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登高望浮云

文摘   2025-01-03 06:13   内蒙古  

少年登高望浮云

文/王利君

向往着繁华的街道,却忽视了平凡的小路;渴望着华灯绿酒,却忽视了踏实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忽视了繁琐的过程。正处于青春飞扬的花季少年,更是憧憬着能够迈向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渴望着能够融入社会生活的缤纷画卷。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这让多少不甘平庸的年少之辈不假思索地走进了网络生活新空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不到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互联网的兴起,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较前几代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探究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些年来,手机已渐渐走入千家万户。拥有一部手机,已成为少年一族的不二标配,仿佛不拥有一部手机就会有被人瞧不起。

而青少年有了手机,就真的是好事一件么?!

互联网的问世,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结交朋友。由于网上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可以超越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新通道,拓展交往圈,实现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在这里,我们书写自己的故事与心事,体会信任与怀疑、期望与失望、愉悦与痛苦、亲密与疏离……

有道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此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现在看来,在我们的生命里,手机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因为它始终陪伴着我们。仔细想想,可不是嘛,作为教师,为了上班不迟到,手机上设置闹铃;为了不耽误工作,单位工作微信群设置“置顶”;为了更好的家校联系,要定时收发微信;为了生活工作之需,要用幻彩、广角给学生及孩子拍照记录;哪天灵感来了,就会打开收藏笔记,写上一两篇文章,或制成美篇孤芳自赏亦或投递出去渴盼发表;忙里偷闲时分,也要趁机点开“学习强国”看新闻、听音乐来增加积分;压力大了,则会打开全民K歌,吼两嗓子;闲暇之余,也会追部心仪的电视剧,真性情得捧腹大笑,或是哭得稀里哗啦……而身为学生,通过手机可以查阅资料,获取新知;通过微信、短信、晓黑板,可以和同学保持联络,与家长随时联系,向老师汇报学习;遇到不会做的题,没人辅导,看手机,有作业帮;遇到上网课、打卡作业,更少不了看手机;最最关键的是大人们出去上班,用手机可以适时监控我们的行踪……如此看来,不得不说“手机真是个好玩意儿”!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萨德侯爵夫人》中这样写到:“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其实,网络也是如此,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与我们思想上的满足,带给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方便,让我们领悟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又让我们迷恋迷惘、身心受伤,甚至落得个“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网络时代,人人都能够参与信息发布,网上信息常常五花八门,难免良莠不齐。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所以有人说,流量时代下,每一句微不足道的话,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人言可畏,网上妄言更可恶。

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由于种种原因,个人隐私“被共享”的情形在生活中已见怪不怪:有人刚买了房子,装修咨询电话就接连不断;有人刚买了车子,推销保险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网络信息,繁杂无度,诱惑无限。大量冗余信息会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会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虚拟交往而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疏离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君不见,有的少年子弟,会为了一篇网文,忘记吃饭睡觉;会为了一盘没打过关的游戏,跟你怒目圆睁;更会因为迷恋手机上的一切,忘记了白天还是黑夜。试想,如此这般的模样,身为莘莘学子,哪有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心无旁骛?

或许是手机里的世界太精彩,沉迷其中的孩子逐渐忘记了现实世界,一点点靠近万劫不复的深渊。如今,手机正在给孩子的世界蒙上了灰色的阴影。放眼媒体报道,沉迷手机,正在成为青少年悲剧的源头一

一个初中生沉迷手机游戏,被爸爸抢过手机扔下高楼,他当即跟着手机跳了下去,坠楼身亡。

海口市一名大一学生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被妈妈批评后,从14楼纵身跳下,落地身亡。

辽宁省一名初三女生因为玩游戏,一个月刷掉6万,因为愧疚和恐惧而轻生,从自家阳台坠楼身亡。

杭州11岁男孩,不肯写作业,父母砸了手机,他从12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

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被手机和游戏荼毒的孩子越来越多。作为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咋能不为此痛心疾首情何以堪!

