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现象,是衡量国家开放程度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标志,具有海洋特征、创新引领、高度开放、集聚发展和宜居宜业的特点。湾区不仅在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在全球经济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以内的湾区。
世界湾区“萌芽-发展-转型”的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纽约湾区发展历程
纽约湾区被称为“金融湾区”,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世界级湾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地理概念上是纽约大都会区,以纽约市为中心,横跨37个县,面积共3.45万平方公里。
纽约湾区范围
图源: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萌芽阶段(1900年代前)
以港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
19世纪的纽约街头
图源:纽约市博物馆官网
发展阶段(1900年—1950年)
确立了世界第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根据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兑美元汇率,也进一步确立了纽约作为世界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增至200.8亿美元,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
转折阶段(1950年—1990年)
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快速成长
制造业产值占比变化
图源:网易公开资料
转型阶段(1990年—2010年)
高端生产服务业持续集聚
经过了上一发展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成为纽约湾区中心产业。这一时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和人才,有效促进了国际资本和以金融业为引领的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逐渐在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形成了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
1950-2001年纽约市各行业就业情况
图源:网易公开资料
再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
知识经济崛起
在创意产业部分,纽约湾区从音乐、影视和广告领域挖掘文化艺术资源;在科技创新产业部分,纽约湾区利用资本和人才作为原动力,吸引大批科技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和中心(谷歌、脸书、微软等)。同时,为扩大不断发展的硅巷场景,2010年,时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应用科学”计划,2011年在罗斯福岛启动建设由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同斥资的康奈尔科技园,振兴纽约科技产业。
罗斯福岛科创基地
图源:建筑学院archcollege官网
旧金山湾区发展历程
旧金山湾区被称为“科技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拥有全球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硅谷。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人口数量第一的州——加利福尼亚州,以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为核心城市,面积共1.80万平方公里。
旧金山湾区范围
图源:界面新闻
萌芽阶段(1848年—1870年)
淘金热潮带来原始积累
此外,这里的工业产业开始起步,采取了“轻重并行”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其他产业如制造业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使旧金山港口最终成为全美第四大港口。与此同时,港口贸易和多种产业发展也催生了新的需求,即在湾区发展内陆交通网络。交通路网的建设,极大便利了旧金山湾区与内陆地区的货物运输。
中央太平洋公司的工棚营地
图源:澎湃新闻
发展阶段(1870年—1940年)
工业化快速发展
在原有的港口优势和贸易优势带动下,旧金山湾区在19世纪末已占据了太平洋贸易与内陆海上贸易99%的进口货物和83%出口货物。商业贸易发展也促使了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划分,成立了众多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旧金山湾区内形成了新兴的中心城市——奥克兰。
跨海大桥分布及基本情况
图源:福睿智库
加速阶段(1940年—2000年)
军工产业促进硅谷崛起
二战期间,旧金山湾区内陆续建立起不少与军工相关的船厂和制造企业。凭借二战和战后政府与湾区军工企业的订单,20世纪中叶湾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有不少湾区的军工和大学在战后开始进行产研结合。此外,战后大量移民的涌入更带来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发展,有效促进了旧金山“硅谷”的崛起,是旧金山湾区发展的最大推力,最终让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三大湾区之一,也贴上了“科研湾区”的显著标签。
硅谷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转型阶段(2000年至今)
信息技术促进创新体系完善
这一时期,湾区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核多中心”的特点,即金融中心(旧金山)、科技创业中心(圣何塞)、交通中心(奥克兰),其他城市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近年来,为使湾区可以更系统和网络化地统筹资源,湾区开始制定整体规划,如《湾区2040规划》《湾区2050规划》《湾区2070区域战略》,这三项规划都关注交通、住房及土地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三个中心城市形成历程
图源:福睿智库
东京湾区发展历程
东京湾区被称为“工业湾区”,是以工业制造为代表的世界级湾区。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沿岸,呈“一都三县”结构,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面积共1.36万平方公里。
东京湾区范围
图源:知乎
萌芽阶段(17世纪—1910年)
制造业崛起
进入19世纪中后期,明治维新结束封建割据,确立中央集权,为日本工业化铺平了道路。东京湾区作为工业化的最大受益者,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西方技术人才,使得官营模范工厂在关东地区集中,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日俄战争后的潜艇制造需求,促进了光学产业的发展。1917年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进一步巩固了东京湾区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明治时期官营模范工厂及三菱旗下的长崎造船所
来源:“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左)数英DIGITALING(右)
发展阶段(1910年—1945年)
军工业主导
进入1930年代,随着军需大厂的兴起,东京湾区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内陆地区如群马、枥木和茨城三县成为重工业中心,沿海地带则转变为军需物资的临海工业带。特别是东京至横滨的海岸线,依托临海运输优势和工业基础,成为战争物资输送的关键枢纽。
东京湾区产业集群
图源:“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
加速阶段(1945年—1970年)
重工业崛起
二战后,东京湾区的制造业经历了军转民的转型。其中,飞机产业转换赛道,成功转向生产小型摩托和巴士车;造船业不限产只限量,继续生产民用船只;光学产业则积极通过行业协会大量出口海外,成为战后日本外贸的亮点。同时,日本政府通过《港湾法》和《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推动港口协同发展,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港口群,促进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城市群的集聚,提升了东京湾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
1970年代后东京湾六大港口分工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香港经贸局整理
转型阶段(1970年—1980年)
技术主导
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制造业进阶,也为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知识资源。地方政府如神奈川县,自1973年起就致力于从资源消费型向知识集约型产业转型,通过《新神奈川计划》等措施,成功将重工业转向研发,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而内陆地区如厚木市等,也因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入驻而成为热门选址地。
筑波科学城
图源:德勤官网
再转型阶段(1990年至今)
科学技术主导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经历了地产泡沫后的停滞期。90年代中期起,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宏观制度的推动力度,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后,日本年度科技预算显著增加,其中,东京湾区因其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获得了最大的投资份额,这不仅推动了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对制造业的提升。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借鉴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粤港澳大湾区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方面,从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且产业多样性和协同效应日趋明显,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2)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启发
四是软硬联通,推动湾区协同融合。基础设施先行,持续打造“轨道上的湾区”,推动湾区人才、创新、创新等优质要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
供稿|创新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