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厌恶的命运

文摘   2024-05-28 17:20   北京  
在乡下女人眼里,乡村并不等于风景如画,而意味着触摸、饥饿、劳动和爱。
生活在草原的女人们,过早的习得了一种忍耐的态度,忍耐酷暑,忍耐寒冬,忍耐复杂的人情世故,忍耐着外界所有的挑战,忍耐着蛮横的丈夫,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忍耐,或者更直白的说,她们从来就不觉得自己值得或者拥有说不的能力。
在草原生活的牧民们,仍然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中仍然保持着原本的传统的保守的男女关系和意识,在他们的生活中,男人仍然代表着主体和主流的文化,尽管在家里也许丈夫也会听自己的话,或者孩子们也会尊重母亲,可是男性作为文化的代理人,仍然用各种角度和视角在影响着女性的思维和生活质量。几乎没有几个女性会对自己的丈夫说不,或者对自己的孩子说不,或者对自己的亲属说不,顶多也就是在心里埋怨着,或者跟姐妹吐槽一下就结束了。
而那些生活在城镇或者大城市的女性则更加可怜,或者遭受着更多的压力,如果说牧区的女性只是忍耐着父权文化和男人,那么城市女性一方面要符合自身社群的文化归属问题,另一方面优绩主义和精英文化也在控制她们,尽管她们仍然不属于中产或者所谓的中产阶级,但是城市生活和思维模式已经让她们远离了背后的文化。如果彻底摆脱倒好,更多的女性在大城市发达的环境中,仍然要满足于千里之外的社群文化,而这种延续的习俗也是她们唯一的归属感,除了找一个本民族的丈夫以外,继续延续这种文化和角色扮演也是她们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生态女性主义是与游牧女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许此时此刻还没有游牧女性主义者也的术语,游牧女性主义是指适用于游牧文化中女性所处的处境中的女性问题,当然这是我自己创造的词汇。游牧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都关注女性和生态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就像自然一样,创造价值,不问回馈,没有主体性,过早的被客体化,甚至用某种道德来绑架女性和自然。当我读到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些生活在牧区的女性们,那些膝盖总是酸痛的女性们,那些老了以后走路总是一瘸一拐的老婆婆们,那些永远都带着头巾给所有人倒茶的女人们,是时候该思考一下她们了。
生活在草原的女人们,总是没有了女人味,因为自然和家务活怎么回允许她有女人味呢?甚至女人味这个词汇本身就是被创造出来的,对于游牧女性来收,最强大的力量是整合能力,规划能力以及如何操持家务和人情世故的能力,对一个女人最高的评价不过就是生过儿子和是个好儿媳,对于女性评价体系的单一也充分展现了,这个游牧文化在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审视女性的价值,女性的价值只体现在男性是如何在她身上获益的。那她呢?这个女性呢?女性在价值评判当中彻底的消失了,因为女性本身就没有其主体性,母亲,女儿,妻子,儿媳妇,妯娌,每一个是女人,这些都是身份,角色,是高度被游牧文化压抑和压迫的角色,与之对比的,父亲,儿子,丈夫,女婿,这些都是主体,都是被优待的,都是被高估的角色,男人甚至都不稀罕这些角色,我见过无数个男人抛弃家庭,只为喝酒或者赌博,任何身份都不会限制一个男人。这才是最为吊诡的事情,当女人被成千上万个角色定义和限制的时候,男人永远都只将成为自己。
在抖音看到很多女性博主互相谩骂,哈国的爱情综艺节目成为了讨论的话题,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别人的爱情,或者女性的婚姻,是因为太无聊了吗?还是因为看不到自己正在被父权文化压迫着,抖音里的博主们呈现出和描绘出的恰恰就是游牧女性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很多人恨嫁,很多人不想结婚,很多人惧怕婚姻,更多的人崇拜婚姻和男人,大家对婚姻的关注这么高就说明了,婚姻对女人来说太重要了,甚至比自身的发展还要重要。