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文渊阁由清北复交毕业教师协同多位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创立,这里有前国家集训队竞赛大神,也有高考状元级别的高分王者!我们不是培训机构的后院,志在以上海为中心做全国最有质量的k12教育自媒体。——关注我,与我同风起!
想必昨天不少家长都被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开设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刷屏了吧,作为上海有名的儿童医学中心的服务范围竟然开始从数学到物理到化学,从空间感知到视觉障碍到计算障碍,还包括学科焦虑,而且据说前三周的门诊预约已经没号了。
这不就有家长问我这种门诊究竟有没有用,她也想挂个号带孩子去诊断下。对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没办法提供明确的回复,毕竟我也不是医学出身,也没有专门研究过儿童心理学,对于该门诊介绍上所说的“服务范围”我完全不了解其中的运作机理,我只能从我个人的教学经历及思考给予一个参考。
记得之前带过一名学生,这位同学在一所八大,之前的物理成绩还不错,可学到电磁学中的安培力和洛伦兹力时遇到困难了。虽然这位同学已经非常清晰地掌握了“左手定则”,但需要根据受力方向做进一步解题时,这位同学就突然陷入“宕机”状态,无论你怎么讲、怎么手把手教,他都没办法想象到导线或粒子在受力后的运动变化。
经过多轮“大眼瞪小眼”地反复沟通后,我们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是学不会的!但电磁这个板块太重要了,分值又高,我们不可能就这样跳过的。接下来我带着他搭积木、剪纸壳,甚至还给他做了一个三维坐标模型,让他每天睡觉前对着模型看十分钟。
就这样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周的时间,他才能相对顺畅的做题,但凡是遇到这种空间立体类型的,他的速度就会明显降低,有时还需要反复验证下自己有没有搞错(我其实非常担心他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板块,不过所幸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相对简单,不过估计也是会让他战战兢兢吧)。结果还好,后来高考他顺利过关考上了复旦,如今也毕业好几年了,现在一家金融机构从事政策分析,想来不用再面对令他头疼的立体空间了。
我想这位同学的情形应该就属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门诊覆盖的范围,提起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确实有部分同学某些方面不足不是因为个人不努力、不用心等原因,而确实是“有病”。只是当时没听说过这样的门诊,否则我和那位同学也不用纠结地度过那段辅导时光了。
但任何事也都过犹不及,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成绩不理想都归结于“有病”,尤其是我们做家长的,心理一定不要给孩子做这种预设。要知道类似的相关门诊在诊断时也是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汇总加以判断的,如果家长在内心给自己的孩子做了“有病”的心理预设,那么你在提供相关信息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往预设的答案上倾斜。甚至一些家长当着医生或者外人的面,不断强调自己孩子和别人的不同,默认孩子有病,给孩子贴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孩子没有问题,都极有可能觉得自己‘“有病”,从而内心自卑,效能感降低,导致更大的瓶颈。
所以,当孩子学习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做家长的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有可能只是孩子还不适应某种节奏和环境,也可能孩子在其他方面更有天赋。而且就算孩子在某些方面被确认“异于常人”,但这真的就是“天塌了”吗?不是有本书叫做“左手天才,右手疯子”嘛,也许我们眼中的“异于常人”正是“天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也许对于这类同学,学校越好,管得越严格,同学之间竞争越激烈,可能就越难适应。
这让我想起一位脱口秀演员漠南的故事,他在脱口秀中讲到他因为各种问题在转了7次学后,父母最终找到了一所3点就放学、能够包容“问题小孩”的北下关小学。他在那里找到了和他同样“奇怪”的朋友、宽容的老师,才慢慢好转,最终考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
借用浦东新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朱泽华老师的一段分析:
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内卷的环境下,孩子得不到成就感,会逐渐失去信心,怀疑自己,学业上的困难和问题会愈演愈烈。
学习困难的孩子在学业上、行为上、关系上经常出现问题,自己的内心也会积累很多负面的情绪,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并且进行情绪训练。
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很有耐心,缓慢地训练孩子的行为规则。比如如果有很多任务,可以帮助孩子切割成小任务,缓慢前行,一点一滴积累成就型的体验,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
知易行难,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也经常徘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躺平拉倒”之间,在家长这个身份职责上,很显然我的自我修炼还不够,我也经常会因为女儿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着急,会因为她的拖拉磨蹭而上火,甚至因为她的智商不在线而焦虑。
我太太和我说:“我看不是孩子有问题,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自己的内心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是啊,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可能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家长的心理出了问题,建议相关医学机构多开设针对家长的心理焦虑门诊。女儿数学第一单元测出来了,88分!为了家庭和谐,我先找部电影看看吧,听说这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还不错,有同看的家长记得在留言区分享下心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