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腊八

文摘   2025-01-06 18:35   内蒙古  

腊或腊日是祭名,始于周代,原本是年终祭百神的日子。许慎《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则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腊日在汉代也是民间的一个节日,不过还没有吃粥的习俗。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读二声)羔,斗酒自劳。”后来传入的佛教说,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佛日。这样就成了土节和“洋节”混杂的节日。据说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仪式,供奉一种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煮成的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名“七宝粥”。除供奉佛祖外,寺院还把腊八粥施舍给信众和穷人。于是腊八吃粥,后来就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

儿时过腊八,一定要早起。为什么要早起呢?大人说,起晚了眼睛会红的。于是,腊八的早上,天还黑洞洞的,就听到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喊:“捂(读入声)红眼儿了!捂红眼儿了!”每个腊八大家都早起,因此,睡懒觉儿会不会红眼也就无从证实了。喊完“捂红眼儿”,男孩子们还有一个庄严的仪式——把妈妈煮红的粥汤舀一碗倒在腊八冰上,放几个二踢脚。腊八冰是初七下午从河中打回来的。孩子小,这冰便小一些;孩子大,尤其是有几个半达小子的家庭,兄弟几人,拿着斧头、冰钏,带着绳子、木杠,会舁回一块比大人还要高的冰来,栽在院中或临街的粪堆上,叫“腊八人”。虽曰“腊八人”,可是从未见过有谁把它雕刻成人的样子。女孩子则是用篮子装一些冰块儿回来,冻在粮房里,不时取一块放在嘴里,叫做“抿(读四声)腊八冰”。据说青海的一些地方,就有腊八吃冰,以求风调雨顺、消灾除病的习俗。听父亲说,腊八是释加牟尼在冰山上坐化的日子。看着红汤流漓的腊八人,我便会揣想:佛祖是在冰山上化成血水了吧?而为什么要把腊八人立在粪堆上,也是我当时不解的问题,现在来看,大概与农业社会的腊祭有关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吗”!

儿时的腊八粥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呢?我记得只有小米、豇豆和几颗红枣。昨晚就此专门咨询了老母亲,她说:“谷米、黄米、豇豆和红枣,黄米圪铮圪铮地很好吃。你大(读平声)最爱吃腊八粥。”是的,父亲最爱吃,大概也没有人不爱吃,因为那时平日早上喝的是瞪眼儿米汤,还是糜米的,怎比得上能用碗颠起一个圆团还要蘸糖稀的的稠粥呢!

腊八粥是人人都要吃的,打腊八冰、腊八人却是男孩子的“专利”。腊八过后,记不得是在腊几,只记得是在月光下,男孩子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像红卫兵破四旧一样,沿街打腊八人了。这大概不是习俗,只是孩子们没有什么可玩的消磨长夜吧。在欢笑中打完腊八人 ,便呐喊着在高高的粪堆上占山头了。哄上一群,滚下一片,不到浑身粪土,满头大汗,筋疲力尽绝不罢休。

人生思幼日,每逢传统节日,总会回忆过去。现在生活富裕,食物丰富了,农村的腊八粥,没有八宝,也该是七宝、五宝了吧。可是村后的小河早已断流,孩子们还能打腊八冰吗?只有吃而没有任何仪式的节日,还像一个节日吗?(戊戌腊七;2018.1.12

点击页面底部合集“乡土记忆”(蓝字),可继续阅读作者的其它作品

长按或扫描这个二维码

欢迎您参与文化茶座

文化茶座
感市井百态,悟人生冷暖, 发原创文章,交各界好友。 欢迎关注“文化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