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观察⑦|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应对策略及启示

学术   2024-07-31 18:46   广东  

湾区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现象,是衡量国家开放程度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标志,具有海洋特征、创新引领、高度开放、集聚发展和宜居宜业的特点。湾区不仅在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在全球经济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以内的湾区。

世界湾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现代化紧密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叠加进程,并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本文尝试梳理和总结世界湾区在发展历程中的阶段问题及关键举措,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启发。


世界湾区“萌芽-发展-转型”的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01

纽约湾区发展历程


纽约湾区被称为“金融湾区”,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世界级湾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地理概念上是纽约大都会区,以纽约市为中心,横跨37个县,面积共3.45万平方公里。


纽约湾区范围

图源: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萌芽阶段(1900年代前)

以港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


天然良港的自然禀赋加上商业至上的文化基因,使得纽约湾区具备发展港口贸易的绝佳条件,特别是1825年竣工的伊利运河连接海岸和内陆,使得纽约湾区的商业和交易进一步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便利的交通和货物贸易也进一步吸引了来自欧洲等地的外来移民。据统计,1850年纽约外来人口占总数的45.7%,廉价的劳力、资金、技术以及交通优势,促进了纽约湾区制造业发展据统计1840-1860年间纽约制造业投资合计增长了约55%更在1860年跃居全美首位,也为后续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原动力。1850年,美国大约有700家股份银行,其中近600家经常性地在纽约存放它们的余额,总量达到1700万美元。


19世纪的纽约街头

图源:纽约市博物馆官网


发展阶段(1900年—1950年)

确立了世界第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资本市场不间断运转,为参战的协约国和盟国筹集资金,供应物资,也促进了纽约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凸显。
一战之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英镑地位开始下降,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

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地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根据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兑美元汇率,也进一步确立了纽约作为世界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增至200.8亿美元,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


转折阶段(1950年—1990年)

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快速成长


这一时期,纽约湾区进入去工业化阶段,面临技术革命产业更替、传统制造业成本大幅提升等共同作用下的传统制造业日渐式微,曾一度陷入经济衰落和人口流失的双重困境。但在70年代后期,纽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再度崛起。
20世纪60-80年代,湾区三州的制造业产值占比出现了明显下滑,其中,纽约州制造业产值占比由26%下滑至15%左右。但此时的纽约湾区产业结构中又出现了全新增长极——服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人数大幅增长,以服务业从业人口数量为例,其数量由50.8万增至114.9万。与此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在该时期投入建设,促进了生产要素在纽约湾区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为其形成世界级湾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要素基础。


制造业产值占比变化

图源:网易公开资料


转型阶段(1990年—2010年)

高端生产服务业持续集聚


经过了上一发展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成为纽约湾区中心产业。这一时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和人才,有效促进了国际资本和以金融业为引领的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逐渐在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形成了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


1950-2001年纽约市各行业就业情况

图源:网易公开资料


再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

知识经济崛起


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有效挖掘发展新动力,纽约湾区再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包括新兴创意产业及科技创新产业

在创意产业部分,纽约湾区从音乐、影视和广告领域挖掘文化艺术资源;在科技创新产业部分,纽约湾区利用资本和人才作为原动力,吸引大批科技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和中心(谷歌、脸书、微软等)。同时,为扩大不断发展的硅巷场景,2010年,时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应用科学”计划,2011年在罗斯福岛启动建设由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同斥资的康奈尔科技园,振兴纽约科技产业。


罗斯福岛科创基地

图源:建筑学院archcollege官网



02

旧金山湾区发展历程


旧金山湾区被称为“科技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拥有全球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硅谷。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人口数量第一的州——加利福尼亚州,以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为核心城市,面积共1.80万平方公里。


旧金山湾区范围

图源:界面新闻


萌芽阶段(1848年—1870年)

淘金热潮带来原始积累


在“淘金热潮”带动下,旧金山吸引了大量移民。1850至1870年的两个十年间,人口分别增长97%和133%,城镇化率由26%增长至69%。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城市规模、货物集散、商业贸易逐渐发展。

此外,这里的工业产业开始起步,采取了“轻重并行”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其他产业如制造业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使旧金山港口最终成为全美第四大港口。与此同时,港口贸易和多种产业发展也催生了新的需求,即在湾区发展内陆交通网络。交通路网的建设,极大便利了旧金山湾区与内陆地区的货物运输。


中央太平洋公司的工棚营地

图源:澎湃新闻


发展阶段(1870年—1940年)

工业化快速发展


为适应工业的急速发展,旧金山湾区开始修建交通基础设施以密切城市间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旧金山湾区高速公路网修建完成,20-30年代先后建成的7座跨海大桥,是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原有的港口优势和贸易优势带动下,旧金山湾区在19世纪末已占据了太平洋贸易与内陆海上贸易99%的进口货物和83%出口货物。商业贸易发展也促使了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划分,成立了众多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旧金山湾区内形成了新兴的中心城市——奥克兰。


跨海大桥分布及基本情况

图源:福睿智库


加速阶段(1940年—2000年)

