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居然会转移!爱吃垃圾食品的人更可能成瘾

文摘   2024-10-11 07:02   日本  
前几期介绍的过物质滥用(烟、酒和其他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手机成瘾),还有一种更重要,但一直被人们忽视的成瘾,这就是食物成瘾(food addiction)。
中国人对吃非常讲究,给吃饭这件事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含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吃是有福气,吃的胖叫富态/心宽体胖,肚子大叫将军肚……

直到近几十年来,随着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发病的急剧飙升,人们才意识到,但还不是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不过这种意识往往是针对已经患病的人,对没有出现身体严重问题的情况下,人们还继续在享受美食(毒害)的那种快乐。
对处于长身体阶段孩子的饮食问题,人们往往会更加宽容,只要孩子愿意吃就是好事,至于多吃少或吃什么,大部分没有饮食知识的家长并不在意。因此当孩子已经食物成瘾时,不少家长也意识不到问题,往往觉得孩子就是爱吃零食/XX罢了,不是什么大问题,又不是吃不起。
实际上,食物的成瘾性一点也不比药物差,食物成瘾的危害绝不低于药物成瘾,本期食与心就来聊聊食物成瘾的问题。
1. 食物能像药物一样让人成瘾

2007年有一项有意思的研究震惊全球:关于糖和可卡因成瘾性。当大鼠能在喝甜水(糖精水或者蔗糖水)和注射可卡因之间进行自由选择时,94%的大鼠会选择喝甜水而不是注射可卡因。不管之前是否使用过可卡因,大鼠在选择时都会甜水优先而不是可卡因优先,即便增加可卡因的浓度也无法改变这种偏好,即使对可卡因有依赖的大鼠也是如此。【1】
但据此研究直接说糖(sugar)的成瘾性比可卡因(cocaine)强也不一定确切,人类研究中并未证明过一个药物成瘾的人用糖直接替代药物成功戒断的,不过两者之间确有关联。

随后的实验和研究发现,大鼠在甜水和可卡因之间选择甜水,主要在于甜水引起的大脑多巴胺释放速度明显快于可卡因。食物奖励(食丸、蔗糖或糖精)几乎能立刻引起大脑多巴胺能效应(多巴胺大量释放,10% 的峰值效应为 ~0.25 秒,50% 的峰值效应为 ~1 秒,峰值效应为 ~2 秒);而静脉注射可卡因的多巴胺效应平均延迟 ~15 秒(10% 的峰值效应)、~35 秒(50% 的峰值效应)和 ~60 秒(峰值效应)。当把甜水奖励的时间延迟后,可想而知的就是会有更多大鼠选择可卡因而不是甜水。当有 30 秒的程序延迟时,大鼠没有表现出偏好,平均有 50% 的时间选择可卡因。当编程延迟增加到 60 秒时,大鼠更喜欢可卡因(在 ~65% 的时间里选择可卡因)。【2】
也就是说,即便增加了延迟时间,甜水对大鼠的诱惑力仍不容小觑。这些研究足以显示糖的成瘾性有多强,由此不难理解家长苦口婆心怎么教育都无法改变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也不足为怪的是人们形容那些让人开心的事情都说糖衣炮弹、甜言蜜语,sweet words,可见这些东西是能够征服人和动物的。
实际上,人类也不是对所有食物成瘾,没有人会对全麦面包/杂粮饭这样的健康食物上瘾,而能让人上瘾的是可口的高热量加工食物。加工食物中能引起成瘾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糖和脂肪,这两种物质在动物实验中都表现出匹敌药物般强大的成瘾性,糖当然是首当其冲。对于戒断来说,脂肪与糖,就像可卡因与海洛因。
高含量的糖+脂肪也是加工食品让人难以拒绝,吃了还想吃的关键原因。以前的食堂每天卖馒头,剩下的馒头鱼目混珠地卖出去通常不被感觉出来。剩的时间有点长,状态不太好的时候,厨师会把它们油炸一遍,美其名曰改善伙食,大家反倒会更多的取油炸和忽略剩多少天的问题。口感和视觉还是首选,品质可以完全忽略。
2. 成瘾居然还能转移!

