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播报】2024年第 11 期目录

学术   2024-11-22 10:01   北京  




规划信息






求是理论论坛获奖论文


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束与规范变迁——基于《考工记》后17个古代都城的实证

刘迪

【摘要】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形制以形制束的方式平行作用于都城,且其规范经多次历史变迁的总论点。剖析了各形制内容,阐述了规范变迁的社会动因与演变过程。实证以西周至清代17个都城城址为依据,通过对历代城址图的连续性切片解构,构建出以“形制-规范”为横轴、历代都城时序为纵轴的形制束解析框架和规范变迁表,并辅以“史料-图解-数据”的文-图-数实证支撑体系,验证上述论点。为古代都城规划摆脱孤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效率陷阱”与脱困之道——基于成本-收益的解释框架

梁晨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弹性的空间,兼有增量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存量发展的资源储备。然而,外延扩张与内涵优化范式的同时失灵导致城市边缘区发展停滞,并进入用地效率螺旋式衰减陷阱,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问题。首先,归纳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率陷阱”的三阶段模式,并揭示了低效土地利用的负反馈循环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成本-收益视角构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效率困境的多维度解释框架。其中,过度供地、区位劣势和技术洼地导致城市边缘区用地规模收益递减,而土地债务、社会治理和生态耗损构成城市边缘区用地成为边际成本递增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经济、空间和社会3个维度提出“降本增收”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型路径。

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中国传统邻里营建与治理的智慧及当代启示

刘佳燕

【摘要】根植我国地方传统与文化基因,探讨了中国特色邻里营建与治理的传统智慧。研究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政治”与“简约治理”框架下,基层治理呈现出“地血交融、双元共治”的特色模式,基于地缘性的乡里制度与根植血缘性的宗族制度两种力量交织并存于邻里单元。从地域、生活、治理3个核心维度,揭示传统邻里聚落面向社区共同体的整体营建与治理策略:作为地域共同体,邻里单元配置以“地著为本”,依托编户与划地形成“户-地”二重构造的组织逻辑;作为生活共同体,以德治仁学塑造共同价值观,以非正式制度实现化礼成俗和话语认同;作为治理共同体,通过官绅民共治,民间组织为制度力量,均以求平、合作互助实现多元共治。最后面向当代社区共同体建设总结经验借鉴与挑战启示。

“空心村”治理的困境、构想与模式研究——基于优化的集体行动理论

黄世臻

【摘要】近年来,空心村治理成为我国乡村地区缓解资源浪费、吸引要素流入、盘活存量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集体土地、住房产权和户籍等因素限制,空心村治理面临双重困境,即“公共池塘资源”在乡村空置与城市要素流入受阻,迫切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基于常德市丹洲乡实证,研究发现:(1)其从“空心村”向“艺丹沅”的转变展现出典型的集体行动特质,经历了旧集体行动的失败与新集体行动的成功。(2)国家治理意志下渗和地方政府领导作用下,建立了利益相容的行动“新基点”,探索了制度创新的行动“新路径”,构建了可实践且可持续的行动“新体系”,从而实现空心村的善治。(3)通过构建新集体行动框架,丹洲乡的空心村治理探索出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共享发展收益的良性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空心村治理与乡村发展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性且可迁移、可实施的方案。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学理问题思考——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

肖劲松

【摘要】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质是对土地发展权进行限定,并涉及国土空间分层的全域、全要素,涵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的全流程,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回答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首先,构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明确该制度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其次,梳理出该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实务问题背后的学理问题,并基于我国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土地发展权与所有权权能的不同关系,从限定土地发展权和实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利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用地权属和权能,形成涵盖“管制的边界和权限,管制的编制方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管制后权利的补偿和拓展方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管制逻辑。

“人-媒介-城市”:数字媒介视域下新晋网红城市现象级“出圈”的演进逻辑与发展研究

崔澳

【摘要】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促成了“人-媒介-城市”的深度交融和频繁互动,淄博、哈尔滨等一批新晋网红城市在互联网媒介事件的营销下先后火爆“出圈”,并伴随生活性场景、消费性服务业等的兴起形成现象级热点。基于此,研究探讨了数字媒介传播主体、介质和效应场域的多元化融合,辨析由此带来的“人”与“媒介”主客贯通、“媒介”与“城市”显隐互鉴、“人”与“城市”虚实互动的关系特征,进而将新晋网红城市现象级“出圈”的演进机制与路径划分为“媒介呈现—具身接触—价值回馈”循环促进的过程,揭示其在数字时代下技术、内容、时空、社交和治理多元媒介逻辑的转型变革,以期推动和实现城市“出圈”的特色彰显和永续发展。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双城并置:一种经济发展时期城市空间扩容的典型模式

