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上海地区FICC部门,一名年仅30岁的员工不幸离世,引发全网热议。
网传该员工是浙大优秀毕业生,进入中金后薪资可观,在上海买了价值千万的房子,但后来降薪,导致房贷压力过大而跳楼。
经媒体求证,中金公司内部人士发给记者一份公司声明:
“近日,我司上海地区一名员工不幸离世,我司对此突发事件感到非常悲痛,并向员工的家人朋友表达了深切的哀悼。我司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和员工家属共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对于网传我司员工跳楼谣言,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隐私,不信谣、不传谣。” 中金公司内部人士声明
在这个声明中,明确跳楼一事属于“谣言”,确实没有此事。但是30岁的员工离世是真的。
至于因为什么离世,没有说。首先肯定不是他杀,否则就轮不到中金公司声明了,而是警方声明;其次也不是因病,否则肯定会明确疾病情况,也会被医院拉走。排除这些情况,该员工即使真的没有跳楼,也很可能是非正常离世。
有网友扒出了她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其中提及“才发现这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因此而无限可能”。该网友评论道:“看起来是个曾经很热爱生活的小姑娘,真难过。”
金融行业压力大不大?非常大。
2018年,多位年轻的金融从业者离世:
2019年,90后投行员工加班猝死。
2019年,券商投行员工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7岁。
2021年,国金证券80后员工猝死,年仅39岁,还是3个孩子的爸爸;
但是,金融业挣钱也是真的能挣。
比如本次事件处于中心的中金公司,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度该公司人均应付薪酬约为116.43万元,人均实发为93.90万元。
2022年中金公司人均应付薪酬降至81.96万元,但人均实发薪酬达到99.11万元。
2023年,中金公司人均应付薪酬继续下降至70.04万元,人均实发约为88.51万元。
2023年以前,妥妥的属于“年薪百万”。下降了那么多次之后,终于非常艰难地达到了年薪接近百万。
说真的,这个收入水平哪一个领域能达到?这个收入不值得拼命?
就拿目前非常火的芯片领域来说,收入最高的射频芯片设计师,也只不过78.7万。请注意,这个薪资是在一线城市。
另一个似乎也很火、很有市场潜力的领域——新能源行业则更是,收入最高的IT硬件开发工程师,最多也只能拿到36.3万,只有金融业的⅓。
这个薪资远比大家经常诟病的电力、烟草、石化、通信等行业高得多,更比公务员、事业单位高得多,当然前提是这些体制内人员不腐败。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腐败是有代价的,只要做了就不可能不被人知道,难免会被清算。而金融业的薪资,完全合法,甚至人家直接公开出来。
也就是说,在合法范围内,金融从业者的收入往往是社会中的高阶层,甚至顶尖,厅级及以下领导干部的合法收入在他们面前都是弟弟。
又合法,收入又那么高,你还能想得出第二个行业吗?
所以什么压力大、生活不健康……这些就不用说了。现在哪个行业压力不大?哪个打工人生活健康?
跑外卖的,骑车就像不要命似的;程序员,经常以秃头为梗,判断对方写代码的能力强弱;设计师,不管是设计建筑结构还是设计平面广告,经常被甲方要求改稿催稿,改了18稿还不满意的比比皆是……
至于猝死,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死得也不少——
其实科研领域早逝、非正常死亡的人非常多,我关注一些科研类公众号时不时就会发一些,要是工程师程序员设计师什么的那就更多了,如果统计数量占比,我相信死亡率不会比金融业低。
事实上科研的压力,一点不比金融小。甚至科研先天受自然规律和制度规则的双重约束,压力往往比金融业大——金融领域可以创造规则,科研你创造一个试试?自然规律教你做人。
网传中金去世的员工买了价值千万的房子,每个月要还几万块。有人认为此人的岗位和资历,月薪大概3—4W/月,公司开出高新证明是为了应付银行、用来贷款的。
但实际薪资即使3—4w/月,还算低吗?你的薪资是多少?能有人家的几分之几?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一位华东地区券商从业者表示:
“行业景气度下行,有些家庭财务负担重的,即使收入也能覆盖支出,但盈余少了心理压力肯定会变大。就比如我家的猫上次生病了,做胃镜花了2700元,以前我不觉得多贵,这次我就感叹我自己做胃镜才600多元。心理压力是无形的”。
请看这位从业者的表述:
1、即使收入也能覆盖支出,但盈余少了;
2、就比如我家的猫上次生病了,做胃镜花了2700元;
3、以前我不觉得多贵,这次我就感叹我自己做胃镜才600多元。
现在普通人别特么说盈余了,能不负债已经是厉害的。人做胃镜比猫便宜,是因为大量普通人真的没钱,需要补贴和医护人员付出,但即使2700元的猫胃镜,人家依然不觉得贵,贵是和人的胃镜比较出来的。
这就是金融从业者的金钱观。是不是和早餐犹豫加不加蛋、午餐犹豫要不要多加一个菜、请客要看抖音有没有团购活动、能做地铁公交就绝不打车、外卖要看有没有优惠券、服装要看打不打折包不包邮有没有运费险、实用器要看闲鱼有没有便宜二手货……的你不一样?