说起它们令人成瘾,大多数人会不以为然,“不就是爱吃了点吗,这有什么,不抽烟不喝酒又没有吸毒,连吃好吃的都不行,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这种想法完全低估了某些食物的成瘾性,瘾君子式的可怕表现并不是只有药物成瘾或者手机成瘾者独享,食物成瘾也能诱发。
垃圾食品的惊人魅力(上):宁愿挨电击也要吃就介绍过一项研究,当大鼠进行连续40天自助餐式饮食(自由食用包括培根、香肠、芝士蛋糕、磅蛋糕、糖霜和巧克力等极度可口的高热量食物)后,大脑奖励系统敏感性显著降低(阈值升高),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表达减少;停止自助餐式饮食后,奖励系统的阈值升高可持续14天之久,而药物(可卡因、尼古丁和酒精)引起的阈值升高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长期自助餐式饮食后,大鼠对于饮食高热量食物形成了依赖,即使强光+电击(不好的刺激)也不能阻止它们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求。【3】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食物成瘾具有跟药物类似的阴暗面。最初,可口的食物消费既具有正强化效果(吃了后开心愉悦,奖励系统激化),也有负强化效果(缓解压力,从情绪低落中恢复),很多人都有过心情不好时(压力系统激活)吃点好吃的改善情绪的经历。然而,重复、间歇性地摄入可口的食物加上压力会钝化大脑奖励系统并敏化大脑压力系统,会让进食从自愿(为了快乐,可吃可不吃)成为强迫性饮食(为了避免进入负面情绪状态,不吃会难受)。想自己做个小实验也可以,饭桌上摆上月饼和馒头,先被拿走的多数是月饼,而且尽管大家都知道月饼不如馒头健康。

动物模型表明,反复、间歇性地获得可口食物的大鼠,在不能吃到可口食物时会产生情绪和躯体退缩迹象(如牙齿颤抖、前爪震颤和头部摇晃),大脑奖励系统的耐受性(敏感性降低,阈值增加);此时为了减少不适(比如焦虑),即便受到其他厌恶刺激(比如电击)大鼠也会“强迫性地”寻求可口食物。这种表现与对其他药物(如阿片肽和酒精)成瘾的大鼠几乎一样。【4】 这种情况在食与心所在研究室看来,更像是频发于青少年中的秽语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表现。
调查发现,食物成瘾症状越明显的青少年,执行功能越差,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越严重。这种情况在肥胖人群中也非常明显。明明不想长胖,也知道吃高热量食物会让人长胖长痘,但就是管不住嘴,跟手机成瘾的孩子知道再玩手机考试就要考砸却还是放不下手机,酒精滥用的人明知道再喝酒肝脏就要废了,依然放不下酒杯一样。食物成瘾对于执行功能的损害跟其他成瘾物质或事物的影响别无二致,甚至不分伯仲【5】
有时可能觉得某个单独食物成瘾并不可怕,但成瘾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不警惕。由于成瘾性物质都会改变大脑奖赏系统,不同成瘾性物质也会相互影响,这就是交叉敏化和门户效应。
交叉敏化(Cross-sensitization)是指当个体对某种刺激物(如药物或行为)产生敏化反应后,这种敏化反应可能会增强对另一种不同物质或行为的反应。比如可卡因与酒精交叉致敏、可卡因与压力交叉致敏、糖与苯丙胺/可卡因/安非他命/酒精交叉致敏。门户效应指一种物质滥用为另一种物质滥用开启大门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成瘾转移
也就是说,成瘾造成大脑奖励系统改变会让个体对于其他易成瘾物质/食物更加敏感,从而更可能对其他物质/事物成瘾。比如合法药物(烟草中的尼古丁)成为非法药物(例如可卡因)的门户,喝酒的人抽烟,抽烟的人爱吃糖、爱玩手机的人爱吃零食,爱吃零食的人直播购物上瘾,食物成瘾的人减肥手术后开始酒精滥用,被迫戒糖的动物饮酒量增加,喜欢甜味的动物会以更高的速度服用可卡因等等。

