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0辆小米汽车从天津港发往广东浙江

科技   2025-02-13 06:03   北京  

2025年2月11日,天津港海嘉码头完成小米汽车本年度首次大批量海运发运,近2000辆新能源车型分批次装船启程,目的地指向广东南沙港与浙江宁波港。这次发运被视为天津港集团与小米汽车深化战略合作的关键动作,背后是天津港在北方汽车物流领域服务能力的集中展现。

1.港口硬件与服务体系双升级

两个7万吨级滚装泊位与9460个标准车位的堆场容量(据天津港集团2024年度运营报告)构成海嘉码头的核心硬件优势。该码头自2022年建成后持续优化服务架构,2024年新增的CIQ商检线实现进口车本地直卸直检,配合PDI检测车间与240个充电桩位,形成覆盖车辆接卸、检测、仓储、充电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面对春节假期运力紧张与渤海湾寒潮天气的双重压力,码头运营方采取船期动态跟踪机制,提前72小时锁定舱位资源(天津港物流调度中心数据)。现场作业采用三班轮转模式,单日最高装卸量突破800标准车位,较去年同期提升15%。

2.合作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物流

小米汽车与天津港的“公水联运常态化合作”机制在此次发运中经受住考验。双方通过每周专项例会(小米汽车物流负责人证实)实时对接生产计划与水运需求,基于滚装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动态调整发运节奏。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海运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40%,目的港由单一港口扩展至南北两大汽车消费市场。

海嘉码头的增值服务模块显现降本效应。据测算,整合商检、充电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使单车物流成本下降12%,交付周期缩短3个工作日。这种模式为新能源车企布局全国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3.北方汽车枢纽地位再强化

本次发运验证了天津港50万辆年吞吐量设计标准的实际运营效能。海嘉码头与相邻的环球滚装码头形成业务协同,双码头联动机制可同时处理3艘7万吨级滚装船作业。2024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天津港整车吞吐量占北方市场总量的53%,持续领跑环渤海港口群。



天津港正在构建“港口+车企”数字化协作平台通过接入车企生产管理系统,未来可实现船舶到港时间与生产线节拍的精准匹配。这种深度协同模式预计将使码头周转效率再提升20%。


4.供应链保障体系显露雏形

中远海运集团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在此次发运中承担着零部件保障任务。其位于天津港的5万平方米专属仓储中心(中远海运物流年报披露)可支持每月3万辆整车的零部件供应,采用VMI库存管理模式将缺件风险控制在0.3%以下。这种全链条保障体系为小米汽车产能爬坡提供了关键支撑。

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计划新增3条新能源汽车专属航线,重点覆盖长三角与珠三角港口群。随着海嘉码头二期智能化改造工程启动,未来三年内天津港新能源汽车年处理能力有望突破80万辆大关。这场港口与车企的深度协同实验,正在改写中国汽车物流的既有格局。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锂电公社
锂电公社涉及新能源领域,分享锂电材料,研发工艺,前沿技术和技术成果等,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发展,欢迎各位朋友的加入,让您得到更快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