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
据数据统计,截止2024年5月底,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已经达到了1804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5517.7 万户、个体工商户12527.3万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这个竞争加剧的时代,变化才是常态,不断有企业跌倒,同时也有新的企业站起来,非常多企业家朋友都在思考,在这个时代交接的路口,民营经济到底该何去何从?
为此,智行合一创始人肖利华特邀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进行直播对话,以下为摘录全文。
嘉宾介绍:滕泰
著名经济学家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
01
民营经济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滕泰】:民营经济在消费领域占比比较高,它提供的消费品和服务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衣食住行,包括日常消费品、房屋、电器、衣服,比如说出门理个头发、叫个网约车,这些服务其实大部分都来自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我们使用的互联网、微信、腾讯会议,这些都是民营企业为我们提供的,而国有经济可能石化、煤炭、基础设施多一点。
除此之外,民营经济这些年创造了中国存量就业的80%以上,增量的就业在90%以上,也就说大部分家庭成员的就业、工资都是民营企业为我们发放的。
而且民营企业还为财政贡献了很多税收,不论是我们的国防还是基础设施还是政府的运转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缴纳的税收。
几年前人们说,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是“56789”,5是指税收占50%,其实是远远低估了,因为这个数据只是统计了民营企业直接缴纳的税收,但是有很多比如说消费、流转环节的税收也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只是没有直接体现出来。最新的统计有人说是“66789”,即税收达到60%,这个数据也低估了,民营经济贡献的税收恐怕也有70%-80%的比例。
所以无论如何来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的贡献不但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电器、桌椅板凳、一切我们出门享受的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就业主要的依靠,也是政府运转、军事国防各方面税收的源泉,所以说民营经济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或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肖利华】:很多比较年轻的小伙伴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毕业出来就当老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其实滕院长的书《中国民营经济论:活力、生态与未来》里面有讲到一个现象,书里提到说以前一旦一个企业雇工超过8个人,那么这个企业老板就要被判定出问题,超过8个人就是在剥削别人,可能看书的部分小伙伴不太能理解,因为现在大家创业,招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十万人都可以,但其实早年间关系还是挺大的,所以现在环境对创业者来说更加包容,也更加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就创业而言,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年轻人出来创业主要是投身在互联网、AI板块,只要你出来创业,你身上就会贴上“民营企业老板”的标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早年的创业更多的是要解决温饱的问题,现在年轻人创业可能更多的是想实现梦想,浙江这边总共只有6,700万人,但是市场主体就超过1,000万,每7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板,所以创业者身边无处不在。
同时,除了刚刚滕院长提到的“56789”“66789”,民营企业在整个社会中只占用了30%的金融资源、40%的社会资源就贡献了60%左右税收、65%的GDP、75%的新品研发投入、83%的就业岗位、92%的市场主体以及100%的新增就业。
所以每个创业者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02
民营经济潮起潮落
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03
未来民营企业会迎来哪些新机遇
【肖利华】:我的第一家工作是在雅戈尔,应该是在1979年左右,雅戈尔当时还是村办集体,叫青春服装厂,后面根据“younger”翻译过来就成了雅戈尔。像这类早期的创业高潮,不管是84年这一波还是92年这一波,当时都处在供不应求的时代,基本上还是以实物产品为主,产品为王;
产品生产之后需要更高效的渠道,包括线上线下、跨境等等去触达消费者,所以各大企业逐步开始拓宽渠道,像特步、安踏、蒙牛、伊利这些企业,那个时段都是全国范围内建渠道,从产品为王变成了渠道为王;
再往后走,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吃得好穿得美,再加上99年到15年互联网的普及,包括到现在2023、2024的人工智能,信息传递越来越快,各种信息越来越多,慢慢就到了品牌为王、用户为王的时代,消费者在向“SoLoMoMe”(Social、Local、Mobile、Me)转变,这就对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交互的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换个词讲,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也不为过;
我们刚刚也提到了人工智能,针对当下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AI其实大有可为,因为AI确实会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