说起各种物质,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食物不仅能作为自然刺激激活大脑奖励系统,还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引起不同感受(比如味觉感受、饥饿感和饱腹感感受)和代谢变化。如果说其他物质/事物成瘾主要涉及奖励系统的钝化,食物成瘾还涉及味觉系统的钝化,比如对于甜味和脂肪味(香味)的敏感性降低。这种双重钝化会导致成瘾者更大量进食以获得好的感受,满和足就是为这种感觉量身定做的。而加工食品恰恰正是针对人的口味偏好而设计生产的食物,让人爱吃,越吃越想吃也是加工食品设计开始就制定的目标。
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食物相对能够轻易获得,食物成瘾的人较少表现出激烈戒断行为(瘾君子式行为)。由于食物成瘾时食物摄取量会远超药物量,食物成瘾引起的变化不仅包括大脑奖赏系统、压力系统、执行控制、代谢和免疫等变化,比如餐后内毒素血症(图文了解人体与甲流和新冠病毒的战争3: 感冒了补一补好还是饿一饿好)。因此食物成瘾的问题往往在其他重要健康问题出现时才会被意识到。当然,在科学家发现食物成瘾这类问题之前,无止境进化的加工食物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直到今天,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比比皆是,人们才开始关注食物成瘾究竟带给人类什么样的体感。
糖对孩子有什么危害食与心也介绍过,多动症的遗传易感性(基因+菌群)与多种成瘾障碍的遗传易感性部分相同,例如酗酒、病态赌博、网络和视频游戏成瘾、药物滥用和食物成瘾。因此,食物成瘾的孩子出现多动、抽动等问题也毫不奇怪。
食物苛刻选择这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孩子一定要吃某种食物,吃不到就大吵大闹/发脾气,“小恶魔”一般抗争,吃后“小天使”般的可爱表现,总会让家长一般认为孩子只是不懂事或脾气差而已,不过是想吃点好吃的,何必跟孩子计较呢。而且吃完好吃的孩子确实会非常安静和配合。我们在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和水族馆中的动物表演都常看到这一幕,吃到这一点点食物的动物会尽心尽力给你表演更多出众的不可思议的动作,但是几乎不会有人考虑“孩子是不是对这种食物成瘾了”,更不会有人把限食像禁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那样。
3. 食物成瘾的发生率远超想象

食物成瘾是一种心理和生理层面共同作用的现象,指个体对某些食物(通常是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产生类似药物依赖的行为和反应。表现为强烈的进食欲望(特别想吃)、失控的食欲(暴饮暴食)以及在摄入这些食物时感受到快感或放松,但随后往往伴有负罪感或焦虑。即便在橱窗里看一眼各种蛋糕,哪怕闻不到气味,甚至仅仅是塑料的假蛋糕都会让很多成瘾的人垂涎。
简单说,正常人是因为饿了才吃东西,闻到饭味儿有饥肠辘辘和流口水的感觉;如果吃饱后看到这些甜点又控制不住想吃,或因为无聊、焦虑、烦躁、嘴里没味等或者为了开心吃东西,且经常这样甚至不吃就不爽,就可能是食物成瘾,是损害身心健康的疾病。

