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差,爱打人,可能是肚子里的坏菌太多了(下)

文摘   2024-09-13 07:00   日本  
上一期食与心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个体攻击性中的关键作用。缺乏共生微生物(无菌)会让小鼠的的攻击性增强,移植攻击性高的菌群会让鸡的攻击性增加,甚至使用抗生素消耗菌群会可能增加人的攻击行为。

也许有些人可能觉得,那主要是动物研究,人这样有很强自控能力的高等生物应该能自己决定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会不会攻击应该是自己以往经历、家庭教养、社会教育等影响下大脑的决定。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人类相关研究。
1. 人的攻击行为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不论表面看上去多么逆来顺受,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正常情况下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这种攻击性都比较低且时可控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的攻击性可能会过激甚至难以控制。
肠道菌群异常在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精神分裂症可通过粪菌移植从人传给无菌小鼠),相信大多数人对于精神病的恐惧就在于害怕遭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无端攻击。自闭症多动症个体在成年时如果没有过良好的共生微生物干预,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倾向。由于他们缺少共生微生物的状态会导致他们成长过程中身高体重远超于自己的父母,使其攻击性和攻击效果更加突出。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性也与他们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与无攻击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攻击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粪便细菌群落的 α 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降低,粪便属 Prevotella 属的丰度显著增加,而拟杆菌属、粪杆菌属、Blautia属、双歧杆菌属、Collinsella 属和 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 属显著降低;全身促炎、促氧化和肠漏生物标志物显著增加;粪便6种SCFA (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和异己酸)和6种神经递质(5-羟色氨酸、左旋多巴、盐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犬尿喹啉酸和组氨酸)水平显著降低。并且菌群变化与这些生理指标和攻击性程度显著相关。【1】
以上发现不难看出,短链脂肪酸和神经递质水平降低,表明这些个体的肠道微生物没有在营养代谢中偏重产生抗炎和防止肠漏的重要产物。由此精神分裂症个体的攻击性程度随着肠道菌群异常、菌群代谢异常以及自身的炎症、抗氧化状态和肠道屏障功能状态的恶化而增加。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和成人攻击性的增加也与菌群有关。病例对照组研究发现,与没有ADHD的人相比,ADHD患者的反应性攻击得分显著增加。反应性攻击得分与高热量的饮食模式(高含糖饮料和肉类+低纤维)相关。反应性攻击得分和ADHD症状都与肠道特定微生物相关。【2】
(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也称为情绪性攻击或冲动性攻击,是指在面对威胁、挑衅或挫折时,个体出于强烈的情绪反应而立即采取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往往是防御性的,旨在保护自我免受实际或感知到的威胁。反应性攻击的特点通常包括强烈的愤怒、冲动、缺乏计划性,以及对情境的直接反应。)

食与心所在研究室也发现,与匹配的对照相比,新入狱服刑人员肠道菌群明显不同,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减少;肠道菌群功能改变,莽草酸盐途径富集,合成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能力增加;外周血的五羟色胺、多巴胺和血氨含量增加;心理状况也明显不同,抑郁的分和焦虑得分增加但未达疾病程度,除了状态焦虑(环境情景诱发焦虑),特质焦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代表个体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中经常体验到焦虑)也更明显,冲动量表得分稍高;饮食方面更加偏爱油炸食品。同时,心理状态和生理指标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3】
也就是说,因暴力攻击行为入狱的人,肠道微生物明显与非暴力嫌疑人不同。他们心理和暴力行为确定与肠道菌群和饮食有关。
这些研究显而易见地表明了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行为与肠道微生物有关,不良饮食诱发肠道菌群紊乱后,攻击性行为也会增加。有些家长朋友可能也观察到:节假日几天孩子吃大量好吃的后,节后会表现得特别爱哭闹和不听话。难怪有人深刻总结这是一种节假日综合征。
但日常生活中,除了抗生素和饮食,还有很多其他扰乱菌群的因素,这些会影响攻击性吗?
2. 幼年扰乱菌群会增加攻击性

