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得到了很多读者朋友的点赞转发支持,谢谢大家。这个系列的背景是我和珊姐聊的一些奥运背后的底层逻辑,因为是和孩子聊的,不算很深入,但重点在于让孩子理解事物背后有一些共通的逻辑,而不是停留在个例、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媒体抓眼球的标题。
三、为什么打网球要花2000万,其他项目不用?
四、为什么夺金的运动员要“先谢郭嘉”?
三、为什么打网球要花2000万,
其他项目不用?
郑钦文夺冠后,有很多媒体文章都引用一个说法:郑钦文的父母为了培养她打网球,累计花费了2000万。这个说法我找不到官方出处,也就是说没有得到郑的家人的确认,也许并不准确,可能比这少,也可能比这更多。
这个说法最早可能来源于中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张之臻的父亲,他说“培养出一个世界前100的选手,大概需要投入2000万”。无论如何,网球是比较“烧钱”的一项运动,这是毋庸置疑的。
据报道,郑家庭在网球上的开销主要包括训练费、比赛费、教练团队费,其中仅仅是每年在欧洲的训练费用就高达300万人民币,涵盖了她在欧洲的食宿、训练设施使用、教练指导、体能训练、医疗康复、比赛差旅等一系列开销。
不过,这些投入目前看都是“值得”的,是财务意义上的值得。按福布斯的统计,郑钦文光2023年的收入就达到了720万美元,即便是要和经纪团队分享,要覆盖她的训练投资也是绰绰有余了,况且未来还有无限的上升想象空间。
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打网球是一件很赚钱的事。根据国际网联在2017年对全球7605位球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只有6%的女运动员和5%的男运动员可以收支相抵。换句话说,即便已经注册成为职业国际网球运动员了,也有95%的可能是在亏钱。
大概来说,一个选手得打进全球前100,才能靠着比赛奖金和代言费维持自己的开销。而目前全中国的网球运动员里,女子只有6个、男子只有2个进入前100。而在打比赛出成绩之前,这2000万的前期投入可能已经全部砸进去了。
从金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投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但一旦投资失败就血本无归。所以,我觉得对待“郑钦文父亲花费2000万供她打球”这样的报道内容,一定要客观地理解背后的涵义。
首先,不要“神化”这种金钱投入。郑钦文的成功,主要还是和她自身的努力,以及父亲和团队的培养得当有关系,和投入的资金关系并不大,因为同等甚至更大投入,却没有出成绩的人大有人在。
其次,也不要“神化”郑爸爸这种资金投入的决绝,因为花2000万做风险投资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他恰好是投资在了女儿的培养,而且培养得很成功,才受人瞩目。风险投资既要冒风险,同时也是冲着收益,不然为什么没人花2000万培养孩子学铅球呢?那也是运动啊。
另外,网球和其他运动一样,在国内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郑钦文这种偏市场化体制(实际上湖北省也支持过不少资金),另一条是走国家体制,通过筛选进市队、省队,基本靠国家资金支持来学习,自己投入不多。张之臻年轻时就是在上海队进行培养。
就像顶级公办学校已经有很强的师资,但如果还想加大投入另辟蹊径,那市场上永远还有更牛的老师,只要出得起钱,你可以请语数英各科名师上门一对一全年无休地培养自己的孩子,相信效果也会更好。但效果更好不见得就绝对成功,高考还有上百万补课费考大专的呢。
各条赛道的培养机制大抵相仿,只不过网球一旦成功的商业价值更高,所以才看到了“2000万投入学网球”这样的新闻说法而已。把这件事回归一项风险投资来看待,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据说奥运期间,家庭对话画风都是这样的:父母谈的都是全红婵,希望自己啥都不用做孩子争气就成了奥运冠军;儿女谈的全是郑钦文,觉得自己没成才全是因为父母没魄力没能力没砸够2000万来培养自己。
我觉得,无论是全红婵还是郑钦文,又或者是她们的父母,都不会希望被人盘根问底地挖掘家庭状况跟奥运成绩之间的关系。必不可少的应该是运动员自身不懈的毅力、家庭的支持和爱,而不是到底要花多少钱。
点击回看系列第一篇:
点击回看系列第二篇:
最后提一句,珊妈最近连续熬了几个晚上,写了两篇关于珊姐学英语的文章,但是读者寥寥。她说可能是因为最近都在聊奥运,她写的标题过于针对学习,所以没被系统推荐。珊妈是个只会写干货不懂追热点的老实人,大家如果恰好需要了解英语学习的内容又错过了文章,不妨点击下图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