可是要我说什么重要,我认为终极的目标是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是所谓更好的自己,或者必须成为中产精英,而是在短暂的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一切,在更加具体的生活中感受着自己的力量,给予和帮助,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我认为这比找个男人结婚重要有太多了,结婚后就可以幸福吗?见过太多结婚后不懂生活的人,寂寞的人,出轨的人,本质上这些人不论结婚还是不结婚,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是说没有找到自己的终极意义,终极意义是什么?也许就没有终极意义?没人生出来必须结婚生孩子,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如果说我们的祖祖辈辈的女性,出生在草原,生长在草原,不得不找个男人凑合过日子,那么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了,我们可以养活自己的同时,可以去挑选我们想要的男性,显然,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已经不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随便找个男人结婚了,并且忍耐丈夫的一切。让我最深恶痛绝的一个想法就是,丈夫是最亲近的人,一旦结婚了,就有亲丈夫的说法,在我看来不仅可笑,还是一个善于自我欺骗的人想出来的想法。
任何一个跟我们没有血缘的关系的男人,成为我们的丈夫只是一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亲密关系,我们可以与任何人断绝关系,甚至我们的父母。老一辈一个女人守着一个男人的想法,简直就是害了千千万万个女人活在暴力和精神控制之中,这样的家庭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当然也不会渴望家庭和婚姻,爸妈的婚姻破破烂烂的,为什么我们要去重复呢?
每当我接触到一个牧区女性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被过度尊重或者不被尊重的双重处境中,过度尊重的我是知道我的学历的人,她们把我与她们自己分割开来,或者只是知道我生活在北京,对她们来说就是不可以跨越的。这类女性对我的尊重,我会这样解读,她们尊重的不是我,而是我代表的权利和中心,也就是学历和生活背景,如果没有那些,所谓我,女性是不值得被尊重的。第二类是不知道我的学历或者我的背景,我仅仅以我的女性身份展示我自己的时候,别人总会问,我多大了,结婚没有,有没有男友,谁的孩子,从我的丈夫到我的父母,别人用我的父母和丈夫来定义我是谁,也就是说她们该不该尊重我,如何尊重我,都取决于我跟这个文化中的父亲和男性的关系。
被厌恶的时刻,就是我的一生的写照,被厌恶,似乎让我觉得更安全。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夸奖和认可才会让我觉得奇怪,在童年时期,因为拥有其他的血脉,总是被嘲笑为不正宗的游牧孩子,被厌恶,对一个儿童来说,并不轻松。而跨越区域,来到了北京,我的长相和来源,天然又是屏障,包裹着好奇的猎奇,或者是无知的刻板印象,又让我感受到了被厌恶。而当我都跨越了一切,不再用她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时候,总有一些高知女性仍然在跟我玩雌竞游戏,被厌恶,显然是我的命题,我的母题,我的课题,我在她人的厌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被厌恶不只是我的命运,是所有女性的命运,所有生活在地球女性的命题和命运?当然有一些女性感受不到厌恶,是因为她们偷偷躲在男人身后了,但是显然某一刻,她们也会被厌恶。
成功的女人,开心的女人,自信的女人,统统都是男人厌恶的女人,男人和父权文化喜欢的女人就是那些自我厌恶和自我嫌弃的女人,那些没有自信的女人,那些厌恶女人的女人,拥护男性权利的女人。在2024年了,不论回到哪里,牧区还是城镇,大城市和小乡村,总有一个女人时刻提醒我,不要骄傲,不要因为自己读过书就觉得自己厉害,不要因为自己赚钱了就不需要男人,或者只是因为我拥有讽刺的能力就要被厌恶。如果成为女性,自信,有野心就要被厌恶的话,我希望全世界都来厌恶我吧,女性早就学会了自我厌恶,没有比女人更加厌恶自己的人。
所有,我们是不是应该停止讨厌自己了?爱自己,先从不厌恶自己开始吧。

听她说plus
听她说,是一档关注女性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