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科研新动向
✦
Cancer cells impair monocyte-mediated T cell stimulation to evade immunity
Nature
<2024年11月27日>
研
究
背
景
肿瘤免疫疗法的成功依赖于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激活。然而,尽管T细胞的初始活化主要发生在淋巴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内部的T细胞需要额外的局部再刺激(restimulation)才能发挥持久的抗肿瘤功能。这一过程通常在TME中的“免疫激活微区”(immune niches)内完成,这些微区由炎症性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T细胞共同构成。尽管传统观点认为抗原呈递主要由cDC1通过交叉呈递(cross-presentation)完成,近期研究暗示单核细胞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肿瘤细胞通过分泌抑制性因子(如PGE2)和调控信号通路(如MAPK通路)对TME进行重塑,从而削弱免疫激活微区的形成。I型干扰素(IFN-I)是促进免疫激活的关键因子,但其功能常在肿瘤中被显著抑制。目前仍未明确:
单核细胞是否通过其他机制(如MHC-I交叉传递)在T细胞再刺激中起作用; 肿瘤细胞通过何种具体机制阻碍这一过程; 如何通过调控PGE2或恢复IFN-I信号来逆转肿瘤的免疫逃逸。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解析炎症性单核细胞在T细胞再刺激中的作用,揭示肿瘤细胞如何通过PGE2和IFN-I的相互作用破坏这一免疫激活机制,并提出了优化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
研究设计
使用YUMM1.7(Braf^V600E;Pten^-/-;Cdkn2a^-/-)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建立未治疗肿瘤(NTT)和对MAPK抑制剂耐药的肿瘤(RTT)。
应用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OT-1Luc)进行过继性细胞转移(ACT)。
2. 技术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构成及转录组特征。
多参数免疫荧光(IF):评估单核细胞、DC和T细胞在肿瘤中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
功能实验:验证单核细胞的MHC-I交叉传递功能及其对T细胞的影响。
3. 遗传与药物干预
分子生物学手段:敲除肿瘤细胞中PGE2合成相关基因(Ptgs1/2),或通过过表达IFN-I调控因子(IRF3/7)恢复干扰素信号。
药物干预:结合PGE2抑制剂(如celecoxib)与免疫治疗评估疗效。
核心结果
1. T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空间分布与相互作用
1)NTT(初始未处理)和RTT(耐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组成的差异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显示,在NTT肿瘤中,炎症性单核细胞占据主导地位,表达高水平的Ly6C2、CXCL9、CXCL10和IL15。
在RTT肿瘤中,炎症性单核细胞显著减少,免疫抑制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数量增多。
2)T细胞与炎症性单核细胞的共定位
免疫荧光(IF)分析显示,NTT肿瘤中,CD8⁺ T细胞与单核细胞在肿瘤边缘聚集,形成免疫激活微区,而RTT肿瘤中缺乏此类微区。
在NTT肿瘤中,T细胞更常与单核细胞而非树突状细胞(cDC1)直接接触。
T细胞在NTT肿瘤中表现出高Nur77表达,表明T细胞受体(TCR)活化信号的存在。
RTT肿瘤中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且活化状态较低。