作为消费者而言,从2007年iPhone1出现,到中国后面陆续加快3G、4G、5G的建设,我们每个个体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移动化、数字化、在线化,但我们的企业其实还没有,企业的产品、门店、服务、组织没有在线,上下游生态伙伴、管理其实全部都没在线,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巨大趋势是各行各业都会加速从离线的工业社会孤岛向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转变。
所以说这个社会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在所有的不确定中最大的确定性是各行各业都会加速数智化转型。
这也是为什么在2022年5月份,我就从阿里巴巴跳出来创业,因为既然看到了这么大的趋势,就应该躬身入局,否则只能当看客、当评论家。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多地方就已经是靠数据、算力、算法驱动业务,干了半年之后,2023年初,ChatGPT突然爆火出圈,AIGC这个概念在各行各业都开始扩散,因为AIGC本身是多模态的,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各个板块,像现在这种多媒体时代,可以说AIGC和每个人、每个行业都能产生链接,就像滕院长讲的,AIGC会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
还记得20年前马老师跟大家说“比尔·盖茨说过:未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但其实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因为他99年才创业,人微言轻没办法,借着大佬的名头喊这句话,不过后来确实也证实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到了今天大家都不提互联网,说明他已经无处不在,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今天大家还到处在提人工智能,正是因为才刚刚开始。
我个人非常认可比尔·盖茨有句话,就是“我们对未来1到2年的预期总是太过乐观,对未来5到10年的预期总是太过保守”,所以我觉得AI的发展如果在十年之后能达到100分的话,那当下可能也就1-2分,所以未来可期。
但从趋势来看,专研AI大模型这方面的企业,国内最后活得好的不会超过三家,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但研究AI应用领域的企业依旧有非常大的机会,“无行业不AI、无场景不AI、无数据不AI”,数据通用大模型都已经相对成熟了,但是怎样跟行业结合、怎样跟场景结合则大有可为,所以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波AIGC相关领域的弄潮儿。
04
机遇与风险并存
怎样看待风险与报酬
【滕泰】:如果从微观角度来讲的话,要认识到每一个民营企业家所赚取的回报里都有一部分是他的风险报酬,当然他有出资人报酬、管理者报酬、创新报酬,也有他作为劳动者的报酬,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风险报酬。
中国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平均的存活率只有3到5年,可见这些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何其多,除了宏观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每个民营企业从出生到退出都面临着无数的风险,而民企的创办人必须作为最后的风险承担人一直挺到最后。
有人会问你看民营企业,比如某房地产公司,借了很多债还不上了,他难道还是最后风险承担人吗?其实债务真的还不上了企业家自己也跑不掉,他也是最后一个风险承担人,所以民营企业家他作为风险承担者的角色,整个社会我觉得要有进一步充分的认知。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刻,如果说要问民营企业有什么风险的话,我觉得除了传统行业那些风险之外,还存在时代的风险。
第一个就是需求不足。
其实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家都有这种感觉,像中国这样大的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崛起以后一定有巨大产能,如果仅仅局限在国内销售的话一定会产能过剩,所以美国人攻击我们说中国过剩产能就是一种歪理。
三四百年前英国工业化革命的时候,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在英格兰小岛上销售,他会不会产能过剩,肯定过剩;美国完成工业化以后,产品也是全球销售,日本工业化也是同理,如果只在日本销售的话,产能也是过剩的。
所以中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包括传统的服装、各种化工品等等行业都有强大的制造业产能,必须得在全球的范围内出海,所以说出海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家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这里的出海不光是传统的出口,还有跨国投资,还有包括与金融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出海。就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民营企业出海非常重要,所以凡是有出海战略的企业,这一年里的经营情况都比较好,没有出海战略只在国内卷的企业,日子可能就不好过,相对要差一点。
总体来看,我觉得针对这种全球化风险,首先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出海战略,要走出去;第二就是在国内绝对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尽快转型。
有很多民营企业说他过去20年都是依照着传统模式经营,也活到了现在,但支撑你增长的那个时代已然过去了,如果你还停留着不动,一定会被消灭。
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
从2001年到2021年,这20年是中国房地产的巨大的上升周期,那未来10-20年可能就是下降周期,不管政策怎么支持,怎么化解风险,一定要意识到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可以看一看美国,基本上市值排在前列的都是微软、苹果、英伟达类型的公司,有房地产公司吗?
