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nsportation IF 15 | PSU,US | 无阳极电池单层内部短路模拟

文摘   2024-11-22 09:38   新加坡  
声明:推文作为学术交流用途,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或解读错误之处,请在后台留言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1. 原文链接

DOI Link:

https://doi.org/10.1016/j.etran.2024.100380

 2.通讯作
  • Googleshc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Bd5ItT8AAAAJ&hl=en&oi=sra
  • ScienceDirect: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6798730600
  • UniversityWeb:

https://www.matse.psu.edu/directory/chao-yang-wang

     3. 收录日期

    Received: 20 September 2024

    Accepted: 10 November 2024
    Published: 12 November 2024
     4. 研究内容

    1. 科学问题

    • 探讨电池短路(ISC)过程中的电池设计、短路位置、短路元件尺寸和SOC等因素对热失控(TR)的影响,揭示电池化学反应、热量生成及电池性能的相互作用机制

    GA

    2. 实验与模型方法

    2.1 实验方法

    • 实验电池设计

      • Fig.1 ISC实验研究准备的单层无负极充电电池。

      • 电池具有四个端子:

    1. 两个端子用于负极和正极集流体。

    2. 两个端子用于与负极和正极集流体接触的短路芯片。
  • 短路芯片配置

    • 铝芯片与去除正极活性材料涂层的正极集流体压接。

    • 镍芯片放置在负极集流体上。

    • 电池通过常规端子连接至能量来源,短路端子通过开关互连形成短路。
  • 电流与电阻测量

    • 使用分流电阻和电压降法在多个位置测量瞬时电流:

    1. 分流电阻串联芯片端子以测量总短路电流(ISC)。

    2. 分流电阻串联能量来源端子以测量能量来源提供的电流(IES)。
    • 短路总电阻(RSC)为正极端子至芯片端子电阻与负极端子至芯片端子电阻之和,通过测量这些端子的电压降确定。
  • 温度测量与数据采集

    • 在电池内部和外部多个位置放置热电偶以测量瞬时温度。

    • 数据采集单元(DAQ)以8Hz采样频率记录电压降和温度数据。
  • 实验装置与可扩展性

    • 单层短路电池被放置在钢制腔体中,通过玻璃窗使用GoPro摄像机记录整个ISC过程。

    • 单层电池容量较小,对短路电流贡献不大,因此可以轻松更换材料(如锂金属与石墨负极、NMC811与LFP正极、液态与固态电解质等),并支持不同的荷电状态。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single-layer cell used in the experimental setup, (B) simulation setups of the single-layer cell for validation simulations (left) and parametric simulation (right), respectively.

    2.2 内部短路带电阻模型

    • 短路元件设计

      • 短路元件是连接负极集流体(CC)与正极集流体的导电介质。

      • Fig. 1 b短路元件的几何形状:

      • 左侧:实验验证的长条形短路芯片模型,与实际实验芯片相匹配。

      • 右侧:参数研究中使用的4 × 4 mm短路元件模型,以锂的热性能为基准,模拟真实短路情况。
    • 短路元件的热性能

      • 短路芯片的热容量与热导率基于实验芯片计算的等效值调整。

      • 参数模拟中短路元件的内部电阻值根据锂的接触电阻选定,锂的电阻率导致的内部电阻值很小,因此忽略不计。
    • 总短路电阻(RSC)计算

      • 验证模拟中,直接采用实验测量的总短路电阻值,作为短路元件的内部电阻输入模型。

      • 参数模拟中,总短路电阻由以下部分相加:

      • 正极集流体的内部电阻;

      • 负极集流体的内部电阻;

