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网信办近期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我真的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个《办法》原文,未来的生活方式、社会规则、行为准则、职业规划甚至财富机会,可能都隐含在这个文件中。
在该《办法》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及身份核验等服务”的内容。也就是传说中的“凭证、凭号”上网。
中国人“凭证、凭号”的日子过得久了,而且很多场景“凭证、凭号”的感受都不太好,这两个词特别容易触动国人敏感神经。
于是一些媒体敏锐地以此为标题,表达了“引发舆论管控担忧”,怀疑会影响个人上网自主权利。
但如果仔细看一下这个《办法》就会知道,舆论管控、影响上网自主权利根本不值得担忧,原因很简单——现在对舆论的管控已经很到位、很有效、很充分,根本不需要专门出台一个《办法》进一步管理。
说真的,你要是现在在网上发布了违法信息,如果需要,帽子叔叔很快就能找到你,不论从技术上还是制度上都非常高效,无数案例都可以证明要管你很容易,还用的着重复啰嗦再出台这种《办法》?
管你,也需要成本,并不是无限叠加就好——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过去从稍微管到严格管,需要耗费10个单位的成本,那么从严格管到严苛管,可能要耗费1000的成本,不划算嘛。
你现在在网上违规甚至轻微违法,比如发点工口图片、小范围转发点谣言、偶尔骂人……很多时候并不管你;要是能给平台带来利益,平台还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暗暗鼓励。
所以《办法》并不是用来干这事的。
那么是用来干啥的呢?
统筹个人数据资产的。
请看《办法》第一条: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第六条:通过公共服务培育网络身份认证应用生态。
这么明确、清楚的汉字,应该没有什么歧义吧?
你想,以往你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互联网平台掌握得多呢,还是政府掌握得多?
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是啥时候才开始的事?《大数据的发展行动纲要》是2015年才提出的,而这个时候,各个互联网企业已经变成世界级独角兽了。
互联网及其技术开发与应用,在过去完全是超越政府制度甚至前瞻的,是完全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当时完全是野蛮生长、攻城略地。
8年以前,2016年的马云,就已经公开表示阿里巴巴不是零售公司,是数据公司。
我记得当年郎咸平很火,他在《财经郎眼》里还嘲讽马云说他不务正业,说马云有钱任性,瞎投各种不相关的行业,搞什么虚头巴脑的数据,应该搞实体、搞实业。
后来事实证明,不仅阿里,各大互联网企业全都成为数据公司。
当年不少的政府官员,思路也是郎咸平那样。那样的思路也让互联网企业有了野蛮生长的机会。
企业发财是好事,但是数据的重要性可不止赚钱,而且随着野蛮生长、攻城略地接近尾声,互联网企业对于用户数据的攫取、应用越来越狂野,不授权全部权限就不能用、用户协议又臭又长、你才跟朋友聊个东西,马上各种推送就来了,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你毫无办法。
还记得2021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吗?
你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
1、身份信息,比如姓名、出生年月、籍贯、毕业院校、指纹、面部特征;
2、社会关系,比如家庭成员、职业、单位、通讯录、社交平台关注和粉丝;
3、消费信息,比如购物、娱乐、支付;
4、资产信息,比如房子、车子、保险、银行账户、投资理财账户、社交账号、虚拟资产;
5、健康信息,比如体检、病历、购药、就诊、心跳、步数、血压;
6、位置信息,比如IP、行动轨迹、定位;
7、发布信息:比如发朋友圈、视频、微信聊天、评论;
8、耦合信息,比如驾车、操作设备、乘坐交通工具、玩游戏、开视频会、参加活动;
……
你认为这些信息,过去和目前主要存储在哪里?是企业服务器还是政府服务器?是企业管得多、管得精准,还是政府管得多、管得精准?是企业在用这些挣钱,还是政府在用这些挣钱?
以前你在网上注册账号,要举着身份证拍照、绑定手机、绑定邮箱、绑定银行卡、进行生物识别认证,不这么做就不给用app,是企业要求还是政府要求?
经过十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证,企业用这些数据挣钱挣得盆满钵满不说,它们其中一些还不满足,还将这些数据滥用。
有网上吐槽网络实名制之前,虽然会接到骗子电话,但那时候骗子不知道自己身份,很容易识别;实名制之后,骗子什么都清楚。
你认为上述数据,是政府更有能力、有意愿泄露,还是企业更有能力、有意愿泄露?
但是一旦泄露,民众都会集火政府,认为是政府管理问题。
企业赚钱,政府背锅,这种事……怕是不太行。
于是现在政府在互联网方面的规划已经具有前瞻性了,这个前瞻性就是要统筹数据。
所以即使要担心,也是沉淀了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和平台担心,你作为用户用得着为它们担心吗?
而且请再看一下这个《办法》,对平台的表述还依然用的是“鼓励”、“自愿”,并不强制平台必须接入。
都这时候了还不强制企业。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些人当了领导,早就强制了。
而对于个人也是“自愿”。
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而言你的身份信息,你是想交给政府,还是想交给平台,随便你,你自愿。但过去交给企业的结果怎么样?总要允许一部分不想交给企业的人,有一个可以和平台“平衡”的地方吧?
喜欢接受企业平台管理的交给平台,喜欢接受政府管理的交给政府,多一个选择,总不算坏吧?
但更重要的是,数据的价值不止于此。
对于企业来说,低投入高产出、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是本能,因此必然会挖掘尽可能多的数据,哪怕不用也存着;尽可能挖取最能变现的数据充分变现。企业都特别喜欢摘取低垂的果实。
做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大概就是,企业喜欢挖富矿,要品位高的矿石。贫矿、品位低的,要么贱卖,要么当垃圾扔掉,并且不会治理矿山采空区。
比如35岁以上的人,是他们就不行了吗?企业为什么非要年轻的?因为年轻人是“富矿”,含矿量高。这在民众数据资源使用上也类似。
中国目前拥有全世界发达程度、产出数速率、种类、交易量都排在前列的数据生产、存储、演化体系,这就像一个充满富矿且不断再生的巨大矿藏。但是如果这个矿藏只能被各大平台当掌握,当煤老板粗放式开采挥霍而且不治理,环境就会越来越差,从矿上赚到的钱还不不一定留在国内。
现在只不过稍微治理一下“小煤窑”、逐步规范一下“采矿”而已。
这么好的数据洼地,完全可以在不同层次脱敏后进行资产化定价并使用和交易。
比如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学习,这些数据能不能用?怎么用?该给多少钱?能不能证券化?想象空间很大。
以前汽车跑的时候烧的都是石油制成品,以后无人驾驶汽车来了,没跑之前就需要大数据制成品烧出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
往深了说,这其实是与统一大市场、数据资产化、新质生产力、人民币数字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的。
所以作为个人,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反正都是矿,给谁烧不是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