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年陪孩子做这件事,为了应试以外最重要的能力

教育   2024-10-24 20:41   广东  


先问一个问题:你父母会在你小时候劝你读报纸吗?


我发现身边很多学霸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我那会儿,父母让我读的除了本地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外,还要读《参考消息》。


有的同学不用父母逼,自己就读的津津有味。我是真不行,全靠父亲把合适的、重要的新闻剪下来给我,才勉强读一下。一方面也是年龄小,不成熟,读不下来那些成人的文字;另一方面,也不理解这件事有何意义。


直到自己成年了,才发现读新闻的确很重要,但以前的读法也确实错了。


20年后的今天,珊姐生长的这个时代,读新闻的意义又完全不同了。首先,这是学习的需要、应试的需要。就看今年的高考,新课标1卷,人工智能;2卷,嫦娥号登月。不读时事新闻,不仅语文学不好,甚至数学都学不好——很多数学题有几百字的时事背景,需要很强的常识才能理解。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作用,在应试以外。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从来都不稀缺,甚至过剩。再加上AI发展的背景,以后信息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我一直认为,珊姐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逻辑判断、辨别真伪、延展思考


这种能力如何而来?回应题目,是靠读新闻吗?


不是的。大部分的新闻,只是一条信息而已。让没有世界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的孩子读新闻,就像让小时候的我读《参考消息》一样,既不喜欢,也没有收获。


所以我过去几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是和珊姐共读新闻,用我自己的方法帮她解读各种时事。有时候说的兴起,我还会把这部分内容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例如之前郑钦文夺冠时的系列文章:




一、为啥网球夺金那么受关注?


二、网球夺金对中国有什么特别意义?


三、为什么夺金的运动员要“先谢郭嘉”?


我跟女儿聊的,是基于我学过的经济学、历史、世界政治等知识,加上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工而成的“成品”。虽不敢说有多高端,但至少比让一个三年级孩子自己读新闻后的想法要更深更广一点。


每次遇见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闻或热点,我都会拿出来和珊姐好好分析讨论一番。断断续续坚持了三年以后,珊姐就成了别人口中“成熟”、“淡定”的小孩姐。很多时候她的观点,甚至能让跟她聊天的成年人都啧啧称奇。


但这件事我坚持得并不好。一来,我也只是个普通爸爸,知道的知识有限,感兴趣的、能聊上几句的领域更是不多。二来,这件事太费时间,而且女儿逐渐长大,慢慢地不喜欢再听说教式的交流了。



所以,我从去年开始,增加了一个小帮手。试了一年以后,今天终于可以介绍给大家。


这个帮手就是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我一般简称为博雅新闻。其实去年首发的时候,博雅小学堂就联系我们看能不能合作推荐一下。当时我和珊妈都犹豫了。


一个讲新闻的产品,每周给孩子推送最新的时事解读,也就是说我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之后给大家推送的是什么内容。


大家知道这里面最大的坑在哪里吗?讲得好不好还是其次的,最大的坑在于,整个制作团队的三观,和我们匹不匹配。


没错,同一个消息,在不同人口中可以解读成截然不同的内容。某为的三折叠屏手机上市,可以解读为技术突破遥遥领先,也可以解读为奇技淫巧不务正业。某克的火箭回收成功,可以解读为锲而不舍值得学习,也可以解读为吊打国内一百年追不上。


三观不正的解读不如不读,这就是让孩子听新闻解读最大的坑。


所以,我花了一年时间陪珊姐一起听这个博雅新闻。虽不是每集必听,但也听了不少。结果非常好,完全通过了我的考察。


所以,今天是2025年的博雅新闻首发,是订阅博雅新闻在一年中最优惠的机会,我也正式推荐给大家。


点击小程序  了解更多


附上我印象深刻的几期内容:





怎么样,是不是连我们自己都很感兴趣,很想分享给孩子,却不知道如何讲好的话题?


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考虑过如何让孩子定期接触最新最热的时事热点,希望孩子通过解读新闻达到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还能树立三观,那你一定知道这样的一个产品有多重要、多稀缺


那话不多说,下面我快速简单介绍一下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大家放心去拍就好。如果还想详细了解,后面还会展开介绍。


⭐ 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 


这是个分龄新闻课(纯音频),每周更新1期,每期15-20分钟(儿童版是8-12分钟),分为国内、商业、国际、科技四大刊。


每个版块全年各55期,也就是拍下合辑版的话,全年收听55期*4=220期,足够孩子一年所需的时事新闻营养。



今天是2025年版本的首发,除了以外的一年刊版本796元439元,还增加了两年刊1592元799元。两年版更优惠,续费的家长强烈推荐入手这个。


今天入手还有这些赠品,重点推荐这个主题精选刊,相当于把过去一年也送了:


1.博雅小学堂会员专区半年畅听(219元)

2.新闻素养白皮书pdf(99元)

3.主题精选刊(40节音频,199元)

4.电子月刊12个月(2025年每月一期,199元)


同时可以参加留言半价抽奖活动:


截止10月31日前,在文章下方留言【订单编号+下单理由】,可以参与抽奖!随机选择3个读者,退半价金额。


(少年版)适合9-18岁孩子👇


(儿童版)适合6-8岁孩子👇

点击小程序  了解更多

为什么要坚持让孩子听新闻?

