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许多学生连基础语法都没有掌握,有人却奢谈要“淡化语法”,这不很荒唐吗?
文摘
2024-10-18 10:31
广西
当今外语教育领域,一股“淡化语法”的风潮似乎在悄然兴起,不少人主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减少对语法规则的强调,转而追求自然习得与语境理解。然而,这种观点在面对现实教学状况时显得尤为荒谬——当众多学生尚未扎实掌握基础语法,便急于跨越这一重要基石,直奔“自由表达”的彼岸,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既不稳固,也难以长远。语言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英语学习多年仍存错误,既反映了训练量与深度的不足,也凸显了对语法重视不够的弊端。强调“流利”前需先求“准确”,这一观点精准把握了语言学习的核心逻辑。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精准表达思想的载体。忽视语法,如同建筑无蓝图,虽能砌砖盖瓦,却难保稳固美观。因此,加强语法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若干例子、案例及深入的论点论据,驳斥“淡化语法”的片面主张,阐明掌握基础语法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中的不可替代性。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工具,其本质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而语法则是这套系统得以有序运作的规则框架。基础语法不仅关乎词汇的正确排列组合,更是思维逻辑在语言层面的体现。正如建筑需有稳固的地基,语言学习同样离不开扎实的语法基础。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常常遇到因语法错误导致的误解。比如,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在中文中直抒胸臆,但若将其直译为英文的“I
love you”,虽无语法错误,但在某些文化语境下可能显得过于直接甚至冒犯。反之,若学生在英文写作中混淆时态、语态,如将“我昨天去了公园”写成“I going to the park
yesterday”,则会导致信息传达的严重失真。这些例子无不说明,掌握正确的语法是确保语言交流准确、有效的前提。语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词汇积累到句型构建,再到篇章布局,每一步都离不开语法的支撑。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但仅有词汇堆砌而无语法规则指导,难以形成有意义的句子。比如,在英语中,“big”和“house”是两个基础词汇,但如果不了解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基本语法规则,就无法正确组合成“a
big house”。因此,掌握语法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运用词汇,表达复杂的思想。众多研究表明,系统的语法教学能够显著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例如,一项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显示,经过一学期的系统语法训练后,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及口语交流方面的能力均有显著提升。这证明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法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效的。“淡化语法”的主张往往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即语言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习得,无需刻意学习规则。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缺乏纯粹的语言环境是普遍现象。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中,他们接触到的语言往往是混合了多种语言特征和非正式用法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仅凭自然习得很难获得全面、准确的语法知识。因此,系统的语法教学成为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些外语教学改革尝试“淡化语法”,强调语境教学和交际能力培养。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虽然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在面对复杂语言任务(如学术写作、专业交流)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实的语法基础,无法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掌握基础语法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基石,更是思维发展的桥梁。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坚决反对“淡化语法”的片面主张,而是要在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坚实的语法基础,进而全面提升语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语言又善思考、既会表达又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