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停止穿这种“毒素鞋”、背这种“毒书包”!伤肝肾、易致癌,还让娃性早熟、长不高

健康   健康   2024-09-20 12:04   广东  


小编搬砖不易,阅读之前先给我们一波“关注”+“星标”吧~


经常网上冲浪,尤其是网购的朋友们都知道,最近带货主播小杨哥风波不断。


他先是因带货螃蟹的价格,与主播辛巴“打”得你来我往;后又因售卖的一款月饼存在“虚假宣传”,再惹争议。


中间职业打假人王海还爆料,小杨哥之前带货的“豆小依”儿童鞋的增塑剂严重超标。


总之,目前场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啦,大家快趁热喝了吧!大家快看看自己中招没吧!


话说回来,螃蟹、月饼无人不知,但“豆小依”童鞋里的增塑剂,是怎么回事?


这种增塑剂,伤肝肾特狠、激活癌细胞


增塑剂又称塑化剂,有很多种类,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常见于食品包装材料、玩具、文具、鞋子、洗面奶、护肤液、指甲油、香水、发胶等日常用品中。


图源:壹图


除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还有一个身份——环境雌激素。


顾名思义,它系存在于我们周围环境中,可起到类似雌激素作用或干扰雌激素正常作用的物质。


如果人体长期过量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可能会扰乱体内雌激素的正常运作,导致儿童激素紊乱,引发性早熟。


女孩性早熟,第二性征会提前发育,比如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等。男孩则出现女性化特征。


同时,性早熟还会使孩子的骨骺线提前闭合,影响孩子的身高。


图源:壹图


此外,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还具有潜在致癌作用,长期过量摄入会损伤人体肝肾功能,使精子质量下降,危害男性生殖能力,甚至有致畸、致突变、致癌的作用。


看到这,想必有人要说了: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这话没错!


不过需注意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在塑料中并非采用牢固的共价结合,因此比较容易从塑料中脱离,继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而且有研究证实,哪怕只是在极低的暴露浓度下,邻苯二甲酸酯也能诱发人体肝癌细胞的炎性反应,从而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也就是说,即便小剂量、低浓度,只要长时间暴露,微毒也会变剧毒!


更遑论,据打假人王海发出的检测报告显示,上面提到的“豆小依”童鞋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含量竟高达199000mg/kg。



而国家强制标准《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童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总量不能超过0.1%。


换算一下,本次检测童鞋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为19.9%,妥妥超标了198倍!


王海称,疯狂小杨哥和太原老葛直播间都卖过增塑剂超标近200倍的“豆小依”童鞋。目前该品牌已经被立案调查。



家长们赶紧自查吧,中招了的,马上停止给孩子穿这鞋!


至于没买过的,也别觉得这事和自己没关系。此前就有新闻曝出,不少老人鞋成“坑老鞋”,未能通过邻苯二甲酸酯项目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孩子们开学了,他们用的书包、文具等又紧俏起来。


但据央视曝光,去年上海市消保委抽检了热销的30款儿童书包,其中有10款检出了有毒物质超标,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甲醛和有害芳香胺。



看看这些有害物,一个比一个毒!唉,家长们,又来活了......


其实每次写这类选题时,都会有人留言:XXX怎么不管啊!光让消费者注意有什么用?买个东西还要操那么多心......


对此小编也很无奈,能做的也有限,唯有将真相告诉大家,将规避风险的方法传达给大家,以免大家走弯路,或不知不觉被伤害还不自知。


就拿今天的增塑剂来说,现如今我们已被它包围,能做的也只有尽量减少与之接触的机会。



与塑化剂“共存”,如何不被“塑化”?


1. 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购前查看标签


相对而言,大品牌正规厂家在合规以及质检质控方面会做得比较好,不易出现超标。


此外,购买含塑化剂的商品前,要仔细查看标签,标签中至少应包含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产品标准编号、使用说明、安全警示等,拒绝粗制滥造的三无产品。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文具是邻苯二甲酸酯的重灾区。此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在笔袋、橡皮擦、圆规、修正带等产品中检测出超标的邻苯二甲酸酯。


图源:壹图


因此,除了选购时更上心,家长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文具接触孩子口腔,比如啃笔头、咬橡皮等。另外,要教育孩子不要边写作业边吃东西,学习结束要及时洗手。


3. 选择无味或香味较淡的洗护用品


邻苯二甲酸酯因稳定性高、方便定型、能维持香气,常用于洗面奶、沐浴乳、发胶等日常护理用品中,并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体内。


因此,大家选购以上产品时,最好选择朴实无味或清淡气味的。


4. 不用塑料饭盒


研究发现,不论哪种塑料材质的容器,只要装有菜肴,即使不加热,也会溶出塑化剂,所以最好换用玻璃或不锈钢饭盒。


最后说一句,塑化剂固然有害,但人体本身具有一套完善的侦缉和防御调节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微量摄入的塑化剂实际是可以被机体识别并排出体外的,大家无须谈“塑”色变。


最后,小编想提醒大家,现在微信改版了,点击下面“家庭医生公众号”关注并“星标”我们每天第一时间看到最新健康科普知识



右下角,您点一个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

编辑:初酱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杂志官方订阅号,只做“靠谱、实用、有趣”的健康科普内容。百万家庭共同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