倒不是说人家收入高去世了就不该被同情,要是连合法的高收入都看不惯,那岂不是变成无脑仇富了吗?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年轻科研人员去世也很多,你何曾见过会引起如此大的动静?很多人哪怕生前作出很多成就和贡献,而且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多半比金融从业者高,但死了就死了,就好像从没来过这个世上一样。
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改革的时候,如果把一个去世的金融从业者打造为“时代尘埃之下、个人一座山”的可怜人,是不是能引起共鸣,引发舆论,进而影响到改革呢?
A股到现在还没到3000点,散户这么多年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多了去了,也见不到什么舆论能帮散户说说话,都是散户自己自我嘲讽,编各种段子苦中作乐、关灯吃面。好不容易胡锡进也去炒股,还是鼓励大家长期看好股市的,这……
很多人说过去改革开放,外贸、建筑、计算机是得利行业,是赶上了时代的发展,是站到了风口。
但在金融业面前,这些都不算什么。
你想想看,为什么各个实体、互联网平台一旦做大了就要涉及金融?主营业务只是抓手,是信用背书。金融才是最高效、最直接产生钱的领域。
这个领域已经太能吸收利润和红利了,以至于国家几次三番强调要让金融业服务实体,要对金融业实施改革。
我猜测,各种三代甚至四代从事金融的应该占比不低。
实业赚钱多难啊,受限于自然规律,能有5%的纯利已经是非常厉害了。而金融业呢?要让金融业反过来服务那么“低效”的实业,要放弃那么高效的搞钱模式……你猜一些人会怎么做?嘿嘿。
金融业回归以银行为主的方向,积极服务实体,这才是正确方向。人毕竟是基于自然规律之下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实体而不是空转或虚拟的金融,更不是通过金融工具合法压榨、窃取、分割他人价值或劳动成果。只有实体充沛、分配合理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能强盛。
强如美国,金融狂欢几十年,虽然收割了全世界,但产业转移、外包,实体空心化,也会变成现在这副鬼样子,波音公司就是典型,将来只会更差。
更不要说,中国的金融还远没有美国那么成熟。
但改革就是触动利益,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利益,这个利益太大了,太盘根错节了,太硬核了,这是极其困难的。
金融,可以说是人性洼地。只要能参与进去的人,基本上不会再想干其它行业了。来钱太容易,就像当了小姐难金盆洗手一样。
如果说,一个金融领域的员工去世了,大家看到了,知道这么个消息,过了也就过了,跟其他领域去世的人差不多,那这是正常的。
但是事情一出此人各种详细信息私下传得飞起,而且时间节点在即将开大会之前,这非常奇怪。
如果你因为一个金融领域的员工去世了,看到了各种未经证实的细节信息就同情此人,甚至同情这个行业,这也非常奇怪。
我理解很多人也因为房贷、降薪甚至裁员压力非常大,甚至想过去死,但是金融业从业者与普通人真不是一个世界的,你的同情……怎么说呢,还是多同情自己,多同情身边人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