长视野+学思辨,还能树立三观


当下环境里,在学校和家庭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对孩子影响巨大,那就是——孩子从手机、iPad上看到的各种信息和视频。


之前有个初中女孩,接触大量娱乐新闻、流行文化后,一心想当网红当明星。算法又“拱火”,只给她推送明星新闻。可怜了老母亲遇上青春期,苦口婆心,换来一句远远的“有代沟”


有时候,身为老父母,最大的担心,不是给孩子一部手机,而是给他一部手机后,抵挡不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这是个老问题,放在柏拉图那里,这叫洞穴困境。搁现在,叫信息茧房。浪费时间和感情还不说,严重起来还会被人误导甚至被煽动,引入歧途。


可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嘈杂的信息环境中。怎么提高孩子分辨信息的能力?


想个法子,打破他的茧房。


让孩子看到更高质量的新闻,更多维角度的思考,更严整的社会知识,良币能驱逐劣币。这就是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10年来坚持做的事。


只要领孩子走进一个更大、更有质量的信息之门,剩下的,相信孩子会自行进化。


第一,不是孩子偏执,而是孩子没机会看见「世界的B面」。


就拿一心想当网红来说,这样想的孩子,真不是个例。父母直接说教?收效甚微。相反,让他看到更多网红的处境,让一位更有研究的老师(除父母外的专业第三方)带他去思考背后的逻辑,结果或许不同。


比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讲过网红塌房事件。怎么讲?除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一遍,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提问、思考:网红为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看见满地都是成功的网红,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千千万万没有成功的人,为啥他们倒在成为网红的路上?也就是说,要成为千万人挑一,个人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小听众“呱唧”留言


最重要的是,带孩子思考一个本质问题,你说你想成为网红成为明星,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明星?那就讲到泰勒·斯威夫特的例子。真正的明星,正如《时代》总编描述泰勒,“她能够在一些非常黑暗的时期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希望。找到超越边界的方式,成为光之源。当今地球上没有其他人能像她一样感动这么多人。”


△《时代》周刊将泰勒·斯威夫特评选为年度人物


从网红塌房的新闻,如此层层分析下来,如果孩子还想成为明星,是不是他的眼光就不只会停留在名利的光环上,而是会返归到自我,怎么活出自己,怎么能成为别人的“光之源”?


当孩子养成多维度观察世界的习惯,是有帮助的。当视野变大的时候,能从更多角度理解世界,人不容易走极端。


也正因为这种拆解复杂信息的方法,有了这些努力,新闻课也就不会过时,有的新用户,上来就先从几个月前听,一节都不落。


第二,我们的孩子从未像此刻这样,需要看到世界。


当下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AI革命,经济周期调整,中美博弈等等,不管科技浪潮还是国际局势变化,都深刻影响中国。对时代趋势理解更深的孩子,在人生志业的选择上,会少走点弯路,多一点笃定。


30年前,我们以为是科幻电影的题材,在当下借助AI,很多已经实现。


比如,电影《007》里,敌人在一家地下停车场攻击詹姆斯·邦德,一辆汽车自动跑过来,自动打开车门,邦德几乎飞到车里,车门自动关闭,然后往外冲,后面枪声大作。现在,在武汉街头,邦德的待遇似乎变成现实。我们知道,这就是无人驾驶技术。在中国有百度开发的萝卜快跑,在美国有马斯克的FSD。



我们总觉得AI的冲击不会突如其来,很多岗位会得到保留,或者进程会比较缓慢,但它未必是正确答案。


还有,股市暴涨、俄乌战争、中美博弈……但凡能刷屏破圈的,说白了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这些事件背后呈现出来的趋势,未来很可能持续。


△小听众“呱唧Sophie”留言


第三,孩子作为学生,面对新课标改革,关注时事、学会思辨,已经成为刚需。


这是我们10年前做新闻解读课时,没想到的。现在的教育,正在抛弃刷题背题模式,转而考察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能力。



就拿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新课标1卷,人工智能。2卷,嫦娥号登月。题目也不是有多难,但关键看学生平时有没有接触过这类时事素材。如果没有思考过这类话题,肯定就很陌生,反应不过来。



其实,让孩子看新闻,不是为了那些考试素材。这个事儿更应该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考试把新闻当素材?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边界、思维边界,通过新闻,得以延展。


“世界”、“视野”、“格局”这些词很大,但确实让人心态和自我认知有变化。


我们相信,当孩子心中装着大世界,小世界的问题会不那么介怀,会降低用极端方法处理问题的概率。对孩子来说,也只有在社会里面,视野够宽,他也才能找到责任和人生使命感


滑动查看

孩子在课程留言区分享↓

向上滑动阅览




点击小程序  了解更多


博雅小学堂讲新闻有什么不同?