人类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逆境(如情感忽视、父母失去和儿童虐待)会影响未来的攻击行为。动物模型也发现,童年时期的逆境和压力可能会对成年时的社交和攻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断奶开始受到社会孤立的大鼠表现出对对手身体较弱部位(头部、喉咙和腹部)的攻击比例急剧增加,并且易从威胁转变为真正的暴力。
小鼠在青春期遭受压力后(断奶后遭受3次无法逃避的电刺激,每次15分钟,隔日一次,5天后检测行为、生理和菌群变化),活动水平降低。同时雄性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减少,防御性攻击反应减少,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树突棘密度降低,肠道菌群改变,且多样性指数和特定细菌与攻击性行为有强相关。雌性小鼠压力后的菌群变化与雄性小鼠有差别,焦虑行为和攻击行为无明显改变,但血液睾酮水平降低。【4】
(防御性攻击(Defensive Aggression)是一种由感知到的威胁或危险引发的攻击性行为。它通常发生在个体感到受到威胁、处于危险或认为自己需要保护自己时。这种攻击并不是为了主动伤害他人,而是作为一种防御手段,以避免或减少自身受到伤害。)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青春期睡眠剥夺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小鼠在断奶后连续3周每周进行一次24小时的睡眠剥夺(可以饮水和进食),成年后进行行为测试和生理生化评估。结果发现,青春期睡眠剥夺对于雌性小鼠成年后的影响非常明显,雌性小鼠的肠道菌群改变,长期记忆能力受损,防御性攻击反应增加,大脑海马代谢组改变。且海马关键代谢物与菌群和行为显著相关,比如L-谷氨酸和腺苷与攻击行为正相关,而与长期记忆能力负相关,L-天冬氨酸与攻击行为负相关而与长期记忆能力正相关。【5】
这两项研究都显示了青春期遭受应激(压力事件)对于之后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应激可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大脑和激素,对雄性和雌性产生不同的改变。
除了童年应激,母亲孕期遭受压力也会影响后代的攻击性。
一项研究评估了孕期应激对于西伯利亚仓鼠后代的影响,仓鼠在孕期遭受5次社会压力(陌生仓鼠进入自己笼中,每次持续15秒),在仔鼠的青春期后期评估行为和菌群变化。结果发现:孕期压力会影响后代的肠道菌群,孕期遭受社会压力的仓鼠的雌性后代攻击性增强。【6】

简言之,小时候遭受应激不仅会影响肠道菌群,也会影响大脑发育,影响攻击性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压力会对两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压力对男性影响更大,有些对女性影响更大,具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能通过调整菌群减少攻击行为吗

虽然适当的攻击行为有助于保护自身,但过多的或不可控的攻击行为会影响人与人的交流,让人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无法正常生活。既然攻击性受肠道微生物影响,那么能不能通过调整菌群来减小攻击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粪菌移植的研究确认,整体置换小鼠或者鸡的菌群能减少攻击行为。黑腹果蝇的研究也发现,定植特定乳酸菌(如植物乳杆菌)能减少攻击行为。
对于人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上。ASD 儿童和青少年经常表现出易怒和攻击性,这可能表现为发脾气、自残和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在中度或重度的 ASD 个体中,行为问题的出现比率约为:易怒和暴露,20%;发脾气,30%;容易情绪沮丧,50-60%。【7】

