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湿气难散,宜养阴补气

健康   2024-09-04 12:19   广东  


今年夏天来得晚,但热劲一到却很猛,“暴晒”“酷暑”成为今夏主题。


更让人难受的是,今年还多雨,暴晒后紧接着暴雨,好比蒸桑拿。


于国泳教授指出,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暴雨+暴晒”模式,正是今年四之气的特点。持续了全年的雨水,即使秋燥来临,亦不会消散。


不过,秋意会来得早,酷暑不会持续太久。


值得警惕的是,四之气“风湿交争”,8月开始,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有增长趋势,瘟疫又开始悄悄流行。


什么是“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研究的是自然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五运,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记录。


六气,是指六种不同的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一年有24节气,如果分成六段,每四个节气即为一气。



受访专家:于国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燥湿相间,凉意早临


7月22日后,就进入了甲辰年后半年的四之气。


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今年又是土运太过之年,本身就湿气重。这就决定了,“湿”是四之气的主题。


加之,四之气的客气是厥阴风木,《黄帝内经》云“风湿交争,风化为雨”,所以,四之气雨水会比较多,气候偏湿热。


而8月29日后进入四运,主运为燥金,客运为风木,又“风”又“燥”,加上立秋也会加持燥气。


所以,进入9月,气候特点是燥湿相间


日常,不是暴晒就是暴雨;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同一个地方,可能有的地面干燥到裂开,但有的地面又湿到泥泞。总之,两种极端同时出现。


不过,立秋后,整体以降气为主,即阳气逐渐收敛,加上刮风下雨特别多,会有所降温。


即使白天太阳很晒很热,早晚还能感受到凉意,有早秋的感觉。


图源:壹图网


暑湿伤脾肾,又易多汗伤阴气


气候偏湿,人会受暑湿所困。


于国泳教授分析,一来,“湿”作为外邪,会降低人体脾胃的运化能力,人体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甚至水样便。


因此,不能贪食寒凉,否则会加重暑湿,容易出现“冰箱型”胃肠炎,表现为头脑昏沉、恶心、腹泻等症状。


二来,由于人体内湿气重,闷热的气候也会把“湿”蒸腾出来,导致出汗多。


于国泳教授说:“汗为心之液,出汗多又伤阴又伤气。”


而夏气与心气通心,人体容易心阴和心气不足,或气阴两虚,具体表现为乏力、气短。严重的话,还感到胸闷,甚至诱发猝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表现更为明显,需要特别注意防病养心。


三来,水湿伤肾。肾主骨生髓,当肾气不足或肾精亏损时,骨骼和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和支持,就可能出现肌肉软绵、下肢乏力的症状。


秋行春令,瘟疫易行


于国泳教授指出,四之气的客气是厥阴风木。它本属于春天,风起而万物生发。


《黄帝内经》里,“风湿交争,风化为雨”的下一句就是“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


这说的是,时下已过立秋,人体本应收敛阳气,而非生发。若秋行春令,阳气可能会收不住,导致人体虚弱易感,正气不足。


在“风湿交争”之时,人体还容易受到热邪的侵袭,导致体内阳热之气过盛,出现热性病症,即容易出现高烧、头痛、咽痛等表现;同时,湿热环境还可能困阻脾胃,耗伤人体正气。


正气不足,就易感病毒,尤其易感以热证为主的病毒,如新冠病毒。于国泳教授指出:“四之气期间,新冠疫情抬头,或许就跟这有关。”


养生关键:养阴补气


于国泳教授总结,四之气主要影响人体的心、脾、肾,养生关键是养阴补气,以收正气。为此,她推荐——


● 脾胃不适,艾灸足三里


【方法】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坚持2~3个月最好。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效果】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 气虚两亏,用沙参西洋参炖鸡汤


【材料】沙参20克,西洋参10克,鸡肉块500克,生姜几片,盐适量。


【做法】将沙参、西洋参洗净,浸泡片刻备用;鸡肉块洗净,焯水去血沫后捞出备用。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中,加适量清水隔水炖煮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效果】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鸡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尤其适合因出汗过多而耗伤津气的人群。

编辑:凌茜雯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杂志官方订阅号,只做“靠谱、实用、有趣”的健康科普内容。百万家庭共同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