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模板,送“100套精美PPT模板”
▼ 点击下方名片
在开讲之前,先做个思维实验:
假设现在你是HR,你要招募一位能力强、情商高、沟通能力好的总裁助理,目前你已收到200份简历,从中你已经选择出50份简历打算逐一面试。
请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选出最优秀的那位总助呢?
这个就是典型的“在不确定中寻找最优解”问题。
今天分享的“麦穗理论”,本质上就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1
之所以叫做“麦穗理论”,是因为最早提出的人的确是用麦穗做的实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遇到3位弟子提问:如何才能找到最理想的伴侣?
于是,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要求是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最后发现后面有很多大麦穗。
第二个弟子全程仔细观察,努力寻找,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能随便找了一株略大的。
第三个弟子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还是只观察,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摘下第一支他遇到的属于“大”类中的麦穗,然后走到终点。
苏格拉底最后告诉所有弟子:人生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最优解”,我们只能在时间和表现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
2
实际上,麦穗理论研究的是一种“最优停止问题”。
这种问题一般有两个特点:
(1)选项未知
我们在未接触之前,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选项到底好还是不好?
就像我们在未看到之前,永远不知道下一柱麦穗到底算不算最大?
(2)落子无悔
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选项是一旦选定,就不能反悔。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找人生伴侣、买房子、找工作、给孩子报班等等。
3
那么“最优停止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算出最优解呢?
答案是有的!
《算法之美》一书中,两位作者布Brian Christian和Tom Griffiths通过概率统计推演,发现最优停止比例是1/e(约等于0.368),即37%!
随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最优停止问题的绝佳策略,总共分二步:
第一步:定标准
在前37%的时间/选项里,你只看不选,然后确定一个筛选标准。
第二步:快决策
在观察后面63%时间/选项的时候,只要发现第一个高于选择标准的选项,就是所谓的“最优选择”,立刻选择,抽身离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好就收”!
事实上,37%是个估算值,实际运用中,可以38%,也可以40%,只要接近37%即可。
同时,37%可以是时间长度的37%,也可以是选项总数的37%。
4
应用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何在50位候选人中选出最适合的那位总助呢?
第一步:定标准
逐一面试1-19位候选人,确定最适合总助的1-2位候选人,例如:A和B。
第二步:快决策
从第20号候选人开始,通过面试,评估该候选人与A/B相比如何?如果和A/B差不多或更好,立刻确定该候选人即为最佳人选。
后面的候选人,就可以直接回绝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省面试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麦穗理论无疑是一颗“后悔药”——尽管往事已逝,但是只要当时做出了相对最优解,就已经无悔无憾了。
希望今天的文章,给你一些启发。
点亮【赞】和【在看】,一起职场进步!
与包老师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