一项初步研究发现,12周的益生菌干预能降低易怒、刻板印象、多动和行为总分。【8】
食与心所在研究室对于攻击性行为做过大量研究,涉及各种实验动物、家养动物以及人。实际上,食与心在当初读博士课程选题时也考虑过攻击行为,虽然最后还是选择了抑郁症焦虑症方向,但对于攻击性倾向和行为也一直在关注。
食用NS乳酸菌发酵饲料的猪、鸡和大鼠攻击行为大幅减少,性情更温和。比如与补充NS乳酸菌的仔猪相比,未补充的仔猪会打架打得满身伤痕,还会攻击饲养员。当时养殖场的一位工人有酗酒和家暴行为,大量饮用NS乳酸菌发酵的豆浆后, 不仅不再爱喝酒了,而且彻底戒酒,也不再家暴孩子和太太了。
食与心对此非常关注,思考人们所说的坏脾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好的性格要跟脾和气关联呢?十多年来的研究和乳酸菌应用过程发现,NS乳酸菌可以迅速降低人和动物的氨和硫化氢水平,猪圈鸡圈里的恶臭程度。是否这就是所说的气?那么脾呢?理所当然的推测就是肠道了!
研究发现NS乳酸菌可促进宠物健康,聪明和增强免疫力,更能减少攻击行为,避免宠物咬人。因此在食与心所在的未来食品研究所开发了犬猫用的NS乳酸菌食物,让宠物更聪明,更活泼而降低攻击性。
食用NS8酸奶的人也经常会反馈说,家里人吃上酸奶后脾气都变好了,家庭更和睦了。
除此之外,多数具有暴力倾向的心理疾病患者补充NS乳酸菌后不仅心理状态改善,认知水平大幅度提高,暴力行为也没有了。
这方面案例最多的要数自闭症、多动症和秽语抽动症。这些孩子随着年龄增加,不仅不爱跟人交流,还会出现多动问题,往往会通过大喊大叫甚至攻击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而补充NS乳酸菌后不仅认知和语言改善,也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正在进行系统整理准备发表中。

食与心温馨总结:不仅动物的攻击性行为与肠道微生物有关,人的攻击性行为同样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千万别认为你自己是人,有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控制自己,如果不注意健康饮食和舒缓压力,你的攻击性行为会与你思想无法控制的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
需要知道,抗生素、压力、酗酒嗜糖、过量吃肉等不良饮食等因素会扰乱菌群,增加攻击性(多数情况),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各种神经和心理疾病中的攻击性增加也与菌群改变有关。而通过益生菌和健康饮食等方式改善菌群,则有助于改善心理,减少攻击行为。
对于孩子,更需要注意饮食、生活方式和压力等因素,青春期菌群异常不仅会影响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影响成年后的攻击行为模式,可能会孩子的日后发展和家庭关系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国外已经有研究者呼吁关注营养犯罪学,提议通过营养建议和营养干预来减少暴力犯罪行为,比如补充叶酸和征收糖税等。其实几年前食与心也曾与公安部门讨论过关于暴力犯罪的预防问题,当时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如果今天看完这两篇文章,我们应该考虑是否能够主动规避暴怒,不出现类似最近几天发生的青岛路怒伤人事件?

其实失控的攻击性行为也可以解读为认知障碍,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代价的攻击性行为,带来的是社会的讨伐,家庭的破裂和个人长期、甚至终生的痛苦。
除了肠道菌群以外,大家可能还记得食与心多年前讨论过路怒症和弓形虫的话题,当时食与心的断言和今天一致,这种暴怒一定更多要肠道微生物背锅,而不是可爱的猫咪。

参考材料
  1.  Altered gut microbiota and its metabolites correlate with plasma cytokines in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 with aggression | BMC Psychiatry (springer.com)
  2. Nutrients | Free Full-Text | The Role of 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n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Adult ADHD—An Exploratory Analysis (mdpi.com)
  3. Marked shifts in gut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neurotransmitter metabolism in fresh inmates revealed a close lin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mental health: A case-controlled study - PMC (nih.gov)
  4. Postweaning stress affects behavior, brain and gut microbiota of adolescent mice in a sex-dependent manner - ScienceDirect
  5. Postweaning intermittent sleep deprivation enhances defensive attack in adult female mice via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 ScienceDirect
  6. Maternal stress and the maternal microbiome have sex-specific effects on offspring developm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Siberian hamsters (Phodopus sungorus) - ScienceDirect
  7. Microorganisms | Free Full-Text | Impact of Gut Microbiota on Host Aggression: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Early in Development (mdpi.com)
  8. Pilot study of probiotic/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on gut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 PLOS ONE

食与心
梁姗,日本未来食品研究所所长。金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I研究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