来嘉隆  邬海祥  王树声  李小龙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赵逵  朱秀莉





规划研究

空间表征学习:对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创新群落的研究及发现

吴志强  赵刚  周咪咪  徐浩文  刘治宇  朱予沫

【摘要】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引领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构筑先进生产力质态中的重要地位。运用表征学习算法,针对长三角专利数据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联网络,发掘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的典型创新群落,并通过与各城市自身结构的对比,解析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长三角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创新群落空间,典型空间形态有中心辐射式、条带均衡式和分片组团式等;(2)长三角趋于形成一个面向内陆的“E”字型产业创新群落高值连绵区域;(3)上海-苏州-无锡构成了一个“上苏锡”多产业复合创新群落的同质空间。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群落空间表征学习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质生产力空间特征的认知,为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策源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顶层设计的演化特征研究——基于中央政策(1956—2020年)的文本分析

肖建华

【摘要】梳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进程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构建城市规划“决策—实施—组织”三维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中央政府在1956-2020年期间颁布的城市规划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城市规划顶层设计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城市规划决策的目标确定性不断增强、民主化水平有明显提升,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仍需加强;近年来城市规划实施更加凸显控制标准化、监督常态化;城市规划顶层组织的职能长期处于“碎片化”,部门合作水平不高。未来要继续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度化建设,尤其要重视组织职能的完整性和集中性,从根本上提升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水平。

《城区范围确定规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王瑞雪  韩润仙  陈颖

【摘要】围绕城区范围划定3个工作阶段的关键技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调查法,分析了《城区范围确定规程》在应用层面表现出的问题。研究发现:⑴部分城区范围划定作业单位对《规程》的技术逻辑理解不深不细,基础数据清洗工作存在纰漏;⑵通过指定相关参数和阈值确实对遏制作业单位主观性有所帮助,但在城区实体地域范围和城区范围划定阶段表现出的过度扩张问题值得高度重视;⑶叠加分析环节导致的城区空间扩张可能深刻影响甚至改变《规程》既定的技术逻辑。研究认为,城区范围划定具有基础研究性质,要尝试通过增设社会经济指标、赋予作业单位参数设置权等多项措施检测和预防过度扩张问题,提升城区范围划定成果的应用价值。点击阅读

论城中村对市民化的双重作用机制——“阶梯效应”和“藩篱效应”

张理政  叶裕民

【摘要】城中村作为我国发达城市新市民的主要聚居空间,它对新市民租户的市民化究竟产生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在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提出,城中村既具有促进新市民市民化的阶梯效应,也存在抑制新市民社会流动的藩篱效应。基于广州石牌村、棠下村的田野调查和对24位新市民租户的深度访谈,系统解析了城中村阶梯效应和藩篱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城中村的低成本居住空间、资本的合作型嵌入和“村改居”是阶梯效应显现的关键媒介,而公共服务缺失、建筑环境、社会隔离、资本的竞争型嵌入以及基层“共谋”现象是藩篱效应显现的主要机制。同时,城中村的上述效应在不同的新市民群体——“生存主义者”和“发展主义者”中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了城中村难题难以破解的原因,并对城中村更新提出建议。点击阅读





城市更新

信任建构对老旧社区改造中居民满意度的影响——以北京史家社区为例

邱宁  张天洁  盛明洁  韩欣宇

【摘要】提升居民满意度是老旧社区改造的核心和重点。面对改造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利益难以协调的困境,社区信任可有效帮助消减抵触、增强社区凝聚力与执行力,对提升居民满意度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信任和社区信任的已有研究,本文搭建了关于社区信任建构和居民满意度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北京史家社区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社区信任建构对老旧社区改造中居民满意度的积极影响,揭示了社区信任建构各要素在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机理。并解析了 “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平台、机制营建—改造模式成熟”3阶段提升路径和相应策略,以期为其他老旧社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韧性研究

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美国纽约的经验与启示

陶希东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流动性加剧,人类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其中超大城市越来越成为风险高发地,建设韧性城市成为超大城市的战略新选择。面对诸多自然和人为风险的加剧,纽约主要通过设立专职机构、编制总体韧性规划、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分区规划海岸洪水区域、注重社区韧性建设、加强网络韧性等重大举措,旨在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水平。中国超大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注重因地制宜,重点采取5个策略:加快推动有利于韧性城市建设的组织变革与创新;编制全面体现韧性理念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建构助推基础设施更新的金融投资支持体系;推行城市能源供给及空间布局的分布式设计;打造以社区生活共同体为主体的基层社区韧性框架。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创刊于1977年,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百强科技期刊、精品科技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