市值的前10名没有,前50名、前100名都没有。
但是曾经有过。
几十年前,美国市值排在前列的也有过房地产企业,但仅限于城市化的时候,过了那个时代以后,房地产公司慢慢都消失,剩下一些小的,偶尔盖个楼盘、管管物业,哪有什么纽约城投,波士顿城建,都不存在了。所以未来中国的房地产,或者跟房地产这条产业链上相关的很多行业,都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
如果你不幸处在这种绝对过剩又走不出去的行业,那就要尽快转型,从开发变成物业变成服务,或者向其他方式转型。
前不久有人跟我探讨过,说台湾那些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很大的房地产公司都干什么去了,房地产公司现在都没了,有的转成了银行了,转成金融了,有的转成其他的了,总之不在了。
所以你不转型,时代不会等你。那些绝对过剩的行业一定要尽快转型。
除此之外,企业也要适应新技术的挑战,刚才谈到了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由不得我们自己去选,我们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要么你主动接受、主动适应选择、主动转型,要么你就被别人消灭,跟当初的互联网革命一样,而人工智能恐怕比那个还要快。
任正非先生有句话“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是20%,剩下的80%是什么呢,剩下的80%是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想冲击有多大。
所以“全球化”的挑战,“内需不足、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时代风险是我们一定要关注的,至于说其他的一些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甚至内部治理结构的风险,这个在书中(《中国民营经济论:活力、生态与未来》)有专门的章节来讲,就不再重复了,所以我们把所有的内部、外部风险都克服了才能获得足够的风险报酬,克服不了那就只能成为时代转变的代价。
【肖利华】: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人会觉得民营企业家是不是赚得太多了,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很好理解。比如你去风险投资,你作为一个投资者肯定是希望高回报的,甚至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都很正常,那角度换一下,为什么企业家就不可以呢?
除了出资人的报酬,第二个风险报酬,作为企业家而言,企业有盈有亏,亏了血本无归,搞不好还欠债一大堆,甚至上失信名单,风险其实也是很大的。
这本书里有提到“惊险的一跃”,简单用我的理论来讲就叫“IPO”(Input、Process、Output)的过程,所有企业都有这个过程,最开始进行投入,过程中把钱变货(采购原材料设备、组织人员、场地装修、生产……),但如果最后的Output没有,钱变货之后,货变不回来更多钱,企业就完蛋了,最后货变钱的这一步就是马克思讲的“惊险一跃”。
针对我们当下的电商企业而言,可能还不止一跃,要么高库存,要么高脱销,要么高退货,很多企业就死在这个地方,所以企业家承担的各种风险成本也是需要去考虑的。
另外一个,管理报酬。大家可以在网上查一下国外Tim Cook(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一年报酬多少,很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老板都是自己兼任CEO,那你的管理报酬要不要算?
最后一个,复杂劳动报酬,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门课教你如何做老板,现在我们有战略的课、有搞研发的课、有搞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的课,有搞营销、品牌、市场、财务、人事等等不同类型的课,但没有汇总起来的,所以老板其实是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休假的时候电话一响,立马又得全面在线,所以作为老板而言什么课都得修,什么人情关系都得要去处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劳动。
因为之前过去20多年,我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当然外企、国企也见过很多,其中民营企业家确实是压力最大的,之前我也编了个小段子,叫《老板宣言》,这边大家可以听一小段:
“众说纷纭老板美,其实老板心最累,分秒必争寝食废,分析市场靠智慧,分寸适度方法对,分毫不差靠积累,夫妻难得常相会,苦心积虑永无悔,儿女梦境盼爹归,老板肚中装苦水。”
上帝造万物,最后一个是谁,是人;上帝造百种人,最后一个是谁,是老板,很多时候我们讲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我们绝大部分只看到老板的光鲜,鲜花掌声、别墅美女,但没想到背后的无数的辛酸,我见过太多老板偷偷掉眼泪,但其实外面的人不知道。
以前我在特步的时候,老板丁水波说在80年代的时候晚上都不回家睡觉的,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就睡在车间,老板老板睡在地板,如果最后一块板出现质量问题,交货交不了,品质出问题那全部就打水漂了,晚上听到那个鞋嘎嗒一声,嘎嗒一声就5块钱进账了,80年代5块钱进账,他说我睡觉梦都是香的。
那个时候供不应求,像安踏的老板丁世忠,虽然今天的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了,当年也是到处全国跑市场;
包括雅戈尔老板李如成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些企业家,早年帮别人做加工,加工完之后有时候交期出问题了,或者是迟期了,客户就会不收,不收就只能扛着麻袋到处送。
所以我们不能有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最后都是成功的企业家,都很光鲜,都是鲜花,都是掌声,都是别墅,但是注意一下除了这些熬出头的,还有无数多死掉的企业家。
中国的个体工商户有1.4亿,1.4亿里真正做大的只有将近5,000万,最后上市公司只有5,000家,5,000家里面民营企业大概3,000多家,大家只看到了万里挑一的光鲜,所以我觉得民营企业家创业真的和书中提到的一样,是勇敢者的游戏。
