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引起的肾脏病主要有 3 类: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
急性尿酸肾病
1. 临床表现
急性少尿型肾衰竭。通常见于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和淋巴瘤开始放化疗 1 ~ 2 天内,大量细胞破坏导致尿酸生成迅速增加。
常见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嗜睡和抽搐。初始表现为少尿,随后出现水肿和心力衰竭。典型患者可表现为溶瘤综合征:高钾血症、氮质血症、高磷血症、乳酸中毒和低钙血症。
病理可见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于集合管和输尿管,堵塞管腔,引起梗阻,无间质纤维化和痛风结节。
有肿瘤治疗史,同时发生溶瘤综合征的急性肾衰竭均提示急性尿酸肾病,血尿酸水平可高达 15 ~ 50 mg/dL(900 ~ 3000 μmol/L),尿液中可见单尿酸钠结晶,尿中尿酸含量可达 150 ~ 200 mg/dL。
2. 治疗
(1)降低肿瘤负荷:由于急性尿酸肾病多发生于肿瘤过大或肿瘤放化疗初期,降低肿瘤负荷可明显减少急性尿酸肾病的发生。如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10 万/μL 以下再化疗,且初次化疗方案不宜太强。
(2)使用降尿酸的药物: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别嘌呤醇广泛用于肿瘤化疗前预防高尿酸血症,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密切相关,需要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 50 ~ 90 mL/min 时,200 mg/d;肌酐清除率 10 ~ 50 mL/min 时,100 mg 每 2 天 1 次;肌酐清除率 < 10 mL/min 时,100 mg 每 3 天1 次;透析后补充 50% 的剂量。预防性应用别嘌呤醇应至少在化疗前 48 ~ 72 h 进行。
(3)充分水化:心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 24 h 需要 4 ~ 5 L 等渗盐水。如果患者水化充分,但尿量增加不多,应使用利尿剂,避免高容量负荷。如果尿量仍不能明显增加,则调整入量,避免心力衰竭。
(4)碱化尿液:尽管研究认为碱化尿液以防止尿酸结晶形成的作用远小于水化,但临床上仍常规使用。预防溶瘤综合征时,碳酸氢钠应该用于血尿酸升高的患者,血尿酸正常之后不宜再使用。碳酸氢钠起始剂量应根据尿 pH 值调整,尿 pH 值维持在 6.0 ~ 7.0。
(5)血液透析:急性尿酸肾病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考虑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对血尿酸的清除效果很明显,每 4 ~ 6 h 透析后,血尿酸的水平可下降 50%。
慢性尿酸肾病
1.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慢性肾衰竭,合并痛风和尿酸结石。高血压常见。体检可见皮下痛风石和痛风的关节损害。肾病理主要为肾小管间质损害。
2. 治疗
如患者有痛风的反复发作,应对高尿酸血症进行治疗,由于慢性尿酸肾病的存在,宜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非布司他。
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是否需要治疗,血尿酸应控制在什么范围,目前尚无统一意见。
尿酸结石
1. 临床表现
腰痛、血尿,可合并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和尿尿酸均升高,易发生结石。尿酸结石呈橘红色,显微镜下呈针状或六角形结晶。
痛风患者出现腰痛和血尿时应怀疑有尿酸结石。
2. 治疗
(1)治疗目标:促进已形成尿酸结石的排出,预防新结石的形成,主要手段是减少尿酸生成,同时提高尿液中尿酸的溶解度。
(2)减少尿酸生成:低嘌呤饮食;多饮水,保证每天饮水量 2 ~ 3 L;口服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使尿液 pH 值达 6.0 ~ 6.5。
(3)经水化和碱化尿液后,如果结石仍反复发生,或尿酸的每日排出量 > 1000 mg,或患者同时发作痛风,可以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