      • 短路元件的内部电阻。

    2.3 数值模拟方法

    1. 数值模型描述
    • 使用了3D电化学-热耦合(ECT)模型来模拟单层短路电池及其能量来源。
    • 电化学模型通过电荷和物种守恒方程描述电解质和固体相中的过程,并通过Butler-Volmer动力学实现界面电荷传递反应的耦合。
    • 热量方程描述了电化学过程与温度之间的耦合。
    • 短路处的焦耳热 qshort 是主要热源,而电化学反应热 qcell 对整体加热贡献可忽略:
  • 热力学假设与简化
    • 假设忽略了锂金属熔化和电解质蒸发的影响,因为这些过程吸收的热量远低于短路产生的热量。
  • 电池设计与电解质特性
    • NCM811作为正极材料。
    • 单层短路电池使用无负极设计,多层能量来源电池使用石墨负极。
    • 单层电池使用局部高浓度电解质(LHCE),多层电池使用商用电解质(1M LiPF6 in EC/EMC (3:7))。
  • 模型校准与验证
    • 单层短路电池网格元素数为41110。
    • 多层能量来源电池网格元素数为18200。
    • 所有电化学参数通过GT-Autolion校准,以确保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放电特性一致。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验证

    • 1. 实验与模拟对比(Fig. 2)

      • 实验现象

    1. 当开关闭合后,单层无负极电池立即短路,终端电压瞬间降至2.8 V。

    2. 短路后电流激增,导致温升速率(dT/dt)和温度梯度显著增大。
    • 模拟现象

    1. 模拟中的电压降至3 V,略高于实验值(因实验中额外的电缆和接触欧姆电阻导致差异)。

    2. 短路后初始电阻为33 mΩ,在3秒内快速增至60 mΩ,短路电流因此降低。
  • 2. 影响因素分析

    • 短路过程中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正热系数效应)而增加。

    • 离子传输、化学动力学、温度和电阻变化的综合作用使电压出现恢复现象。
  • 3. 温度数据差异

    • 实验温度测量点位于两个隔膜层之间,且实验电池额外的热质量影响无法忽略。

    • 模拟温度基于短路元件(SE)的体积平均温度,因此无法完全与实验的局部温度匹配。
  • 4. 热输入与功率匹配

    • 总热输入(Joule热)和加热功率(表示Joule热的速率)在模拟和实验中匹配,仅在火灾及热失控(TR)开始前的几秒内吻合。

    • 模拟未包含TR化学动力学模型,导致后期数据偏离。

    Fig. 2.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ISC model validation.

    3.2 短路行为参数研究

    • 1. 基准案例(Fig. 3A)

      • 设定

    1. 基准案例为单层无负极电池(AFB)与2.6 Ah锂离子电池(LiB)能量源(ES)并联,SOC为100%。

    2. 短路元件尺寸为4×4 mm,位于中心,短路阳极与阴极电流收集器(CC)。
    • 观察结果

    1. 电压下降和短路电流高于验证模拟,因初始短路电阻仅为10 mΩ

    2. 短路元件(SE)由于尺寸极小,温度骤升但持续时间不足1秒,随后热量扩散至电池层。

    3. 短路电阻随温度升高瞬间增加,但随后因温度下降而减少。

    4. 初始下降后略有恢复,随后持续降低直至电池损坏。
  • 2. 温度分布(Fig. 3B)

    • 中心热点

    短路元件区域温度升高最显著。
    • 额外热点

    电池角落的两个标签(tabs)因能量源供应的大电流生成显著的Joule热,形成额外热点。

    Fig. 3.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baseline case (shorted single-layer anode-free cell,4 × 4 mm SE @ centre, 2.6Ah ES) used for parametric study (A) Plots for various parameters (B) Temperature contour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left two corners are tab locations).
    3.2.1 电池容量的影响
    1. 容量与短路行为的关系(Fig. 4)

    • 实验设置:通过增加能量源(ES)的容量来模拟实际电池中电极层数的增加。

    • 主要结果

    1. 较大容量的ES在相同初始短路电阻下提供更大的电流,导致更多焦耳热和短路元件(SE)更高的温度。

    2. 容量越高,达到相同短路电阻所需的电压降越小。
  • 高温下的电压变

    • 高温下电压回升现象更显著。10.4 Ah ES的短路情况下,短路后电压迅速反弹至更高值。
  • 短路电阻变化

    • 10.4 Ah短路案例的短路电阻增加最明显,这是由于最高温度导致的。
  • 热失控风险

    • 实验和模拟均表明,初始短路电流越大,电池越容易起火。

    • 模拟清楚显示了较大容量的电池更易发生热失控的趋势。

    Fig. 4. Simulated effect of total cell capacity.