很多人没出来创业之前觉得老板挺好当的,只要东指挥西指挥就好了,结果出来创业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又要招人、又要融资、又要搞财务、又要搞产品研发、又要管质量、又要管市场,但是客户在哪里?想不清楚这一点就直接完蛋了。
所以我近距离接触了这么多老板,我觉得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在金字塔尖的最后都是幸存者,都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会更加全面客观地去做评价。
从另一个层面讲整个社会运转的很重要的第一板块是就业,需要有足够的企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给员工发放收入,才能保证社会运转,如果这些企业家们都不扩大规模去生产了,那社会就没有就业的,没有就业后续带来的连锁影响,包括房贷、教育、医疗等等方面,整个社会就会变成负向循环。
所以我们必须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足够的包容的环境跟氛围,不要动不动就打倒万恶的资本家,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民营企业家,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做一些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05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滕泰】:我觉得党中央的表述叫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是在实践当中很多人容易把民企和国企对立起来,但实际上民企和国企的发展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共建良好生态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国企,没什么民企,但那个时候的国企是没效率的,所以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只有国有企业,国企就会陷入一个低效率陷阱,因为没有竞争。
92年以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下就不可能没有民营企业,如果只有国有企业,左口袋跟右口袋交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只要宪法不修改,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应该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这次三中全会如果让我写建议的话,我想应该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直接写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因为从宪法出发是符合逻辑的,从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也是符合逻辑的,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理论也应该这样做。
同时,民营经济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但凡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说肖博所在的浙江,整体经济都比较有活力,包括福建、广东、江苏,全国哪个地方民营企业占比高,哪个地方的民营经济就活跃,国有企业效率也高。
因为民营企业有天然的追求财富的动力,它的机制比较好,是真正面对市场的自负盈亏的、承担风险的,所以民营经济一定是有效率有活力的,那民营经济有活力的话,就对地区的国有经济形成压力和竞争的动力,所以但凡是民营经济活跃,那国有经济它也活跃,整个地区的经济都活跃。
从区域上来讲是这样,从行业上来讲也是这样,哪个行业民营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占比高,他的行业就活跃。
举个例子,比如说原来只有邮政一家国企的时候效率就没有现在高,现在民营速递起来以后,新疆的一个小商品十几个小时,二十几个小时就到北京、到广东了,快递成本也只有几块钱,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全世界都是奇迹,只有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才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实践出真知,民营经济它的发展不但没有影响、没有破坏国有经济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和竞争力提升,也逼迫着国有企业建立了更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
所以我们在《《中国民营经济论:活力、生态与未来》》这本书里面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国企民企的良好生态论,那就是国企民企共建良好生态,他俩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良好生态,在各自的规模上都有特长。
国企可能在搞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有一定优势,民营企业在提供消费品,提供服务方面有优势,它是互补的、互相促进的,所以不能把国企民企对立起来,应该是一种热带雨林式的良好生态,良性竞争、互相促进、互相弥补、共同发展。
但是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一定要保证公平,比如在要素支持上、在竞争环境上。
不能说让民营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但是在放贷款的时候只给20%-30%的贷款,剩下的70%-80%都给国有企业。
资源上,包括土地要素,国有企业很多土地可能免费划拨,民营企业就得高价去拍这些自然要素,在很多垄断经营权方面、政府招标采购方面也是这样。
与民营企业带来的社会贡献相比,政府能不能给到相匹配的资源支持和公平待遇呢,这个是我们要全面推动的问题,同时我也期待着今年正在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能有更多这方面的内容,给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更好的、公平的、与他的贡献相当的要素和资源支持。
