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现场信息显示,该企业将价格战战火烧至智能驾驶领域。售价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打破行业价格底线,搭载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L2+级功能的技术方案引发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发布会当日比亚迪股价涨停,成交额突破110亿元。
1.
技术降维打击重塑市场格局
比亚迪通过三大技术路径实现全价位覆盖:面向百万级豪车的天神之眼A采用三激光雷达方案,中高端车型采用单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B,而引发行业震动的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5R12V硬件组合)将域控+传感器总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该方案通过前视三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组合,实现高速领航功能及99%成功率代客泊车。
价格体系重构超出市场预期:王朝/海洋网旗下秦L、宋PLUS等21款主流车型实现智驾配置下放,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7-10万元区间覆盖率达80%。海鸥智驾版较原车型价格仅上浮5000元,硬件成本降幅超60%的技术突破引发行业对智驾系统定价体系的重新评估。
2.
产业链地震催生连锁反应
竞争对手48小时内密集响应:长安汽车将原定年底发布的“北斗天枢2.0”计划提前至8月实施,承诺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零跑汽车紧急调整B10车型规划,激光雷达配置下探至15万元区间;小鹏汽车加速推进MONA M03 Max版落地,强调其15.58万元定价的“20万内唯一高阶智驾”定位。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社交媒体发声:“智能驾驶系统‘凑合能用’与‘好用且安全’存在本质差异”,被解读为针对比亚迪技术路线的直接回应。数据显示,搭载华为ADS 2.0的车型目前起售价仍维持在25万元以上。
3.
万亿生态背后的技术底气
数据积累构筑核心壁垒:比亚迪年销440万辆L2+级车型产生的实时数据,配合自建600PFLOPS算力的AI超算中心,形成行业独有的训练闭环。5000人研发团队实现算法-芯片-硬件全栈自研,千亿级研发投入确保三年技术代差优势。
产业链垂直整合显威力:与大疆车载的战略合作使纯视觉方案成本降低40%,控股子公司卓驭科技在域控制器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天神之眼C的硬件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3。2025年高速NOA车型覆盖率目标锁定60-70%,2026年城市NOA全面普及的时间表较行业预测提前2年。
4.
普惠战略背后的隐忧
技术路线争议持续发酵:纯视觉方案在暴雨、强光等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仍需验证,某第三方测试数据显示其夜间复杂路况识别错误率较激光雷达方案高3.7个百分点。已有车主维权组织收集137起投诉案例,反映老款车型无法通过OTA升级新功能的问题。
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天神之眼C的量产导致超声波雷达订单激增300%,关键芯片供应商德州仪器已启动三班倒生产模式。行业分析师预警,现有智驾方案供应商或将面临30%以上的价格下调压力,部分中小型方案商已启动裁员程序。(本文数据均来源于比亚迪官方发布会及上市公司公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