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面向灰霾减缓的寒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基于三维景观环境的定量研究

学术   2024-10-14 10:02   北京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城市热岛、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物是导致城区人群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灰霾污染直接影响人们呼吸健康和居民福祉。从2017年“蓝天保卫战”到2018—2020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至现今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都表明了我国政府解决灰霾等环境问题的决心。

灰霾扩散和城市景观环境要素关联密切,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局部地表污染物分布和扩散产生影响。同时,城市内部高密度建筑群存在阻风效应,往往在局部形成颗粒物污染的重灾区。在无法杜绝污染物排放和改变地形及气象因子的情况下,从城市三维形态优化的角度减缓灰霾污染,是解决灰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理论,提出了挖掘寒地城市灰霾影响机制,实现以灰霾消减为目标的定量规划路径。

1

研究假设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指气溶胶体系中均匀分散的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参考实证研究和科学理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表示PM污染物与各类因子之间的预期关系:

(1)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对PM浓度有正向影响;

(2)车速对PM浓度有负向影响;

(3)交通因子——车辆干扰指数对PM浓度有正向影响;

(4)景观因子——天空开阔度对PM浓度有正向影响;

(5)绿视率对PM浓度有负向影响;

(6)污染源因子——锅炉燃烧用量对PM浓度有正向影响。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


研究区为沈阳市四环以内的建成区。沈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全市总面积12 948 km2,2019年末常住人口832.2万人。受季风影响,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采暖期从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201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天数达到80天,在全省14个市中,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排名第9,大气环境形势较为严峻。


2.2 监测样线设置


监测样线选择贯穿沈阳市东西与南北的主干道路东西快速干道(42 km)和青年大街(38 km),总长80 km,覆盖从市中心到四环范围,如图1左图中黄线所示。通过实测获得并绘制了青年大街天际线与颗粒物浓度耦合分析图(图2),三种颗粒物浓度分布趋势一致,颗粒物浓度随着建筑物分布密度的递增而上升;随建筑物密度递减而呈现下降趋势。

 图1 | 沈阳市监测样线分布示意(左)及监测过程中的风玫瑰图(右)
 图2 | 青年大街天际线与实测颗粒物浓度耦合分析


2.3 三维景观环境刻画


基于研究假设,城市三维景观环境的刻画主要考虑了气象、交通、三维景观和污染源4类因子。在ArcGIS 10.2和ENVI 5.1平台上完成城市建筑三维空间信息获取和二维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各环境要素的膨胀因子检验(VIF<5),最终选择4类9种可指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以刻画城市三维环境。其中,气象因子通过实地监测获取;交通指标通过基于实景照片的机器学习算法提取;建筑景观因子利用建筑二/三维空间数据计算获取;其他指标通过相关部门获取资料,并结合ArcGIS平台可视化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量化。


2.4 机器学习处理流程


街景图片和实测时间均为2019年3月。对监测样线进行间隔取点,最终获得有效采样点2 999个。通过python软件并利用采样点坐标信息,基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获取街景图片数据,每个采样点可获取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街景图片(图3),剔除无效街景图片后,最终得到10 944张有效街景图片。最后,对获取的街景图片进行语义分割。

 图3 | 街景图片数据示意及语义分割结果


2.5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为了量化景观环境因子和PM污染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使用AMOS 27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首先,根据实证研究和科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模型来表示PM污染物与9个因子之间的预期关系。然后,检验是否遗漏了显著路径(模型修正指数值modification index, MI≥4)和存在的路径是否显著(p≤0.05)。最后,根据模型拟合及理论基础,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添加缺失路径,删除不显著路径。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以实现多元正态性(峰度值kurtosis value≤7)。

3

研究结果


3.1 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


拟合优度指标表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GFI = 0.996, CFI = 0.998, RMSEA = 0.041, PCLOSE= 0.926),6个假设得到验证,模型对PM1PM2.5和PM10变化的解释分别为37%、48%和55%。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p < 0.001)。空气温度和湿度对PM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车速有直接的负向影响(表1图4)。界面围合度通过空气温度、湿度和车速对PM有间接影响;绿视率对PM有直接影响;天空开阔度对PM有直接和间接影响。路面可行性对PM没有显著影响;车辆干扰指数直接影响PM1PM2.5,间接影响PM10。锅炉燃烧用量直接影响PM1PM2.5,但通过气温间接影响PM10。总体来说,温度和湿度对PM的影响最大,车速、绿视率、车辆干扰度和锅炉燃烧用量的影响随PM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表1 | 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

 图4 | 环境要素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注:蓝色图标为气象因子,红色图标为交通因子,绿色图标为三维景观因子,橙色图标为污染源因子。


3.2 实证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1和图4可以看出,温度、湿度、天空开阔度、车辆干扰度对颗粒物浓度均有直接的正影响;车辆干扰度和锅炉燃烧用量对PM1PM2.5有直接的正影响,但是对PM10没有直接影响;车速和绿视率对颗粒物浓度有直接的负影响,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其中,界面围合度和路面可行性对颗粒物浓度没有显著影响。表2为各环境要素对不同颗粒物浓度的标准化总影响量化结果。

 表2 | 环境要素对颗粒物浓度的标准化总影响

4

缓解灰霾污染的城市调控策略

本研究表明,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灰霾产生较大影响。街区内不合理的天空开阔度和界面围合方式会阻碍空气流动,造成局部空间的颗粒物沉积,使得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较高。一方面,可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利用宽阔的城市主干道和连续高层建筑布局形成深窄狭谷,促进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扩散。天空开阔度降低一个单位,界面围合度升高0.545个单位,PM1PM2.5PM10分别降低0.163、0.173和0.180个单位。然而,对于本研究中这样交通量大的城市主干道,大规模拆改建筑并不可行,在提高现有建筑高度的同时降低建筑密度、提升街道界面围合度是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具有更低天空开阔度的街道,界面围合度更高,更有利于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成。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推断得出天空开阔度为0.5左右可能是合适的,能实现合理建筑布局下灰霾污染程度最小化,满足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寒地城市应构建具有寒地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植被覆盖度,也可利用寒地城市特有的冰雕、雪塑等景观小品上附着的水滴对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稀释吸附颗粒物,在减缓灰霾效应的同时,增强寒地城市街区活力。针对上述策略,本研究选取典型污染节点,提出针对性设计措施(图5)。

 图5 | 典型节点优化设计示意

本文撰稿:吴文  唐玉  王彦  季宪  修春亮



原文介绍

面向灰霾减缓的寒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基于三维景观环境的定量研究》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9期,第78-87页

【doi】10.11819/cpr20240903a

吴文,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省城市与建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wuwen@mail.neu.edu.cn。
唐玉,东北大学。
王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季宪,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讲师。
修春亮,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1325);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MS-084);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2211001)。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Fc1KeZPKhREFM_5tO8eoG1DTl9eD32PyROl1-_9XyucX99aL9bAss2fjINphFC8hIWsBR8vMbPidmKDpdJq6AUFiE60bglqHoA6urFlAm8jbiLSrS74sN_MyYxN6NYpawCrIX_ptLqHWrhjvcgs578AjksVHn85YrA0vk5QzS5x8eVOMOZ3Efk3CtAT3Kp_s&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百强科技期刊、精品科技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