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读者觉得这还是基础研究或者是假说,希望能看到临床证据和实际案例。本期,食与心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继续这一话题。
文章:Efficacy and safety of gut microbiota-based therapies in autoimmune and rheumatic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80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这项荟萃分析纳入了80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4种自免疫性疾病,包括:乳糜泻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性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脊柱关节炎
银屑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系统性硬化症
1型糖尿病
口腔扁平苔藓
克罗恩病
以及溃疡性结肠炎。
- 益生菌干预可改善乳糜泻、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性肾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银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硬化症、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和/或炎症因子。
对于乳糜泻,益生菌干预不仅能调整菌群,还能降低转谷氨酰胺酶自身抗体(tTGA),减轻炎症。由于tTGA在甲状腺自免疫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和格雷夫斯病)中的关键作用,益生菌干预可能也会改善甲状腺自免疫疾病。
自免疫性疾病一直以来被视为不治之症,并坚信先天遗传的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果真如此吗?再来看看下面这项研究。
文章:Gene-diet inte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trait variation in an advanced intercross outbred mouse line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携带有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的NZM2410 / J小鼠。这种品系的小鼠会自发出现抗核抗体和狼疮的病理特征。
研究者将小鼠暴露于三种不同饮食下:热量限制饮食、西式饮食和对照饮食,喂养至6月龄。结果发现:- 在热量限制下,所有 NZM2410/J 小鼠都受到保护,不会发生狼疮。
- 与对照组相比,喂食西式饮食的小鼠狼疮症状更重,且提前发作。
- 热量限制组小鼠只有5% 产生抗核抗体,而西式饮食组小鼠超过 50% 产生抗核抗体。
- 饮食诱导的肠道细菌群和真菌群的变化先于临床症状,并且与抗核抗体的产生有关。
事实告诉我们,垂直传递下来的基因只是让小鼠有比其它小鼠更容易患红斑狼疮的机会,而饮食和菌群才最终决定是否患病、什么时候发病和症状严重程度。好的菌群甚至可以完美带领有害基因的携带者绕行过不安全的境地。热量限制饮食能塑造健康的菌群,通过特定免疫和代谢通路等抑制狼疮发生。西式饮食更容易扰乱菌群,加速疾病发生,加重疾病严重程度。食与心温馨提示:很多人会误解西式饮食,认为我们中国人不吃西餐,殊不知西式饮食并不专指西方国家的饮食,更不是专指汉堡薯条炸鸡披萨可乐这样的饮食。而是以高油、高糖、高盐、低纤维为特征的饮食方式,我们日常吃的大部分外卖都属于西式饮食。(西式饮食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人生病?)
在各种自免疫性疾病中都发现了肠漏问题。结合已有研究,可对自免疫性疾病的发展路线做一个简单梳理:
- 恰当的环境和健康的饮食塑造出稳定多样化的肠道微生物。肠道有益菌和中性菌处于优势地位,条件性致病菌受到抑制。
- 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肠道内驻扎着70-80%的免疫细胞,编码着上千万与人类健康生活相关的基因。只有在肠道微生物的参与下,人体免疫细胞才能够训练有素,对无害成分和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只对有害成分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免疫细胞能够准确区分自我和“非我”,不会敌我不分还虚张声势。其中很多免疫细胞还会主动迅速地去其他器官“巡查”(免疫细胞迁移),参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免疫反应。
- 在肠道微生物的参与下,人体形成强有力的屏障系统。各种物质只能按照设定好的通道进入体内,不符合规定的物质不得进入,只能滞留消化道内,直到随粪便排除体外。肠道微生物的有益代谢成分,如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等分子也能穿过肠道屏障进入全身各个器官,调节肠外器官的功能。
- 如不安全的饮食、压力、熬夜、抗生素、污染、环境荷尔蒙等因素都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增加有害菌(致病菌和条件性致病菌),抑制有益菌,让中性菌叛变投向有害菌。如果这种扰乱发生在幼年时期,后果会更加严重,不仅免疫系统缺陷,导致难以逆转的哮喘和不明原因皮肤症状,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成年人则出来罹患免疫系统疾病外,还有多功能的退行性病变。
- 异常的菌群导致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原本不应该进入体内的物质进入肠上皮以内和血液中。这些物质包括未消化的食物蛋白、病毒、细菌、真菌、及其毒素等。
- 肠道免疫细胞攻击这些无证进入的“偷渡者”,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标记,产生定点定向清除这些“偷渡者”的武器——特异性抗体。
- 特异性免疫细胞和抗体可通过循环进入全身。由于这些“偷渡者”的很多关键特征与人体自身分子特别相似,免疫攻击它们时也会经常误伤无辜,这就是所说的自免疫攻击,随着免疫反应的扩大和无节制,最终导致自免疫疾病。
下面这种图就显示了肠漏后易位的细菌是如何引起自免疫性疾病和癌症。肠漏后,肠腔内的细菌或真菌可穿过肠道屏障,侵入到黏膜底层并接触到松弛的细胞壁后进入血管,随后通过循环系统来到其他器官。进入肠道以外其他器官后,原本无害的微生物的致病性急剧增加。比如- 单单一种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易位就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易位就是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食与心所在研究室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见过很多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由于作为需要终生服药的绝症而无法从医院获得有效帮助,有些人会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咨询我们的意见。案例中有两人令我印象深刻。
一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性,通过菌群调整和饮食调整明显好转后,很开心地在病友群分享,希望能帮到其他人,结果却被同病相怜而且认命的群主踢出群,认为在传播伪科学。另一位深受牛皮癣折磨的女性患者,由于害怕暴露皮肤上的患处让人嫌弃而从未穿过短袖和裙子,每天都在奇痒无比和伤口溃烂沾满被褥中度过。通过几年菌群调整和饮食调整后,终于能穿上自己喜爱的裙子短袖,亮出自己健康的皮肤出去工作和享受生活。研究历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应用,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食与心都毫不怀疑特定的益生菌可以帮到自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通过补充益生菌或者其他方式调整菌群,健康的饮食一定是根本所在。即使没有益生菌,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也能调整菌群,改善病情。食与心的研究证明着食物可以几十个小时就改变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的肠道菌群既脆弱又顽强。脆弱在于菌群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扰动,压力、睡眠缺乏、空气污染、药物、甚至一天不良饮食都会改变菌群。顽强在于,不管受到什么影响,菌群都倾向于回归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而这种状态原本正是人在幼年期就形成的自己的特定菌群,因此多数人会一直忘不了小时候吃的家乡的那种口味。但是是否能回归不仅受饮食的压力改变,也受药物和文化的影响,甚至还受知识的影响。难怪有看似荒唐无稽但非常肯定的研究结论,发现长得好看的人免疫力强,那么长得好看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其实人体两个表面,内表面的肠管和外表面的皮肤都健康的情况下,就是表里如一,真的好看。有知识文化的人更健康,免疫力更强的原因也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偶尔吃,什么东西必须天天吃,经常吃。另外一些人幼年开始不断生病不断吃药而形成特殊的稳定的菌群组合,这类组合谈不上好坏,只是一种组合而已,他们的肠道菌群的抗药性和药物不敏感性远大于其他人,今后患大病的情况下找到有效药物的机会不多,这种情况被医学界标定为“健康,高风险”(Health,high risk)。因此,慢性疾病康复后,人们患上同种疾病的风险会明显高于从未患过这种疾病的人。
这种情况下,健康饮食的作用则更为关键。保持10年以上的健康饮食,重新对身体中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格式化和布局,是我们对抗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心理和身体打击,维持健康身心的最重要手段。这也是食与心一直强调饮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