有人会质疑,看见好吃的,谁不会动心呢?难道动心就是病吗?是不是病可以做一个评估。目前最常用的食物成瘾评估工具是耶鲁食物成瘾量表(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 YFAS)。已有的系统分析显示,成年人的平均食物成瘾发生率约为19.9%,女性食物成瘾率高于男性,肥胖或超重人群的食物成瘾率高于体重正常人群;青少年食物成瘾发生率差异巨大,在2.6-71%之间。【6-7】看来说这些问题是病已经没有人否认了。
食物成瘾者偏爱的往往都是高热量食物,比如软饮料、加糖果汁、酱汁和调味品、加糖牛奶饮料、甜点、饼干、咸味饼干、香肠、玉米片、方便面、炸薯条和汉堡包等加工食品/不健康食品/垃圾食品。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任何让人成瘾的东西里必然有糖,或有油脂,要么就是糖加油脂。甜的牛奶一定比原味的牛奶好吃,油炸馒头一定比没有炸的好吃,面包上抹黄油一定会比没有抹黄油的好吃,不论健康与否,人们的选择都朝向固定偏好。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只有超重/肥胖的人或者暴食症的人才会食物成瘾,很多体重正常的人也会食物成瘾,只是程度较轻或者并没有增加食物总热量而只增加了饮食中不良饮食的比重。
4. 食物成瘾与情绪化饮食

由于食物能带来快乐,进食很容易成为人们压力时的选择,这就是压力饮食或者情绪化饮食(孩子一有压力就大吃大喝,情绪性进食怎么办?可以试试这4种方法),而情绪化饮食往往是食物成瘾的第一步。
研究发现,压力与总进食量并没有显著关联,而与不健康食品消费量增加有关 ,与健康食品消费量减少有关。也就是说,压力下,人们减少健康食物摄取,取而代之的是增加高热量的不健康食物摄取。【8】事实上,当你感觉到睡眠有问题,倦怠,心情不好,脾气大的时候,可能跟你长时间的饮食偏向有关。

疫情期间,由于隔离封锁等原因,很多人都出现了心理症状,比如压力(36% ),焦虑( 27.77%)、抑郁(26.93%)、失眠(32.34%)和PTSD(20%)等;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焦虑的发生率为 34.5%,抑郁率为 41.7%,易怒率为 42.3%,注意力不集中率为 30.8%;高达54-75.7%的人报告有情绪化饮食。【9】
5. 肠道微生物在食物成瘾中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孩子/大人会挑食?食与心就介绍过人的口味和食物选择受共生微生物影响。肠道微生物毫不意外在食物成瘾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对特定品系小鼠进行了复杂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通过反应的持久性、动机和强迫性筛选区分出食物成瘾和非成瘾小鼠。成瘾小鼠会疯狂寻求美味食物,即便要按压杠杆几千次(比如5000次)都不会放弃(强烈的动机),即便遭受电击也不会放弃寻求美食(强迫性)。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一种经典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对行为后果的操控,增加或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频率。
实验装置为斯金纳箱,当动物无意中按压杠杆或按钮时,会释放食物作为奖励。通过强化或惩罚,就能改变动物的行为模式。比如,正强化: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如食物),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移除厌恶刺激(如电击),从而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正惩罚:添加厌恶刺激来减少行为(如按压杠杆后施加轻微电击);负惩罚:移除奖励以减少行为(如停止食物供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成瘾行为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赌博成瘾为例,赌博行为的正强化是赌博成瘾形成的核心。每当赌博者赢得一笔赌注时,他们获得了正面的奖励(例如金钱、兴奋感),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继续赌博,即使输掉的次数比赢的次数更多。赌博行为中最典型的强化机制是不规则奖励计划,这是一种不确定何时会赢的机制。在赌博机或彩票等游戏中,玩家并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赢得奖品,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因为偶然的胜利会极大强化继续赌博的欲望。赌博成瘾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所谓的“近乎成功”效应。即使赌博者并没有实际获胜,接近胜利的感觉也会产生类似正强化的效果。例如,老虎机上两个相同的符号加上一个不同符号,虽然未中奖,但这种“接近成功”的体验也会使赌博者继续尝试。
菌群分析显示,食物成瘾小鼠的盲肠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改变,放线菌门、红蝽科、丹毒菌科、异棒菌属(Allobaculum )和Blautia菌等减少。小鼠的成瘾行为与微生物组成显著相关。(比如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属和 Gastranaerophilales_uncultured属与成瘾小鼠的动机呈正相关,而Clostridiales_vadin BB60 group_uncultured、丹毒梭菌属和副拟杆菌属与这些成瘾小鼠的动机呈负相关。Ruminococcaceae_UCG009属、Lachnospiraceae_FCS020_group属、肽球菌属、Candidatus_Arthromitus属、Ruminiclostridium_6属、Roseburia属、Coprococcus_1属和Acetatifactor属与成瘾反应的持续性呈正相关。)
在人类队列中也发现,食物成瘾者的反应持续性、动机、和强迫性显著增加,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在人类中和小鼠中保持一致。人类食物成瘾者的肠道菌群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多种Blautia菌的显著减少,这与食物成瘾小鼠中Blautia属的减少一致。相关分析显示:Blautia菌与食物成瘾得分(YFAS)负相关,即肠道Blautia越多,食物成瘾得分越低。
在成瘾诱发同时补充益生元鼠李糖和乳果糖都有助于减少食物成瘾率,补充鼠李糖还能显著减少小鼠的强迫性寻求美食行为,并能增加肠道Blautia菌含量。在成瘾同时补充Blautia wexlerae干预也能减少食物成瘾率,减少小鼠的寻求美食动机和强迫性。【10】

