扩散—回浪效应”和韧性治理理论去重点关注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协调、合作与共生。在此过程中,厘清其韧性互动逻辑,探寻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路径。

2

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框架设计

简而言之,扩散效应是指某个区域的资源要素辐射至其他区域,回浪效应是指某个区域对其他区域产生虹吸效应,柔韧、灵活视角下的韧性则是指克服相斥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如表3所示,都市圈成员城市数量众多且空间结构不尽相同。如前所述,本文重点关注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两类空间单元,在分析其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都市圈刚性互动层和都市圈韧性互动层。

 表3 | 部分都市圈的空间格局规划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图1 | 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都市圈刚性互动层中,核心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外围城市更多地是与之配合,呈现出“核心城市主动扩散—外围城市被动配合”的局面。由于行政等级、发达程度、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核心城市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政策落地上都具有主动性与主导性,外围城市往往只能被动配合与追随,二者之间的等级与行政界限较为分明。结合实际来看,核心城市倾向于疏解相对低端的资源来“瘦身”,而通过集聚更高端的资源来“健身”,致使核心城市过度吸纳外围城市的力量去补强自身,而“扶弱”作用则相对有限。

汲取不是“榨干”,扩散不是“施舍”,成员城市繁荣共生是都市圈建设的深刻内涵与目标取向,核心城市的兴盛不应以外围城市的衰落为代价。于是,在都市圈韧性互动层中,将韧性治理理念注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互动关系中,重点强化核心城市的互动引领性以及培育外围城市的互动能动性,呈现出“核心城市正向溢出—外围城市能动协同”的局面。纵向来看,弱化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等级规制,相对“削平”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以及“拔高”外围城市的互动地位,推动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平等对话互动。横向来看,弱化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行政边界,有助于模糊二者之间的“边界感”。推动核心城市的优势力量正向溢出至外围城市,并且助推外围城市与核心城市能动协同。

总之,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强调的是弱化行政边界与等级规制,强化灵活协同与平等协商,持续巩固核心城市的发展引领性与积极培育外围城市的发展能动性。

3

何以可能: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逻辑

结构共生、功能互补、资源承接与成果共享正是对都市圈内部城市间韧性互动逻辑的多维解构。(1)结构共生:城市规模差序。如表4所示,诸如福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等都市圈,核心城市首位度较高。而结构共生强调的是打造都市圈内部“多点迸发”的发展格局,建立阶梯式的差序城市规模结构。因此,结构共生主要涵盖3个方面:地理邻近提供共生基础、都市圈发展规划提供共生平台、划分共生引领单元与共生能动单元。(2)功能互补:产业柔韧分工。一方面有必要区分发展引领极和发展能动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打造柔韧的产业链条,勿将某个城市一直“钉在”发展链条的某个位置。(3)资源承接:创新优势溢出。将都市圈内部分散的“创新节点”整合为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核心城市顶层创新—外围城市基层检验”的纵向合作创新模式,或者构建“核心城市牵头—外围城市参与”的横向合作创新模式。(4)成果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一方面扭转都市圈内部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的“断崖式”落差;另一方面,跨域均等化而非相等化地实现都市圈内部公共服务普惠。

 表4 | 2022年我国部分都市圈的城市首位度

数据来源:《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4

何以可为: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路径

结合实际来看,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数字赋能和文化凝聚等举措不失为都市圈内部城市间可行的韧性互动路径。(1)强化政府引导:破除地方主义。一方面,成员城市应联手深化都市圈创新资源互动成效,健全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设立都市圈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推动成员城市间的平等协商对话和利益合理分配。(2)拓展产业支撑:推进空间协同。一方面,突破都市圈行政圈层规制,设立都市圈产业协同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夯实外围城市的劳动力基础。(3)注重数字赋能:完善治理体系。一方面,加快建设一体化的都市圈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另一方面,推进建设一体化的都市圈政务数字平台。(4)推进文化凝聚:打造区域招牌。一方面,尝试开设统一的新媒体账号推进都市圈宣传工作,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IP;另一方面,强调文化一体化而非追求文化单一化,在强化核心城市文化引领性的同时,保持外围城市文化的异质性与自主性。

5

结论与讨论

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强调的是弱化行政边界与等级规制,强化二者的灵活协同与平等协商,在夯实核心城市发展引领性的同时,培育外围城市的发展能动性。但应当注意的是,我国都市圈类型多样,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与资源禀赋等难以一概而论,以“扩散—回浪效应”和韧性治理理论为切入点关注整个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互动关系难免会缺少个性化因素,未来可着眼于单个都市圈的内部互动模式。
本文撰稿:王文彬  卫鹏飞


原文介绍

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韧性互动逻辑及响应路径》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10期第4-10页

【doi】10.11819/cpr20241002a

王文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通信作者。
卫鹏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3F017);西安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3RKYJ0043)。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D99zBTMMfgzbki56-A3_-Lrkhbu-_HSScAyETUlciEb8xXXXX6fM0bWDL32nnIKAvTNbIUblO78TGLtSKXvs-_hb5eKkY1vSeYynHjB-OEDS-bT-yppN5yk7dIhHfqVqWKsT8Vl_oCHWus1n4CLZJGPLuHJ_H2xJTnypAp4TdM6kuaZHqz1VHKzbZpeoyUvx&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封面图片源自中国政府网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百强科技期刊、精品科技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