【肖利华】:我非常认同滕院长的观点,我觉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民营经济发展好,后续激励机制就会更加完善,也就代表着薪酬高,薪酬高就会吸引刺激很多央国企的人才,这样就倒逼国有企业改革激励机制,所以最终确实是一个相互刺激、相互促进的一个作用。
简单举个例子,要想富先修路,可能以前国有企业更加注重“铁公基”,铁路、公路、各种基建,但建完之后不运营起来,那么多的投入和设施就发挥不了作用,但后来的三通一达,一年几千亿的快递包裹把这些基建的利用率变得更高了。
那现在要修什么,要修数字高速公路,所以大的技术测试,可能最开始是民营企业先干,阿里云、腾讯云、华为等等,建完之后国有企业也下场去干,最后也是相互竞争,但整体水平不断往上提了,所以最近有个词叫“卷”,我觉得这是好事,不只在国内卷,你向海外去卷,卷出去,最终卷全球,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中国产业带的全球化、中国平台经济的全球化,这才是新的高度、新的未来。
再回到刚刚的56789,民营经济起来了,亲戚朋友全部都有钱了,消费需求自然也就起来了,带动产业上下游一起增长,国有企业自然会循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所以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在这个生产的大循环里面不可或缺,相互刺激,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06
怎样看待家族企业二代接班的问题
【滕泰】:职业经理人接班和二代接班我觉得是两种不同的形式。
美的何享健先生作为第一代的创业者,为企业建立了非常好的治理结构,传给了职业经理人,然后到现在,美的不但在国内传统的空调、在所有的家电领域里面都非常有地位,在全球也非常有竞争力,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一代创业者”用这种传承方式是非常值得尊敬,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
实际上放眼全球来看,大型企业传承给家里到第二代、第三代的话还比较多,但是传到第四代、第五代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变了。
比如说100年以上的企业,可口可乐的创始人你还记得是谁吗,现在企业还控制在创始人的二代、三代、四代手中吗?又比如说IBM你觉得他是谁创立的,他是现在是家族企业还是公众企业?
当然也有企业的创立者还健在的情况,就像比尔·盖茨创造了Microsoft,但是现在他只有1%左右的股份了,而且他也不是董事长,也不是总经理,全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所以我想,民营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规模,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早晚是要失去的,因为他不一定交给二代,最终会公众化,会不断地建立建全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走到上市这一步的话,自然就变成了社会公众企业,所以我觉得美的的这种传承方式,可以预见未来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越来越流行,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我相信它的影响也会比较好。
但是如果说企业家想传给自己的二代三代,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不能说支持美的创始人的做法就去批评其他企业家。创始人一手创立的企业,如果他的二代本身恰好又有兴趣、有能力干这件事情,能够传承下去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比如说千千万万的个体工商户,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也不是公众企业,也上不了市,这样的企业在日本、德国都有很多,传了三代还是个小商店,但信誉非常好。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帮助民营企业建立更好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倡更多引进高水平的职业管理人,同时也要尊重民营企业家自己的选择和不同的发展的路程。
【肖利华】:其实从全球范围来讲家族企业才是常态,可以仔细调查一下全球500强的企业,很多都是家族企业,甚至包括很多上市公司,比如沃尔玛是沃尔顿家族的,洛克菲勒家族、巴菲特也都是大家族,大众背后是保时捷家族,还有福特家族、宝马家族、罗斯柴尔德、LVMH、三星的李氏家族……
所以从企业交接上来看,二代有兴趣有能力最好,没有兴趣、没有能力就交给职业经理人,三代四代再回来接班也行,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般成立三四十年就到了二代交接班的时间点,《中国民营经济论:活力、生态与未来》这本书里提到的国外的二代接班比例不超过30%,二代的传承率不超过30%,三代不足15% ,实际上是把经营权跟所有权分离了。
我身边认识很多企业家老板,早年间那些老板还挺愁苦的,因为儿子不愿意接、女儿女婿不愿意接,作为创始人而言肯定还是希望能有一份传承的,但是二代的新思维觉得家里的产业太落后了或者一些其他原因不想接,但现在很多老板都越来越开明了,尊重二代的意愿,公司业务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不然到最后反而闹得亲子关系不和。
所以现在的二代里,有一部分会留在企业拓展新业务板块,还有一些会选择创业,比如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相关。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去看,其实企业家、创始人手里的资金可以看作是社会在交给他托管,因为一方面人的消费吃不过三餐,睡不过一张床,企业家真正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部分也有限,另一方面他的支出就是别人的收入,也算是在加速运转效率,最后都是流通到社会上了。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不管是二代接班还是经理人打理,就像公务员在帮忙打理国家财富一样,都是在帮忙打理社会财富,无非是如果有100亿,他们可能对比普通人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抽取一部分回报或者说是工资,所以说无论民营企业选择二代接班还是经理人打理,我们都尊重祝福。
