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育“变”中的“不变”因素,跟风永远落后

文摘   教育   2024-07-29 06:03   山东  

内容提要:教育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是什么?变与不变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抓教育“变”中的“不变”因素?怎样抓教育“变”中的“不变”因素?本文试图解答人们的疑惑。

关键词:教育    不变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变化。面对上级铺天盖地的教育教学文件,面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实状况,基层学校应该怎么办?

近几年,笔者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调研,根据各校提供的课程表,随机听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等不同学段的常态课100余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全国中小学的原生态课堂与笔者刚参加工作的三四十年前的课堂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尽管教育教学文件堆成山,理念方法一仓库;尽管公开课不断推陈出新,但常态课却一直止步不前。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课题变革的脚步?影响了我们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进程?

针对这种现象和这两个问题,绝大部分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中高考“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罪魁祸首。讲的是素质教育,行的还是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所以课堂就三四十年没变化。

“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机制确实是长期桎梏课堂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还有与此相关联的原因,没有得到我们重视或被忽视,这种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学大纲到考纲,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新课标”,教学目标都很清楚明白,但是,当老师们朝着这个目标刻苦努力工作时却发现无论如何做都很难到达目标、达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变”了,却没有“变”出分数,那“变”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课堂就总没有变化。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我们顶层设计的教学目标太高、太笼统、太理想,脱离现实。要的是现实单纯的中高考成绩选拔人才,树立的却是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顶层设计的教学目标达成的阐述理论性太强,操作性太差;顶层设计阐释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太多、变化太快,今天是“章节篇章教学”,明天就是“单元教学”;今天是“单元教学”,明天就是“大单元教学”;今天是“学导练一体化”,明天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等等。专家、学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说各的理、各演各的戏。令老师们一头雾水,莫衷一是。眼望满天星,却无法摘下,那就干脆躺平,以不变应万变,考什么就教什么吧,这样简单,不必劳心费神。成绩好,就可一俊遮百丑。所以课堂就三四十年也没变化。

问题多多,难道就没有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升素质的课堂变革方式吗?有!这就是基层学校只要牢牢抓住教育教学“变”中的“不变”因素明白跟风永远落后的道理就可以既提高成绩,又提升素质

那么教育教学中的“变”和“不变”指的又是什么呢?

先说这个“不变”。相对稳定“不变”的是育人目标,办学方向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等例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教学方法和原则等等。

再说这个“变”。相对不稳定的“变”,指的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根本任务、遵循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实施的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能代表未来教育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举措;为维持教育教学现代秩序而形成的规章制度、体制和机制……

教育教学中的“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教学亦如此。变的是“殊途同归”中的“殊途”,“不变”的是“殊途同归”中的“同归”。

“不变”中有“变”,“变”中又有“不变”。例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不断更新,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教育本质和规律“根”不会变。再如,“因材施教”是永远不过时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可是如何扎实有效进行“因材施教”?似乎人们千百年来也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到了今天,“分层作业”“选课走班”“智慧教育”等方法模式就为“因材施教”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那么,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产生,但不管未来有多少变化,它都属于“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方法而

“变”中的“不变”,就是要抓住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一如既往,久久为功。不要听风就是雨,今天看到上级有这样的文件要求,马上就去改变自己应该一如既往需要坚持的做法;明天又听到那样一所学校的经验介绍,马上就照搬照抄,立竿见影。这样就会乱了我们自己的方寸和阵脚,没了自我,失去了需要坚持什么的方向。跟风永远落后。

“变”中的“不变”,不是置上级文件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于不顾,因为上级文件具有权威性、政策性、法定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我们必须遵照执行;因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种遵照执行、学习和借鉴必须建立在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不变”系统之上,有的甚至还需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才有意义;这种遵照执行、学习和借鉴必须要植入本地、本部门以及教师个体的“不变”系统中,它才能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进而使“不变”的东西获得新生,使“不变”中有“变”。

山东省诸城市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县级市,他们的“课堂变革”就很好地利用了教学“变”与“不变”的关系,狠抓教育教学中“变”的“不变”因素。他们把“省时高效”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把“精讲精练、先学后教、当堂检测”作为支撑“省时高效”的三条核心原则,把“因材施教、及时巩固、创新能力培养和从严管理”作为基础性原则。广泛学习借鉴“变”的理念和方法,并把这些“变”的理念和方法用于实现课堂相对“不变”的终极目标和原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说说“跟风永远落后”的问题。强调基层学校要抓住教育“变”中的“不变”因素,就是要防止花哨的形式主义、防止变来变去的瞎折腾、防止改革大潮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防止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的行为。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4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