一群热爱新闻的人,靠谱


说起为什么要推荐博雅新闻这个产品给孩子,就必须聊起背后的负责人。对于一个偏文科的产品,背后的人太重要了。


无论是儿童版新闻课,还是少年版新闻课,总编辑都是博雅小学堂的两位创始人。这是一群真正热爱新闻的人。聊起新闻, 她们两眼放光。两个字,靠谱。




一位,邓瑾老师,哈佛尼曼学者,前《南方周末》高级编辑。除美国外,哈佛每年仅向全世界挑选十几名佼佼者,成为“尼曼学者”。


另一位,赵凌老师。也是前《南方周末》资深编辑,在超一流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做过访问学者。而且了解重大调查报道的,很可能知道赵老师。


儿童版新闻课,主要操刀的就是两位博雅创始人。当然了,除了这两位老师,编辑团队还有在新闻界摸爬滚打10年以上的老师,以及做课经验比较丰富的编辑。


少儿版新闻课,也都是各个领域有研究,有经验,有积累的专家,请看下图导师阵容:



五位重量级导师,分别掌管四大周刊——国内、国际、商业、科技。


为什么这四个?一句话:这里有现代人应了解的基本常识。说是“常识”,其实也是思维方式,或者说三观。


◎国内新闻:让孩子真实地认识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丰富社会常识和社会兴趣——这里,藏着一个人最大的命运;

 

◎国际新闻:让孩子拥有国际化的广角视角,看到更大的世界——一个人看得多远,决定了走多远;


◎商业新闻:这里有驱动世界发展最底层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打交道的思维方式等等——这里,有改变世界观的最强大思考武器;


◎科技新闻,这里有世界发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以及最聪明的大脑——正是科技,给世界带来了最大颠覆。


但是,纯粹的新闻并没有太大价值。与漫天的新闻报道不同的是,博雅的新闻分析,核心在“思辨”二字。


四大周刊,每周各一更,就像一个不断长大的容器。但是容器里,装的不是信息、知识,而是运用信息知识思考的能力。


四位老师,当然是采用客观报道、深度解读的方法,但不时也会有个人生命经验的呈现。相信对孩子未来一年,是个美好的陪伴。


这里附上一些往期老用户的使用体验:


滑动看详情↓


向上滑动阅览


当你站于隆冬爱河边 俯身朝下望去

有人破冰做你 一生倒影

你会凝视他 如同另个自己

家长在社群的部分反馈内容



点击小程序  了解更多


听完新闻,孩子能做什么?

家庭餐桌/同学交往话题,终生学习库


博雅新闻课,除了老师讲,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同学分享。


每期新闻最后,主讲老师都会进一步提出一个追问,希望引导孩子思考。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这里有一些以往的博雅小学堂孩子的留言,他们的理解力是很高的,行动力也是很强的。


滑动看详情↓

向上滑动阅览



我是真羡慕今天的孩子,如果我在小时候有这样给孩子解读新闻的渠道,能进行这样高质量的思考,今天的我会不会比现在更有见识呢?至少肯定已经爱上了思考时事了吧。


除此之外,少年版新闻,每周老师还会遴选一位思考很出色的小用户留言,作为“小小评论家”,呈现在下期课程之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也在增长。


△小用户“小小”的快乐


这种分享,也会让其他孩子们看见:哦,身边竟然有同学,会这样思考问题。


好的学习方式,不是知道很多知识,而是真正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望。然后,孩子返回到这个真实世界,走一条属于各自的道路。


在这个意义上,读新闻,也是一种帮助孩子找回自己的历险。这种历险激动人心,它让孩子去往从没去到的地方,也去往内心深处探寻自己到底是谁。

⭐ 博雅小学堂——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 


这是个分龄新闻课(纯音频),每周更新1期,每期15-20分钟(儿童版是8-12分钟),分为国内、商业、国际、科技四大刊。


每个版块全年各55期,也就是拍下合辑版的话,全年收听55期*4=220期,足够孩子一年所需的时事新闻营养。



今天是2025年版本的首发,除了以外的一年刊版本796元439元,还增加了两年刊1592元799元。两年版更优惠,续费的家长强烈推荐入手这个。


今天入手还有这些赠品,重点推荐这个主题精选刊,相当于把过去一年也送了:


1.博雅小学堂会员专区半年畅听(219元)

2.新闻素养白皮书pdf(99元)

3.主题精选刊(40节音频,199元)

4.电子月刊12个月(2025年每月一期,199元)


同时可以参加留言半价抽奖活动:


截止10月31日前,在文章下方留言【订单编号+下单理由】,可以参与抽奖!随机选择3个读者,退半价金额。


(少年版)适合9-18岁孩子👇


(儿童版)适合6-8岁孩子👇

点击小程序  了解更多


*本文含商业推广内容,请大家感性阅读,理性消费。


珊爸超级爱学习
珊爸,理性派爸爸,13年桌游爱好者,倡导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在玩中学。家有中文系本硕珊妈和超爱桌游的珊姐,以及超爱珊姐的小鱼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