07
心目中好的民营企业家代表
【滕泰】:刚才提到的美的何享健,就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企业家,因为他的创业管理胸怀、治理结构我觉得都值得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家去学习。
除此之外,另外一位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张瑞敏,我也特别崇拜。
他在接手海尔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家电企业,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是一个全球化布局的、多板块创新的企业集团。
他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人单合一”的创客模式,把海尔的平台做成一个孵化器,他的管理思想也值得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家去学习。
另外像互联网时代的马云、马化腾,用产品改变生活,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因为不是只有制造业才创造价值,何享健、张瑞敏这一代企业家值得我们尊重,用服务业、用互联网、用新的非物质产品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这些企业家也能够创造另外一种形式的财富。
之前有些制造业方面的企业家因为自己领域的产品做得不错,就攻击马云说他是虚拟经济不赚钱,我觉得是视野太局限了,你是值得尊重的,别人也是,所以像比亚迪的王传福,又比如说拼多多的黄峥、字节的张一鸣,包括Kimi的创始人(杨植麟),我觉得这些新一代的企业家都十分值得尊敬。
企业家是时代的弄潮儿,既有管理能力又勇敢出资去创新、创造,从而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久前在济南跟肖博士一起做节目的时候,我们原来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先生在这本书(《中国民营经济论:活力、生态与未来》)的新书发布会期间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观点“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说是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是时代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帮助我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就业的机会,所以除了刚刚提到的民营企业家,实际上还有成千上万的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这些民营企业家甚至个体工商户,为我们提供服务,也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肖利华】:我心目中第一的毫无疑问是马老师,虽然网上众说纷纭,但我觉得应该交给时间、交给历史去评价,我是旗帜鲜明地坚定我的看法,因为我觉得他可以给很多80后、90后、00后们带来巨大的影响,他的格局、担当都非常值得学习。
最开始商品从线下转到线上、再卖到全世界,到后面的支付宝把移动支付变得更方便,再后来因为物流不方便,又创办了菜鸟,是疫情期间全球的生命绿色通道,包括后面创办了阿里云,所以综合来看确实影响到非常多的板块,人人都可以低门槛地去创业。
前些天我的老家湖南岳阳出险情,大坝决堤之后我们也迅速找到阿里公益捐了50万的物资,所以我觉得阿里在平台方面是当仁不让的。
其他像任正非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通信板块我们在1G的时候肯定是持续追赶、望尘莫及,2G再追近一点,3G和美国差不多,到4G就可能平起平坐,到5G反而是领跑,拿到通讯的主动权,尤其企业发展还一直在面对重重打压,所以说这个反超给整个中国都带来巨大的信心。
综合而言我觉得“格局、担当、正向”是好的民营企业家的三大重要关键词,之前评论区提到了王东升、娃哈哈、福耀玻璃……
福耀玻璃我觉得曹德旺确实也很厉害,我在福建待了很多年,专做玻璃能够做到全球最高份额,无数的汽车厂都用他们家的玻璃,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当然还有像雷军,网上称呼“雷神”“雷布斯”,我觉得他也挺厉害的。其实之前我和雷总还有个小交集, 05、06年我们在北京见过一面,那时候是创立凡客诚品(当时名字还没取),他和陈年通过猎头找我,想让我做CEO。
当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挺深刻。
我们是约在咖啡厅见面,他到地方之后坐下来,直接从包里拿了好多部手机出来,当时还是2006年,那个时候一个人一部手机就够用了,我当时就觉得好奇怪,不过没问出口,后面直到10年左右小米出现。
所以回想起当时这件事,才发现原来这哥们牛的,提前很早就开始进行储备,并不是无中生有、心血来潮就开始手机,他是准备很充分的。
包括后来做小米汽车,很多人看到只是他三年前宣布造车,三年之后就交货了,实际仔细研究一下整个小米汽车的历史会发现前面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蔚小理”的投资他都有参与。
小米通过九年的时间就拿了2,000多亿,成为世界500强,可以说创造了全世界民营企业的奇迹。
近年的安踏丁世忠也很厉害,去年营收600多亿,比耐克的多100多亿,是阿迪达斯的两倍,还有很多,像李宁、特步、雅戈尔等等,民营企业家也都各有各的厉害,当然这只是各行各业头部的企业,刚刚评论提到的四千多万企业主体,还有1.4亿的个体工商户都是非常伟大、非常值得尊重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躬身入局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以及刚刚说的“3456789”的巨大贡献。
所以相信小的伟大、相信年轻人,这个确实一直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我觉得能够去躬身入局,不做看客、不做评论家,去自己行动、敢于去做的,我觉得都是值得点赞的。
往期推荐
2024-09-12
2024-09-11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