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到一部即将播出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以《清明上河图》这幅千古名画为蓝本,展开一系列探案故事。从目前发布的预告片和特辑来看,把千古名画落地为城,剧组还是用了心思的。对画作1:1还原建造了拍摄基地,虹桥、汴河、彩楼欢门等在剧中都有复刻,树木、动物、街道,甚至连屋檐的弧度都做过对比,有点“抠图式”还原的意味。
在众多传世名画中,《清明上河图》是最令我心动的一幅。借着影视剧的拍摄,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清明上河图》里的有趣细节。
展开这幅长卷,我们就如观看一部千年前的纪录片或连续剧一样,真切地看到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在舟楫往来的河道、热闹的码头、行人如织的街巷、杂乱无章的桥市、喧哗的酒楼、茶坊、食肆、邸店、货栈、商铺、解库、金银匹帛铺、医馆、寺院等场所组成的市井中,活跃着进城农人、船工、纤夫、水手、脚夫、搬运工、说书人、江湖艺人、算命先生、游方僧人、郎中、游客、小贩、铺商、骆驼商队、货主、城市闲人、歌伎、贵妇人、弓手、轿夫、马夫、车夫、叫化子、刀镊工、修车工、酒客、赶考书生、店小二、掌柜各色人物。还有其他画卷比它更适合演绎宋朝烟火人间的故事吗?没有了。
画卷的开端,是北宋东京城外的远郊,疏落的饭馆酒肆附近,分布着一些农田,你知道这些城郊农地主要用来种什么呢?不是稻谷,是蔬菜或鲜花。京城人口超百万,宋朝人热爱鲜花,每天都要消费大量的蔬菜与鲜花,种菜或种花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种植其他农作物,二十亩田的收入,可以养活菜农、花农一家三十口人。
随着汴河出现在我们眼前,沿河一带的人烟与商业逐渐繁盛起来,河道中停泊着数不清的货船、客船,东南的粮食正是通过汴河运至京城,供养京师百万人烟。汴河边一个简易码头上,搬运工正在将货船上的粮食一袋一袋搬到货栈,一位坐着的老者在给搬运工派发竹筹。你知道吗?这是一种计酬方法,搬运工每搬一袋货物,便可领取一根竹筹,搬运完毕后,再凭手中竹筹的数量换取酬劳。
影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结合古画和古籍,复刻了《清明上河图》中宋朝的船只。
虹桥的旁边,是一间装饰华丽的酒楼,大门口耸立着竹木搭建的门楼,这叫“彩楼欢门”,欢门上挂出一面“川”字旗子,这叫“酒旗”,欢门下面放置着一块灯箱广告,写着“十千脚店”四字,“十千”是古人对美酒的代称,“脚店”是宋朝酒店的类型之一,北宋东京的酒店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酿酒权的大型酒店,叫做“正店”,另一种是没有酿酒权的小型酒店,叫做“脚店”,脚店销售的酒,需从正店批发。宋朝的酒店很注意打广告,彩楼欢门、酒旗、灯箱,都是酒店“涮存在感”、吸引眼球、招揽生意的广告样式。
影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还原“彩楼欢门”,其实宋朝就有广告牌了。
这家“十千脚店”的门前,有一名小哥手里拿着饭菜,不知给哪位点了外卖的顾客送餐——没错,宋朝的大都市里已经有了送外卖的服务,因为宋朝大都市的餐饮业特别发达,到处都是酒楼饭馆,生活在京城的商民很喜欢点外卖,不习惯自己做饭吃,嫌麻烦。这样的生活习惯,跟我们今天的市民、白领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