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突然失明,小心“眼中风”

健康   2024-09-05 12:06   广东  


“一觉醒来,右眼突然看不见了!”


今年,贵州贵阳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宝妈,醒来突发单眼失明,还以为是休息不好所致,想着先休息一下观察看看。


没想到,却因此耽误了救治时间,等到就医时,右眼视力已无法挽救。医生判断,她是因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导致失明,该病俗称“眼中风”,急性突发,致盲率高达80%以上。


无独有偶,浙江台州一位32岁的小伙小陈,平时习惯半夜刷手机。这天早晨,他发现右眼看不清,以为是睡不好,便闭眼休息,但视力却始终没改善。就医后发现,他也是“眼中风”。


只听过脑中风,怎么还有眼中风?


听听眼底病科专家梁小玲教授怎么说。

受访专家:梁小玲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短短90分钟,可能就无法挽救


“眼中风,是眼科急诊中最急的急症。脑中风一旦抢救不及时,就没救了。眼中风也一样,不过是眼睛没救。”


梁小玲教授介绍,眼中风之所以得名,主要因为其发病机制与脑中风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涉及到血管阻塞导致的缺血缺氧性损伤。


脑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之分,前者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部因血液供应不足而缺氧,从而引发脑死亡。


眼中风,是指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部分或全部堵塞。


如果将眼睛比作照相机,视网膜就好比照相机的胶卷底片,若视网膜供血不足,那么视网膜的神经元就会很快死亡。


神经元无法再生,一旦死亡,相当于胶卷底片废了,眼睛因此失明。


所以,发生眼中风后,救治关键就是抢时间。


要尽快通过应用血管扩张剂、降低眼压、吸氧等措施,尽早恢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避免“胶卷底片”彻底曝光作废。越快送治,视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需要多快才能拯救视力?


这取决于血管是完全阻塞还是部分阻塞,也取决于患者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程度等因素。


如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最快90分钟,即可造成视网膜永久性损伤。


图源:壹图网


过去的老人病,如今年轻人也会得


眼中风的高危人群跟脑中风的相似,都往往存在血管问题。


过去,眼中风一般多发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管壁硬化,更容易发生血管问题;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阻塞、心脏瓣膜疾病等全身疾病患者。


此外,其它高危因素如颈动脉狭窄、抗磷脂抗体阳性(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眼部血管先天发育异常,都可能影响血管,导致眼中风。


梁小玲教授提醒,现在罹患眼中风的,也不乏年轻人。


一来,如今高血压病等老年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二来,一些年轻人上班看电脑,下班看手机,持续用眼过度,加上抽烟、久坐、熬夜等不良习惯,也都会成为眼中风的高危因素。


注意,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是眼中风的高发时期,要特别警惕。

四招预防眼中风

1、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要坚持规范用药。


2、避免用眼过度,不要熬夜,定期进行眼部、眼底检查。


3、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到低温环境,引发血管突然收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闪过“黑屏”,警惕是先兆


梁小玲教授介绍,眼中风发作,表现为突然的无痛性视力急剧下降,可能是完全看不见,也可能会有微弱光线。


患者往往会形容:“我当时正在洗碗/看电视,突然间就像关灯一样看不见了。”


但在突然“关灯”之前,其实会有其他首发症状,就像电视机一样,在完全死机前,会出现一些频闪,或是一些不正常的模糊。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来说,在出现这类视觉异常时,就要警惕,尽快就医检查。


如果已经突发失明,不要“休息观察一下”,应尽快到医院眼科就诊。


如果怀疑自己是眼中风,可以按照心肌梗塞的急救法:在就医的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增加抢救成功的概率。


刘继红教授提醒,宫颈胃型腺癌与HPV无关,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基因检测有STK11的基因变异,或家族史有黑斑息肉综合征,患病风险会增加,相关人群应提高警惕。


得过眼中风,以后容易脑中风


只要出现眼中风,就意味着血管并不健康。即使抢救过来了,患者也要警惕血管病变。


梁小玲教授提醒,眼中风患者待病情缓解后,都有必要进行排查。


对于年轻患者,建议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全身检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与眼中风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


涉及的全身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管超声等心血管系统检查,血脂、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血液检查,脑部影像学、核磁共振等神经系统检查等。


对于老年患者可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排查动脉是否严重阻塞并及时治疗,避免脑中风。


(感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通讯员唐艳丽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凌茜雯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杂志官方订阅号,只做“靠谱、实用、有趣”的健康科普内容。百万家庭共同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