军工产业促进硅谷崛起


二战期间,旧金山湾区内陆续建立起不少与军工相关的船厂和制造企业。凭借二战和战后政府与湾区军工企业的订单,20世纪中叶湾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有不少湾区的军工和大学在战后开始进行产研结合。此外,战后大量移民的涌入更带来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发展,有效促进了旧金山“硅谷”的崛起,是旧金山湾区发展的最大推力,最终让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三大湾区之一,也贴上了“科研湾区”的显著标签。


硅谷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转型阶段(2000年至今)

信息技术促进创新体系完善


21世纪初,受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影响,湾区就业率有所回落。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旧金山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蓬勃发展。湾区通过打造动态非线性的体系用于沟通高等教育集群、国家实验室和联邦研究等机构,形成互相联系、耦合的创新科创体系

这一时期,湾区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核多中心”的特点,即金融中心(旧金山)、科技创业中心(圣何塞)、交通中心(奥克兰),其他城市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近年来,为使湾区可以更系统和网络化地统筹资源,湾区开始制定整体规划,如《湾区2040规划》《湾区2050规划》《湾区2070区域战略》,这三项规划都关注交通、住房及土地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三个中心城市形成历程

图源:福睿智库



03

东京湾区发展历程


东京湾区被称为“工业湾区”,是以工业制造为代表的世界级湾区。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沿岸,呈“一都三县”结构,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面积共1.36万平方公里。


东京湾区范围

图源:知乎


萌芽阶段(17世纪—1910年)

制造业崛起


江户时代,由于参勤交代制度和江户幕府的建立,大量武士、商人和职人迁居至江户城,使得人口迅速增长至百万。同时,武士阶层创建的民用制造企业催生了众多产业小镇,并促进了地方产业链的形成,例如在千叶县野田市,茂木家族创建了世界著名调味品牌龟甲万,并带动了沿利根川沿线的整个食品产业带发展。

进入19世纪中后期,明治维新结束封建割据,确立中央集权,为日本工业化铺平了道路。东京湾区作为工业化的最大受益者,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西方技术人才,使得官营模范工厂在关东地区集中,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日俄战争后的潜艇制造需求,促进了光学产业的发展。1917年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进一步巩固了东京湾区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明治时期官营模范工厂及三菱旗下的长崎造船所

来源:“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左)数英DIGITALING(右)


发展阶段(1910年—1945年)

军工业主导


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工业受损,日本承接了大量海外订单,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促使日本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还带来了东京人口的显著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大正时期的创业潮和财阀的支持,催生了覆盖民生各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特殊的产业文化。

进入1930年代,随着军需大厂的兴起,东京湾区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内陆地区如群马、枥木和茨城三县成为重工业中心,沿海地带则转变为军需物资的临海工业带。特别是东京至横滨的海岸线,依托临海运输优势和工业基础,成为战争物资输送的关键枢纽。


东京湾区产业集群

图源:“丈量城市”微信公众号


加速阶段(1945年—1970年)

重工业崛起


二战后,东京湾区的制造业经历了军转民的转型。其中,飞机产业转换赛道,成功转向生产小型摩托和巴士车;造船业不限产只限量,继续生产民用船只;光学产业则积极通过行业协会大量出口海外,成为战后日本外贸的亮点。同时,日本政府通过《港湾法》和《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推动港口协同发展,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港口群,促进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城市群的集聚,提升了东京湾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


1970年代后东京湾六大港口分工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香港经贸局整理


转型阶段(1970年—1980年)

技术主导


东京湾区作为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受益于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拥有众多顶尖科研设施,这些装置主要集中在东京大学和筑波科学城。

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制造业进阶,也为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知识资源。地方政府如神奈川县,自1973年起就致力于从资源消费型向知识集约型产业转型,通过《新神奈川计划》等措施,成功将重工业转向研发,实现产业的快速升级。而内陆地区如厚木市等,也因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入驻而成为热门选址地。


筑波科学城

图源:德勤官网


再转型阶段(1990年至今)

科学技术主导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经历了地产泡沫后的停滞期。90年代中期起,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宏观制度的推动力度,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后,日本年度科技预算显著增加,其中,东京湾区因其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获得了最大的投资份额,这不仅推动了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对制造业的提升。



04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借鉴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粤港澳大湾区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方面,从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且产业多样性和协同效应日趋明显,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图源:自绘


(2)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启发

透过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可围绕四点展开
一是体制整合,跨区域联合治理。有效整合体制,构建“国家-区域-智库”多层次协同管理机制,统一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具体事项,组建多专业专家委员会,完善“区域-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实现跨区域有效治理。
二是抓住机遇,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未来抓住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三大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构建区域产业“雁阵”布局体系,区分行政干预和市场动力,加速释放市场发展活力。
三是科技引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持续打造高等教育集群,助推广深港澳“数字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加快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应用。

四是软硬联通,推动湾区协同融合。基础设施先行,持续打造“轨道上的湾区”,推动湾区人才、创新、创新等优质要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



供稿|创新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欧盟跨界合作基金:算好区域共荣的“经济账”


欧盟Interreg跨境协作计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世界级湾区空港群协同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具备城市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市政景观、岩土工程、工程咨询与管理6大专业,拥有34项甲级资质,兼具规划、国土、测绘三大甲级,是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