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更换成本将大降:2030年或低于发动机维修费用

文摘   2024-11-25 13:24   上海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于电池长期使用性能的担忧以及潜在的高昂更换成本,特别是二手车上的更换费用,可能会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不过,随着电池价格的迅速下降,这一顾虑正在逐步消失。

电池价格快速下跌

根据高盛最新报告,到2026年,电池价格预计将下降至每千瓦时80美元(约580元人民币),相比2023年价格下降近50%。

这一趋势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意义非凡,因为电池价格的降低不仅能让新款电动车与燃油车实现价格平价,还将显著改善二手电动车市场的吸引力预计到2026年,电动汽车在成本上将与燃油车完全持平,且无需依赖补贴。

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电池价格的进一步下降,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成本将变得更加亲民。

虽然新车价格平价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二手电动车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对于二手电动汽车,消费者最大的担忧在于电池的健康状况以及潜在的高昂更换费用。

随着电池价格的持续下降,更换电池将变得十分经济实惠。电池健康与数据初创公司Recurrent指出,到2030年,更换电池组的成本可能会低于更换燃油发动机的成本。

电池更换成本大幅降低

电动汽车制造商通常为电池组提供8年或16万公里的保修期。而根据Recurrent的研究,大多数现代电池的使用寿命可达到保修期的两倍,行驶里程可超过两倍。这还是一个保守估计。许多特斯拉车主称,他们的电动汽车行驶了超过32万公里,电池性能几乎没有明显衰减。甚至还有一辆行驶了192万公里的Model S,这辆车共更换了4次电池,其平均更换里程达到了惊人的48万公里。

尽管大多数车主可能不会经历如此极端的情况,但如果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更换电池,未来的更换成本会是多少呢?

根据高盛10月份的预测,到2030年电池组的价格将降至每千瓦时64美元(约464元人民币)。其他机构的预测更为乐观。RMI在2024年初估计,2030年电池单元价格将在32至54美元/千瓦时(约232至391元人民币/千瓦时)之间,电池组价格约为45至65美元/千瓦时(约326至471元人民币/千瓦时)。今年,宁德时代率先推出价格低至每千瓦时56美元(约406元人民币)的磷酸铁锂(LFP)电池,比亚迪也紧随其后。今年夏季,Clean Energy Associate预测,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将持续供过于求,直到2028年,这意味着价格可能比预期更低。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电池组价格降至每千瓦时50美元(约362元人民币),一个100千瓦时的电池组更换成本将在4500至5000美元之间(约3.26万至3.62万人民币),而75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约为3375美元(约2.44万人民币)。这一成本水平与燃油发动机的更换费用(2.9万至7.24万人民币)持平。

Recurrent指出,车主可以通过出售其旧电池来抵消更换成本。目前,当车主更换电池时,服务中心通常会保留旧电池,并将其翻新或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储能设备、备用电源或其他用途。随着二手电池市场的发展,未来车主可能直接出售旧电池,以每千瓦时10至20美元(约72至145元人民币)的价格抵消新电池成本。

价格下降的驱动因素

锂电池价格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更低成本的化学配方,如磷酸铁锂(LFP);

  2. 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组,能够在单位成本下提供更多能量;

  3. 矿产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这是一种成本更低的原材料获取方式。


高盛指出,从2020到2023年的“绿色通胀”后,锂和钴等关键电池金属的价格已显著下降,金属价格的回落占总成本下降的40%以上。

未来电池更换将不再是障碍

随着当前大量电动汽车逐渐超出保修期,更换电池的威胁正在消除。现代电池的耐用性超过预期,而电池更换的成本也将变得可负担,并且旧电池可以被广泛用于储能等二次用途。

2030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将更加成熟,二手车市场也将焕发活力。消费者不仅能够以较低成本更换电池,还能通过旧电池的二次利用进一步降低费用。届时,10年以上的电动汽车也将重新获得市场吸引力,为更多消费者提供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的机会。

总体来看,电池价格的下降正在改变电动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随着技术进步和价格下降,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将持续扩大,为普及铺平道路。

来源:中科联化—从材料视角洞察产业本质!

专栏:芯锂有数 编辑:陈竺/小岚 分析师:子木

热/点/回/顾

REVIEW


新能源汽车:一边是销量狂飙,一边是亏损高企


电池巨头陨落!负债超58亿美元

在火星上开启新生活?马斯克可能忽视的实际障碍

中科联化研究院
从材料视角洞察绿色产业本质,聚焦生物基材料的高性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加速企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消费品及包装行业提供精准信息解读,支持科学决策,激发“双碳”创新动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