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本: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1
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直观展示数据分布和对比的数据表示方式,通过不同长度的条(或柱)来表示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本单元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规律。
本册教材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重新梳理、整合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具体编排结构如下表。
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的基础。此外,本单元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2.教材编排特点
(1)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单元在编排时,就很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如例1的编排,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
在具体编排上,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如例1通过解决“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例2突出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及其特点,而例3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以一当五(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编排,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而且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的整体衔接与连贯性。
(2)内容安排注意承上启下。
承上是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例如,在编排条形统计图时,注意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启下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的条形图等,教材就在“做一做”或习题中进行介绍;二是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使学生感觉到看两个图对比不是很方便,为以后学习复式条形图积累感性经验。
(3)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统计内容与生产生活等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本单元内容的选择十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统计本班同学的出生月份,调查班里同学的睡眠时间,统计班里同学的上学方式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喜欢什么动物等,了解大家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体验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4)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材编排很注重体现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引出条形统计图,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标解读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感知数据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据,理解数据的来源和意义。例如,通过观察天气情况、调查同学们的出生月份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条形的高度差异,发现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分析条形统计图时,引导学生总结数据的分布规律等。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进行分析等。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抽象与概括: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据中抽象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概括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例如,在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时,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抽象出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及其作用;在演示绘制方法时,通过总结不同例子的共同点概括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等。
推理与判断: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例如,在分析条形统计图时,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的高度判断不同类别数据的大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推理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模型构建:鼓励学生尝试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构建模型进行分析等。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准确表达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数据。例如,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字标注条形的高度;在分析条形统计图时,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等。
清晰阐述思路: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晰阐述自己的思路。例如,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先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再动手解决;在小组讨论中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等。
有效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数学学习成果和经验。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彼此的条形统计图作品;在班级展示中要求学生清晰、有条理地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等。
3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4
教学建议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例如,教学例1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地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又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再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这样,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找到图表中数据间的关系(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4)建议用3课时教学。
资料来源:人教版四上数学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