当然,做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是不是都忽略了:多么听话的孩子也抵制不了手机的诱惑,他毕竟是个孩子。有时候他“厌学”,甚至所谓的“自闭”,只是我们看到的假象,问题症结还在“手机”上。正值青春年华,本应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目标、以五育融通全面发展为己任,但是小小年纪就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在合适的年龄没有做该做的事情!也许,将来非要用百倍的努力和汗水,为碌碌无为的今天“买单”!

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各地区各级教育部门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学校也都积极行动起来管理学生的手机,比如,颁布告示,进校搜身,销毁手机,为将学生手机拒之校门外,可谓绞尽脑汁奇招跌出。可事与愿违,对手机已经有“瘾”的学生,总要想方设法,周旋于家长、老师的监管之间,把手机带入课堂的学生屡见不鲜,手机之祸依然横行校园。

冷静思之,学校本是传播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的场所,理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手机虽“有害”,但总归利大于弊,又代表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禁了之”,显然欠妥。禁手机入校,固然重要,然与其堵,还不如将功夫用在疏导上。这就要求学校、教师、社会、家长要形成共识,共同给力,多形式持久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管好自己,引领其“趋利避害”使用手机;更需深化教育改革,丰富校园生活,让课堂洋溢乐趣,与“手机”之间展开争夺战,从而赢得孩子。

所以,孩子,面对网络生活的丰富无限,我们一定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而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所以,孩子,面对网络世界的鱼龙混杂,我们一定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更不去制造谣言和传播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提高鉴别评价信息的能力。

所以,孩子,面对网络空间的隐蔽自由,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所以,孩子,面对网络平台的传播影响,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网络正能量活动。传播真实情况,展现时代风采;传播善德义举,汇聚人间正道;传播美好生活,彰显社会进步。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真善美在网络文明中绽放。

拨云见日渐稳定,碧野延绵连九天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网络生活新空间,有人欢喜有人忧。沉迷也好,诱惑也罢,虽有错,也不是网络之错,更不是手机之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与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的校园生活,不再是一味的强调与追求分数,不再是背不完的书与做不完的作业,而是精彩纷呈远胜网络,生动活泼绝杀手机,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沉醉其中,那么,寻常手机,又何来之忧!(节选自王利君著《孩子,老师对你说》,未刊稿,第十六章)

拓展阅读

少年经磨方成器

少年同行乐相知

少年情怀总是诗

编后话

作者王利君是一位在职的中学教师,也是一位写作爱好者,我曾和他说过,他的写作水平在我所熟悉的写作爱好者中是一流的,他自己还有点不自信(或许是谦虚)。收到他给我发来的这部书稿《孩子,老师对你说》,粗略浏览后,我更是坚信了我的看法,他不仅文字功底了得,还是一位爱思考、有见解、有责任感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全书三十章,数十万字,不说内容,光说这样规模的教育学专著,呼和浩特市本地人中,我所知道的只有一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老师是知名教育学专家,她的这部成名作是从家长的视角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而王老师的《孩子,我对你说》是一位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切身体验,既有认识的深刻性、理论的前瞻性,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一些著名的教育学专著,如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美国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等,都是写给教育工作者们的;连尹老师畅销全国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是写给家长的。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写给孩子们阅读的教育学专著,在王老师这本书之前并未见过。因为是写给以初中学生为主体的孩子们,此书语言亲切,说理浅显,例证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书到手,即有爱不释手之感。只是普通作者,出版之难,限制了好书的传播,令人深感遗憾。还希望有远见的出版商慧眼识珠,有机会让这样一部优秀书稿早日问世。经王利君老师同意,《文化茶座》先行一步,选择几章陆续发表,与文友们一起欣赏。

全书目录

点击页面底部的合集“利君文汇”(蓝字)可以继续阅读作者的其它作品

长按或扫描这个二维码

欢迎您参与文化茶座

文化茶座
感市井百态,悟人生冷暖, 发原创文章,交各界好友。 欢迎关注“文化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