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消融RDN技术的研究进展

健康   2024-12-05 16:59   北京  

射频消融、超声消融、化学消融、冷冻消融4种能量来源的RDN技术中,冷冻消融RDN是目前新兴的RDN消融技术,因此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根据公开资料,康沣生物研发的冷冻消融RDN系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临床研究进展。

冷冻消融RDN的早期探索

早在2014年,曾有团队发表过冷冻消融进行RDN治疗的临床试验,对10例射频消融无效的患者进行了RDN冷冻消融治疗。试验使用的是美敦力Freezor Xtra冷冻消融导管(超适应证使用),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诊室收缩压分别降低41、47、61 mmHg,动态收缩压分别降低38、35、52 mmHg。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患者肾功能保持不变。
该试验证明使用冷冻能量进行RDN治疗,可有效治疗射频消融无反应者的难治性高血压。

国外Cryovasc系统完成动物试验


Cryovasc GmbH公司的冷冻消融RDN产品Cryovasc完成了产品的动物试验(97秒冷冻消融),组织学结果显示在20毫米长的肾动脉切片上出现一致的肾动脉神经损伤。
28天动物肾皮质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能反应肾动脉神经是否完好)也显示了冷冻消融去神经的有效性。
国产康沣生物冷冻RDN系统多中心临床试验进行中


相比之下,我国康沣生物研发的冷冻消融RDN产品临床进程相对较快。2013年-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了评价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动物实验。在Cryo-RDN术后6个月后,无血管和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猪肾动脉周围交感神经水平显著降低,且持续稳定。进一步组织病理分析提示,冷冻球囊可以覆盖消融80%以上的肾动脉周围神经分布,并得到了近8mm的消融深度。
基于良好的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随后联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全国招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启动了首次在体实验,共纳入6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例患者均进行了双侧肾动脉消融,围术期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随访显示,Cryo-RDN能够安全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肾功能稳定,无相关血管并发症发生。
术后1个月,患者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3.33、6.50 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21.67/15.50 mmHg。术后6个月患者的平均动态血压降低12.17/8.50 mmHg,在此基础上,有33.3%的患者减少了1-2种降压药物的服用。

根据肾功能和血管造影,未报告任何不良事件。本研究初步表明了冷冻消融RDN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经过近十年临床前研究和首次在体实验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率领全国十余个中心启动了冷冻消融RDN的多中心随机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预计入组200例受试者,1:1随机分配至冷冻消融RDN+标准药物治疗组、肾动脉造影术+标准药物治疗组,分别于出院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访视。以术后6个月两组24小时动态收缩压相对于基线水平的差异为主要试验终点,以诊室血压、受试者服药依从性、受试者调药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为次要研究终点。
总之,在RDN领域,冷冻消融技术目前仅有极少证据,也缺乏不同技术之间切实可靠的头对头横向比较研究,期待康沣生物Cryovasc系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的发表,为冷冻消融RDN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往期推荐
喜欢本文的人都在看

盘点 | 2024全球十大重磅心血管事件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的分类和特点

心力衰竭的创新疗法:内脏神经消融

心闻5分钟丨吉威医疗又一款冠脉小血管适应证的DCB获批;同心医疗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在美国完成首例临床入组……

2021年版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出炉,三类药上榜!这类药不良反应可能更多是心理作用

干式瓣膜行业的企业及产品布局现状




免责声明:本文所提供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排版/编辑:医心编辑部


医心
思辩源自学术,沟通创造价值。专注于心血管领域学术前沿及学科进展的专业医学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