    3.2.2 短路位置的影响

    1. 短路位置与电流路径(Fig. 5)

    • 短路位置越远离极耳,电流路径的总电阻越大,导致短路电流和电压降减小。

    • 电压差仅为毫伏级但短路电流差异为 3–5 A。
  • 热量生成与温度变化

    • 短路元件(SE)靠近极耳时温度较高,表明更多热量生成。

    • 虽然靠近极耳的SE温度更高,但0.5秒时的短路电阻趋势在所有位置案例中相似。
  • 温度分布与电阻趋势(Fig. 6)

    • 温度分布因短路位置不同而变化:

    靠近极耳电流路径最短,导致较低的焦耳热生成。

    远离极耳:电流路径最长,尽管初始电流较低,但焦耳热生成最高,总短路电阻与靠近极耳的案例相当

    Fig. 5. Simulated effect of short location.

    Fig. 6. Temperature contours for simulated effect of short location at 2sec

    3.2.3 短路元件尺寸的影响

    1. 初始电压降与电流(Fig. 7)

    • 所有短路元件(SE)尺寸案例的初始电压降和短路电流相同,因为初始短路电阻一致。
  • 温度变化与电阻趋势

    • 2 × 2 mm SE

    温度迅速上升至1700°C,导致稍高的电压回升。

    温度升高使短路电阻增加,最终短路电流最小。

    • 8 × 8 mm SE

    温度较低,但影响范围更广,提高了集流体(CC)的整体温度。
  • 短路元件尺寸对电池热特性的影响

    • 8 × 8 mm SE

    • 更大电流和更广的影响范围使极耳温度升高。

    • 极耳高温增加了附近电流的电阻,使总短路电阻接近4 × 4 mm SE案例。
  • 温度分布(Fig. 8)

    • 短路后1秒的温度分布显示8 × 8 mm SE在极耳附近的温度最高,表明其更显著影响电池热行为。

    Fig. 7.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effect of short element size

    Fig. 8. Temperature contours for simulated effect of short element size at 2sec

    3.2.4 负极材料的影响

    1. 短路电流与直流内阻(DCIR)(Fig. 9)

    • 锂离子电池(LiB)

    DCIR最低,短路时向短路元件(SE)提供的电流最多。
    • 无负极电池(AFB)与锂金属电池(LMB)

    DCIR较高,供应的短路电流较少,AFB和LMB的短路电流相近。
  • 电压降与温度

    • LiB

    电压降最低,因为其DCIR最低。

    短路电流最高,导致温度升高最大。
    • AFB与LMB

    短路电流和温度均低于LiB,其趋势与温度变化一致。
  • 短路电阻变化

    • LiB

    温度升高最快,使短路电阻增加幅度最大。

    • AFB与LMB

    短路电阻变化幅度小于LiB,体现了较低的温升效应。

    Fig. 9.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effect of anode.

    4. 重要结论
    • 电池设计对ISC的影响
      通过参数化研究,发现电池容量增加会导致更高的短路电流和更多的热量产生。容量较大的电池(如10.4 Ah)比小容量电池(如2.6 Ah)更易发生热失控。
    • 短路位置对短路电流与温度的影响
      短路位置离电池标签越远,电流越小,电压下降较少,温度分布不同。接近标签的短路位置产生更高的局部温度。
    • 短路元件尺寸对热失控的影响
      更小的短路元件(如2×2 mm)迅速升温,导致更高的短路电流和温度。较大的短路元件(如8×8 mm)虽然升温较慢,但由于更大的接触面积,会导致更高的电池整体温度。
    • SOC对热失控反应的影响
      不同SOC(如100%、75%、50%)对电池短路电流的影响较小,但SOC影响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氧气释放的能力,从而影响燃烧和热失控反应。

    • PDF 

                                     

    仿真储能
    本平台主要更新关于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元件仿真的最新文章和来自各国的能源新政策!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