另一项发现,肥胖女性在胃切除手术后,不仅BMI和食物摄入量显著减少,享乐性饮食减少,且食物成瘾得分与一些肠道微生物显著相关。【11】
这些研究提示:食物成瘾与肠道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帮人抵制食物成瘾,改变这些微生物的量就能增加或者减小宿主的食物成瘾可能。
6. 益生菌能帮助改善食物成瘾

动物研究发现,暴露于慢性应激后,小鼠的饮食量没有改变,但蔗糖水摄入量增加(与人遭受压力时想吃甜食类似)。如果在应激同时补充乳酸杆菌,能降低约 20% 的总蔗糖摄入量,并能减少抑郁样行为【12】
人类的食物成瘾研究干预主要集中在肥胖人群中。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检测了90天益生菌干预的影响(从减肥手术后7天开始补充益生菌)。结果发现,手术前,三分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食物成瘾和暴饮暴食;术后3个月,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食物成瘾症状数量和暴饮暴食评分均显著下降;然而在手术后1 年 ,益生菌组的食物成瘾症状数量和暴饮暴食评分均低于安慰剂组。也就是说,益生菌干预能预防食物成瘾的复发。【13】

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分析了卡路里限制饮食+益生菌或安慰剂对肥胖女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干预显著降低了体重、体重指数 (BMI)、腰围 (WC)、腰臀比 (WHR)、体脂百分比 (BFP) 和躯干脂肪百分比 (TFP) 。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的饮食行为也有显著改善,情绪化饮食显著减少,饮食控制能力增强。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的血清催产素水平升高,NPY 显著降低 。此外,与基线值相比,益生菌组的瘦素水平显著降低 ,而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并没有导致瘦素水平的更大显著降低。【14】
这些结果与食与心研究室的发现一致:不少服用NS乳酸菌或者长期食用NS酸奶/豆浆/谷浆的读者反馈:“我从前特别爱吃甜食/垃圾食品,现在对这些没什么偏爱了”,“孩子以前爱吃零食,怎么说都不听,现在让她/他吃都不愿意吃了”……


