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起源于世俗的需要。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奴隶及贫民的生活异常痛苦,他们曾多次反抗而遭到残酷镇压。诞生在伯利恒一间马棚里的犹太族牧民之子耶稣,三十岁时自称“上帝之子”,以基督之名为号召,为摆脱异族统治的苦难,做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三年后被本族上层分子勾结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四世纪后,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危机逐步加深,许多富人感到自己的地位趋于动摇,于是他们也幻想来世的天国,不断有人皈依基督,其势力逐步渗透到社会的上层。
《新约全书》中耶稣之所以多次称信众为“羊”,耶稣教会也称神职人员为牧师,这大概与创始者出生牧羊人不无关系。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净饭国王子,过腻了奢侈的生活,才会在菩提树下看破红尘。因而忠贞的佛教徒往往不乏破落贵族和回头浪子,而正常平民佛心反倒不易坚定,原因是他们总想经历一下未经历的生活。孔夫子出身没落贵族,已无法享受祖宗的荣耀,所以极力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制度。影响所及,至今整个儒家思想体系都是向后看的。老、庄地位低微,两人的一生都无得志之时,所以反对政府统治,主张“无为”,追求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这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存在决定意识的问题。人们的宗教需要也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只要人一天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宗教就一天不会消失。有人说,宗教用最少的力量创造了人们最大的满足,这话不无道理。宗教发展史和整个文化史说明,宗教也有一个适应国情的问题。佛教已经真正中国化,其他外来宗教要想得到大众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可,也必须进一步中国化。要吸收祖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要与传统的“忠孝”思想相结合。否则,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中国只能运行于主流文化的表层上。我国的宗教工作者任重道远。
中国共产党公开申明自己是无神论者,却一贯主张宗教自由政策。这是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者认识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承认客观存在,宗教现象几乎伴随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并且继续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党的最高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世界信仰对象不同、信仰程度不同的有神论者超过了40亿,为人民服务当然也包括为他们服务,尊重他们的信仰权无疑是服务的具体内容之一。各宗教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我国优良的社会传统,党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者,其宗教自由政策也同样立足于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当然宗教自身也在与社会的磨合中不断得到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罗马教廷给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授奖时称他的研究“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同时也给主张“地球仍然在转动”的伽利略平了反。委内瑞拉《宇宙报》本月十八日报道,在美国,安德鲁•纽伯格因研究西藏僧侣坐禅活动而闻名,近期一个以他为首骨干的神经病理学家小组,在研究了人类宗教信仰的起源后得出结论,认为“上帝是人的大脑创造出来的”。这一结论立即引起神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争论。这里我们不想表明自己显而易见的立场,以免给人留下浅薄的印象,我们敢于肯定的是这种争论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说到底宗教是一种世俗需要,真正的无神论者应该有直面它的勇气。(2007.8.15;旧文重发)
长按或扫描这个二维码
感※谢※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