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意者,气也。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生气,你会发现人在生气的时候,气会堵在胸口窝,憋得难受。比如你着急,着急的时候气会顶在头上,导致气机上头。有的人在练假的小周天,在那空想有一股能量,顺着自己任督二脉在那走。真的就体验到一股气沿着任督二脉运行。
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思维和气是对应的。我们的思维乱,则气乱,则经络不通,气不通,就难受。我们思维简单,则气顺,则经络通,就舒服。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散乱中,感受不到身体气的运行和存在,自然就会忽略它对我们身体的影响。那么情绪是什么?情绪是一种思维状态,是意的一种。意者,气也。当我们产生情绪时,必然就会对我们身体气的运行产生影响。
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你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会发现有这些话:“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春天的气,如果你顺着这股气活着,就舒服,逆着这股气,就会受伤。所以,气有顺逆之分。
比如,你上班开车的时候,你肯定希望交通顺畅,很快的开到单位。可是开车开到一半的时候,前面堵车,你又很着急去单位怕迟到。这个时候,就是什么?实际发生和你心中所想是反着的,也就是气是逆着的,反着的,紧接着就感觉气憋在胸口窝那,堵在那,很不舒服。中国人把这种情绪,形象的称之为“生气”。
为什么会“生气”呢?思维上:你本来希望很快的到单位,可结果却堵的车不能动,很着急。身体上呢,就会有着和思维对应的反映:“气”很想过去,但就是过不去,堵在那。
气过不去,堵在那,就越聚越多,就“生气”了。
有心理和情绪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希望达到某种状态却达不到,比如有人很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但因为社交恐惧却搞不好,就很难受,就是气逆,气逆则不舒服。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有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跟别人说出来,倾诉出来。倾诉的过程就是完全的把想法表达出来,听的人也会安慰,不会责备,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阻碍,就是气顺的过程,自然表达出来后就会舒服。
再比如唱歌。唱歌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就能顺气,尤其是那种欢快的歌曲。所以,当一个人不开心时,多哼唱这些歌曲,情绪慢慢就会调整过来。再比如我们可以养花、养鱼、写书法、画画,做这些喜欢的事情。这个的时候,因为喜欢,投入,做的很顺畅没有任何的阻碍,就是顺气的过程。就会感觉到舒服。前面讲的运动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就是“逆”,逆则伤。
《黄帝内经》讲,逆春天的气就会伤肝,逆夏天的气就会伤心,逆秋天的气就会伤肺,逆冬天的气就会伤肾。所以,我们要学会顺,顺不是我们理解的随便,没有责任的什么都不管,跑到深山或者庙堂里躲起来,这会导致我们什么都不愿意做,没有责任。顺是一种智慧,在逆境中,学会和逆和平相处,不去情绪化的排斥,而是通过发现找到事物的客观规律,有效去解决问题。让逆不再是逆,而是让自己不断成长的所缘和动力。
實證养生 身心快樂
实证打坐、思维解剖、东方传统文化
交流、学习请加小编微信:dazuo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