食与心温馨总结:食物成瘾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易被忽视的成瘾行为。人们往往会以为这只是挑嘴(孩子)或者个人饮食选择(大人)问题,却忽视了挑的都是高热量(高糖或/和高脂肪)的不健康食物。而这样的食物像药物一样具有强烈的成瘾性,让人吃了还想吃完全管不住嘴,知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还要吃。
科学家建议,应该像对待酒精(酒)和尼古丁(烟)一样,把高糖高脂的食物归入成瘾物质(addictive substances) 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
与其他成瘾相比,食物成瘾的人较少表现出戒断症状,这并不是因为食物成瘾不可怕,而是食物的可获得性远高于药物,成瘾的人在不适出现前就能获得下次进食。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能在饮食不自由的孩子身上发现一点食物成瘾的迹象,比如吃不到XXX就哭闹。这种情况表现在实验动物上就有震颤发抖,磨齿等动作,那么人身上呢?我们会不会把这种表现联想为现在高发的抽动症和多动症?

可千万别觉得反正每天都要吃饭,就是食物成瘾了也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食物成瘾的可怕之处,除了长期不良饮食方式造成的各种疾病风险,成瘾转移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由于食物成瘾同其他成瘾一样都会对大脑奖励系统、压力系统和执行控制功能造成改变,食物成瘾的人更可能出现其他成瘾行为,比如玩手机、看直播、喝酒及抽烟等。

神经系统发育没有完善的时候,那些令人成瘾的食物可以像钓鱼的诱饵一样拉走你的孩子。成年人的慢性炎症和各种消化系统问题很可能跟食物成瘾有一定关系。改变你和孩子们的食物构成,经常换换口味,吃一些过去不喜欢吃到东西,尝试一些原始食物和低水平加工的食物,看看你的炎症是否有所缓解,看看孩子是不是比原来更容易说服教育了。

与其他成瘾相似,压力、负面情绪和菌群紊乱都会增加食物成瘾可能。良好的肠道微生物,不仅能帮人维持好的味觉和食物选择,也能帮人抵御食物成瘾等成瘾问题。补充益生菌或者益生元,可能是最快改变食物成瘾的一个方法。克服食物成瘾不仅有利于菌群健康,反过来也能帮助人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锻炼身体,劳其筋骨,让人饥不择食也是一种改变方式。
比较了一下研究所说的容易成瘾的食物,也正是食与心一直以来强调的那些促炎症食物,也是很多人所说的加工食品。当你有便秘腹泻,口臭体臭,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的时候,先检点一下你的食物是不是始终如一地选择了外卖,高糖高脂,不安全的肉类等等,然后尝试一下洗心革面地改变自己,不是削头发,而是换饮食。

参考材料 

  1. Intense Sweetness Surpasses Cocaine Reward - PMC (nih.gov)

  2. Pharmacokinetics trumps pharmacodynamics during cocaine choice: a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dopamine hypothesis of addiction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nature.com)

  3. Addiction-like reward dysfunction and compulsive eating in obese rats: Role for dopamine D2 receptors - PMC (nih.gov)

  4. The dark side of food addiction - PMC (nih.gov)

  5. Linking drug and food addiction: an overview of the shared neural circuits and behavioral phenotype - PMC (nih.gov)

  6. 耶鲁食品成瘾量表评估食物成瘾的流行:系统评价(2014)(yourbrainonporn.com)

  7. Dietary intak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food addi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 PMC (nih.gov)

  8. Stress and Eating Behaviours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

  9.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Eat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 PMC (nih.gov)

  10. Gut microbiota signatures of vulnerability to food addiction in mice and humans | Gut (bmj.com)

  11. Surgically induced changes in gut microbiome and hedonic eating as related to weight loss: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obese women undergoing bariatric surgery - PMC (nih.gov)

  12. https://doi.org/10.1002/erv.3004

  13.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BINGE EATING AND FOOD ADDICTION 1 YEAR AFTER ROUX-EN-Y GASTRIC BYPAS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 PMC (nih.gov)

  14.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robiotics and restricted calorie diet on the anthropometric indices, eating behavior, and hormone levels of obese women with food addi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Vol 25 , No 5 - Get Access (tandfonline.com)

食与心
梁姗,日本未来食品研究所所长。金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I研究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