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论文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上,并获得10万+的转发量。请注意是转发量,不是阅读量,阅读量远高于10万+。
能在《中国人口报》上发文,很了不得。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健康报社主办的全国性行业报,创办于1987年7月。说明文章获得上面认可。
转发量能达到这个级别,可以说是现象级文章。相比正经理工科学术论文,几百引用量就算得上高引了,上千的都少,有这样文章的作者会被出版社评为高引作者并授奖。
杨华磊目前是副教授,在这篇文章加持下,正教授就指日可待了吧?
我本来怀着膜拜、学习的心态郑重其事打开此文,结果却令我产生一些复杂的感受……这种感受大概就像看脱口秀的时候被捅嗓子眼,又好笑又恶心。
首先从文章题目就知道,这是篇催婚催生文。
现在不是生育率结婚率都大幅下降嘛,结婚、生娃虽然相比化债、稳经济来说没那么紧急,但也令不少领导头痛,这玩意确实不好弄。
于是杨教授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用一篇文章缓解各级领导焦虑,主动扛起催生催婚大旗,为催生催婚指明方向。
但对大学生催婚催生,这尼玛……结婚就算了,生个孩子出来怎么办?丢给爹妈?咱就不说别的,哺乳期女生的假期和待遇(硕士及以上),各个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做好规范规定了吗?与现行地方规章接轨了吗?
鸡毛配套措施都没有就开始催啊?
现行的配套措施没有就算了,既然写论文好歹提一下啊,但整篇文章半句不提。
杨副教授是个聪明人,因为他知道一旦提配套,就是给领导上难度,就是找领导要大资源和大钱,领导会头痛,所以这当然不能提。
但是如果大学生真的生了娃,怎么办?他们自己都还是孩子,处理自己的生活都还磕磕绊绊,你养他们怎么养娃?这是对娃负责的态度?这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治学精神?
催生不管养,全家火葬场。
其次我们看一下杨副教授是如何调研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
杨副教授,不是我说你,这特么你也信啊?
是,现在的学生是不想谈恋爱,但不等于他们不发生关系。
上海市卫健委公开发布:2023年中国约有900万例人工流产手术,其中50%是15-24岁的未婚女性,重复流产率高达55%以上。
既然不谈恋爱,但是又有那么多的流产和重复流产的年轻女性,你猜她们是怎么回事?作为学者你敢去真正面对社会现实和真正调研一下吗?
不,这些太为难杨副教授了,他不想也无法调研。
作为高校文科老师,他开出的药方无非就是上课程。
咱就是说,有几个高校老师流过产?擦过边?当过美女主播、小三和小姐姐?你就算是去某音某手搜一下看看也行啊!这么简单该不会没能力吧?不会吧不会吧?
高校男教师有没有去相关场所不好说,女教师有几个受过陪酒、陪唱、陪玩的屈辱,去过商务场所纸醉金迷的?
你们拿着稳定的收入、社科基金和项目吃穿不愁,你们知道社会对很多学生的压力和诱惑吗?现在文科就业形势啥样你们心里没点逼数?长期在象牙塔里面待着,就你们在这方面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有鸡毛的资格教学生?
你们那些陈词滥调早就脱离社会、脱离实际,骗骗自己得了,但是出来嚯嚯学生就是你的不对了。
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当你爹都足够。
学生:“不好意思老师,我爹味太重了!麻烦你乖一点!”
最后,我们看看杨副教授的小心思。
杨副教授还是羞赧地、有自知之明地、适当地向上方要钱。
但是他这个要钱很有技巧——
一方面这些培训、进修花不了多少钱,上方完全给得起;另一方面效果蛮大的,是地方政绩之一。地方花点小钱,笼络了相关学者,产出了相关成果,这是实质性的政绩,属于“花小钱,办大事”,是学者和地方的双赢,当然容易得手。
你要政绩,我要小钱和机会,大家双赢。
我建议有向上管理需求的人多学学人家杨副教授,首先考虑上面的核心需求与实质性麻烦,然后在可控范围承担并抛弃责任、适当、谨慎地提出自己需求。
这是玩到一定境界了,属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至于效果怎么样?效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反正我积极做事了,没有功劳还没有苦劳?我产出的成果能不能支撑我成为专家、智库?
而上方这边更好说:我都积极推动事情了,联合了知名学者专家团队并给了相关政策和资源,但现实具有复杂性,专家给出的方案都解决不了的事,我能怎么办?
你看,这就是现在一些文科和文科教授干的事。心思都用在为领导“分忧”、为自己“发展”“拓宽道路”上了。
众所周知,纵观全球历史和经验,要促进生育必须花钱,而且落脚点是生育对象本身。但是杨副教授此文关于花钱的地方落脚点都在高校,在自己,我只能说,佩服佩服。
感谢杨副教授给我上了如此生动的一课,在下学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