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女儿算是让我长见识了

文摘   教育   2024-10-02 12:10   上海  

ABOUT US  

魔都文渊阁由清北复交毕业教师协同多位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创立,这里有前国家集训队竞赛大神,也有高考状元级别的高分王者!我们不是培训机构的后院,志在以上海为中心做全国最有质量的k12教育自媒体。——关注我,与我同风起!

一直从事的是物理竞赛培优方面的工作,即使偶尔带一些普通班,也都是一流初中和一流高中的孩子,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很少关注孩子学习内驱力的问题,也从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些竞赛生身上更多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规划、发展方向的培养、研究方法的探讨,以至于让我走进一个误区:以为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随着年龄地增长,再加上家长适当地引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期待的内驱力并没有如期而至,这时我才意识到,内驱力的养成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痛定思痛之后,我觉得还是需要投入一些精力放在女儿的学习上。以下是我对女儿教育的一些反思及近期开始实行的一些措施,希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还有一个小心思:在某个不经意间,很期待我太太看到这篇文章,让她知道我这个做丈夫和爸爸的对她们母女的爱并未消失,虽然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猪队友,但如今幡然醒悟,正在积极通过行动来弥补。
女儿在幼儿园大班时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进一年级时各项成绩指标都还不错,基本都是满分,这也给了我一种错觉,觉得女儿果然遗传了我的学习天赋,自此我就更是放飞自我,女儿学习的事完全不关心了。
随着女儿升到二年级,之前的老本已经啃完,而且课内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二年级上学期时,数学偶尔跌到90分以下,我太太告诉我时我也没当回事,心里想着孩子学习有点波动也正常,就连我们成年人也都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何况一个孩子呢。
可进入二年级下学期,情况急转直下,虽然语文和英语还勉强过得去,但数学已经从“偶尔低于90分”变成“偶尔能上90分”了。这也是我太太称呼我为猪队友的关键,虽然我也意识到女儿学习有点问题,但我内心并没有特别重视,总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不用太着急,小学阶段就应该多玩玩,多放松下,所以我也就只和女儿聊聊天,和她说说大道理,完全没有细致地去分析原因,更没有落地化地引导和指导。现在想来很惭愧,当时我的那种做法其实是极为不负责任,完全就是为了应付差事
直到暑期我看她做作业时才发现,各种你能想到坏毛病都在她身上出现了,完全是一个不良习惯的负面教材集合版:20分钟的作业能够拖拉2小时,写一题就要喝口水、抠抠指甲玩玩纸片,然后又去找零食、去洗手间,再不然就是找话题聊天,甚至还揣摩我的心里,故意问一些似乎有关“科学”的问题,但里面夹带各种“八卦”信息,感觉到不太好混的时候就说累了想睡觉……
那一刻我确实有点崩溃了,我知道此时和她讲道理是没用的,毕竟我自己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小时候调皮捣蛋时不知道被讲过多少道理,但当时哪有听进去过,只想着装可怜逃过严厉处罚,主打一个认错态度要积极、表情管理要到位、事后坚决不改!
落地的第一步就是给她分解任务:用“限题计时”逐步提高效率,譬如每完成5道题,记下时间后进行比较,后面分阶段逐步压缩时间;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她20分钟看能完成几道题,并及时找到闪光点进行具体化表扬,后面再分阶段提高限时题量。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周,这两周我并没有对她提其他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做题的准确率,只是每天进行分解任务的训练,任务完成后她也就不用再找各种理由去逃避学习了,可以自由地看书、运动、吃零食甚至还可以玩玩平板,这时她也不再犯困了,精神倍儿棒!
两周后我尝试私下偷偷进行计时,只是把作业拿给她,让她自己去做,我就在旁边假装看书,最后我发现无论是“限题计时”还是“限时计数”,她的效率都没有降低,甚至还有些许提高。
我知道第一阶段的目标初步达成了,后期只需要稳固这种习惯就好,但因为时间还不够长,同时她年龄也还小,自觉性肯定不够,所以后面我虽然不再帮她分解任务,但她做题时我还是在她旁边,我自己看书、工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还是会偶尔偷瞄我,估计是内心的“偷懒基因”在作祟,但看到我一直在旁边,她也就歇了“摸鱼”的念头。

女儿的习惯改善很明显,我内心就蠢蠢欲动了,想着给她加点量,但理智限制了我盲目地去制定目标和任务,也不会随意去施加我原以为有用的激励了。请教了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心理医生,让他们推荐我看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文章,看的内容挺多也挺杂,我把一些我觉得挺有感触内容的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和各位家长一起学习、进步!

1、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兴趣的,不要轻易拿物质奖励去哄着孩子学习,而是要尽早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那个光才是孩子的兴趣点。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尤其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带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
2、心态平和地陪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专注力
教育家奈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分享这么一个小测试。他第一次给学生们留了一些练习题,自己安静地陪在学生们身边。第二次,再给同样一批学生,留同样的题,但营造了紧张而焦躁的氛围。
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们第一次的整体考试成绩是最高的。因为他给到了孩子平和而有力量的感觉,学生们内心更安定,不会担心随时被批评,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中。
而当周围的环境是紧张的,那孩子就会有一部分精力用来担心,他们精力就很难集中,状态也会变消极。
尽量给孩子营造安全感,减少孩子的紧迫感。如果家长坐在那里让孩子更紧张,那么还不如不陪。家长看着糟心,孩子学得揪心。陪读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孩子,孩子写错一点家长纠正一点。当家长在频繁纠正孩子时,实际上剥夺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尝试错误并从中学习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孩子对失败感到恐惧,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给予孩子掌控感、胜任感,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中
比如:多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少对孩子说“我认为你应该这样选或那样做。

少对孩子说“如果……我就……”比如:如果你好好写作业,我就允许你看电视。如果你这次考好了,我们就去旅行。如果你不认真,我就生气了。不妨替换成:“如果……你就……”比如: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知识,下次你就能给弟弟讲解清楚其中的原理了。
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允许孩子自做主。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哪怕她的搭配并不协调;休息时想看哪本书,哪怕你觉得没什么营养;空闲时就在那里发呆,并没有选择你认为的有价值的休闲方式。
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制定出行计划,允许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等。
不断把“父母要我做”,转化为“孩子自己想要做”。同时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爸爸,我才刚刚起步,也更能体会到各位家长培养孩子的不易,也能理解我太太辅导女儿时的无奈和辛苦。今天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写下此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家长的指导和建议,毕竟每天面对那么多牛娃,我现在心里更加好奇的是你们究竟是怎样培养的呢?





























































魔都文渊阁
清北教师协同几位学校一线在职教师联合创立,专注分享上海地区K12升学深度信息及独家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