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发育儿科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小儿发育评估及康复治疗工作。
又一批娃娃们开始要上幼儿园了,有的孩子适应很快,
有的孩子黏着父母不想去幼儿园。
孩子不黏人,是天生独立,还是根本就不在意父母?
黏人或者不黏人,可能与儿童依恋关系有关。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亲子之间形成的依恋尤为重要,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出现的心理模式之一,对未来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
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的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幼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它既是依恋行为的必然报偿,同时也是巩固和加强这种依恋关系的情感基础与内在动力。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这个阶段婴儿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婴儿具有一些先天的能力,如以哭、笑等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2.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6个月)
由于识别记忆、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随着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条件反射似的情感联结,婴幼儿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
在依恋关系建立期,婴幼儿通过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习得了三方面的人际关系知识:
①习得互动规则:婴幼儿意识到在社会互动中,参与互动的双方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
②习得影响:婴幼儿意识到通过社会互动,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
③习得信任:婴幼儿逐渐对能满足他生理、心理需求的照料者产生信任。婴幼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
3.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7-24个月)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焦虑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到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时,他们也是存在的。
4.交互关系形成期(24个月以后)
到两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征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焦虑逐渐下降。
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将养育者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当养育者在场时,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探索房间,把玩房间里的玩具。当养育者离开时,安全型依恋婴儿会轻微地表示抗议,当养育者回来时,婴儿又恢复了和养育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可能会朝她微笑或爬到她的膝盖上。然后,他们通常重新开始玩玩具。
2.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婴儿以回避母亲的方式表现出不安。在陌生情境中,这些婴儿与养育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在母亲离开房间时也几乎没有什么不安。当母亲回来时通常并不恢复接触,甚至会背对着母亲。即使有所接触,婴儿常常也会看别的地方。
3.不安全——抗拒型依恋
不安全——抗拒型依恋婴儿通常一方面依附养育者,另一方面又以踢打或推开的方式拒绝她的接近。在陌生情境中,这类婴儿通常很焦虑地紧抓着养育者而不去探索周围环境,当养育者离开时,他们通常大声哭泣,却在她回来给予安慰时把她推开。这类幼儿不容易被抚慰。
4.不安全——混乱型依恋
不安全——混乱型依恋婴儿是混乱而不定向的。在陌生情境中,这些婴儿可能表现出困惑、混乱和恐惧。被归为混乱型的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和抗拒,或其他一些特定的行为,如在养育者身边也感觉害怕等。
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鲍尔贝提出,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他们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能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鲍尔贝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型,即婴儿对接近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互动等。这种表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在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幼儿期探索的热情较高,在做假装游戏时想象力更丰富,在解决问题时更有耐心、灵活性也较高。入幼儿园后,自尊水平、社会能力、与其他小朋友的合作、受他人的欢迎程度、同情心等都较高。
相比较来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比较孤立,不喜与人合作;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园适应困难。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研究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参考书目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如何调整相处方式
因素一: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没有机会和养育者建立情感联结的孩子(例如在孤儿院长大、常常更换保育人员的孩子),长大后常常有较多的情感和社交问题。
因素二:养育质量
敏感的养育与安全型依恋有中度的相关性。
因素三:婴儿特征
婴儿的依恋形成过程会受到其自身特征的影响,有疾病/有障碍/难照养型的婴儿养育起来通常更为困难,从而更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
因素四:婴儿及其父母生活的家庭环境
失业、离婚、贫困等因素可能影响到父母养育的敏感性,进而损害依恋的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育儿策略,助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例如:
2、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从而及时察觉孩子的不对劲,并及早进行恰当的沟通。
3、允许孩子犯错/经历失败,不要给予过多的保护,也不要过分苛责,给予理解、鼓励。
4、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刺激其大脑感受积极的情绪(自豪感、目标感),减少压力和焦虑。
5、鼓励孩子交朋友,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互动,提高分享、沟通及建立关系的技能。
6、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自身坚持健康饮食、锻炼和充足睡眠,尊重他人;孩子看到了会模仿,一起跟着改善身体、精神和情绪健康,增强安全感和稳定感。
免责申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