4)阻断实验验证
阻断T细胞从淋巴结迁出的实验(使用FTY720)表明,NTT肿瘤中的T细胞扩增主要由肿瘤局部的再刺激驱动,而非来自外周循环。
scRNA-seq分析表明,NTT肿瘤中的单核细胞高表达抗原呈递相关基因(如MHC-I、MHC-II)和IL15。
Ly6A⁺炎症性单核细胞在H2-Kb-SIINFEKL染色中显示肿瘤来源的MHC-I复合物,证明其通过交叉传递(cross-dressing)获取抗原。
2)功能验证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NTT肿瘤中的Ly6A⁺单核细胞能够激活CD8⁺ T细胞(通过CFSE稀释实验验证)。
非炎症性单核细胞(Ly6A⁻)则无法激活T细胞。
3)交叉传递的肿瘤来源验证
在β2-微球蛋白缺失(B2m KO)模型中,单核细胞不再表现H2-Kb信号,说明交叉传递的MHC-I来源于肿瘤细胞。
进一步的功能实验表明,B2m KO模型中,T细胞扩增显著降低。
4)单核细胞与cDC1的相对作用
在Rag2⁻/⁻Batf3⁻/⁻小鼠(缺乏cDC1)中,NTT肿瘤仍能通过单核细胞介导T细胞扩增。
当B2m KO与Batf3⁻/⁻模型结合时,T细胞扩增完全丧失,表明单核细胞与cDC1在T细胞激活中的互补性作用。
3. PGE2与IFN-I信号调控的实验数据
1)RTT肿瘤中PGE2和IFN-I信号的改变
RNA-seq分析显示,RTT肿瘤中PGE2生成通路(Ptgs1和Ptgs2)显著上调,而IFN-I信号相关基因(Irf7和Irf3)显著下调。
ELISA实验验证了RTT肿瘤中PGE2浓度显著升高,而IFNβ水平显著降低。
2)PGE2对炎症性单核细胞的抑制
PGE2通过影响Ly6C⁺单核细胞分化为Ly6A⁺炎症性单核细胞,削弱其抗原递呈能力。
在Ptgs1/2 KO(PGE2合成缺失)模型中,炎症性单核细胞数量恢复,T细胞浸润显著增强。
3)IFN-I信号的作用
IFNβ过表达实验显示,恢复IFN-I信号可显著增加Ly6A⁺单核细胞数量,并提升T细胞活化状态。
基因功能分析表明,IFN-I信号激活了单核细胞的抗原呈递通路。
4)联合调控PGE2与IFN-I
Ptgs1/2 KO和IRF3/7过表达的组合治疗能够显著提升肿瘤内T细胞扩增效果,即使在缺乏cDC1的条件下仍能发挥作用。
4. 药物联合治疗效果
1)PGE2抑制剂的效果
Celecoxib(COX-2抑制剂)处理RTT肿瘤后,炎症性单核细胞和cDC1的数量显著增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单独使用celecoxib仅能实现短期抑制,而与ACT联合使用时可完全控制肿瘤生长。
2)IFN-I信号恢复的作用
通过IRF3/7过表达恢复IFN-I信号后,TME中Ly6A⁺单核细胞显著增多,T细胞浸润率提高。
IFN-I信号恢复与PGE2抑制协同作用明显,进一步增强了抗肿瘤效果。
3)组合治疗的优化
celecoxib与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联合治疗显著改善TME中单核细胞的炎症状态,增强T细胞功能。
组合治疗在短期内表现出更高的T细胞活化率,但需要持续治疗以维持疗效。
5. 肿瘤的免疫激活微区
1)CXCL9⁺CXCL10⁺单核细胞在肿瘤样本中的鉴定
在黑色素瘤和NSCLC样本中,通过scRNA-seq发现高表达CXCL9和CXCL10的单核细胞群,表现出显著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如ISG15和STAT1)表达。
2)空间转录组学验证
空间分布分析显示,CXCL9⁺CXCL10⁺单核细胞与活化的CD8⁺ T细胞共定位,形成免疫激活微区。
缺乏CXCL9⁺CXCL10⁺单核细胞的区域几乎没有T细胞分布。
3)功能性验证
CXCL9⁺CXCL10⁺单核细胞的抗原递呈相关基因(如HLA-DRA)表达显著,表明其在吸引和激活T细胞方面的功能重要性。
小
结
炎症性单核细胞在肿瘤内部通过形成“免疫激活微区”帮助T细胞持续活化,而耐药肿瘤中这些细胞的减少导致T细胞功能受限。
2. 单核细胞的“交叉传递”机制
炎症性单核细胞通过从肿瘤细胞获取MHC-I复合物激活T细胞,而非依赖传统的抗原递呈方式。
3. 肿瘤抑制信号的破坏作用
耐药肿瘤通过PGE2上调和I型干扰素信号下调,抑制炎症性单核细胞的功能,破坏免疫激活过程。
4. 药物治疗的潜力
PGE2抑制剂或I型干扰素信号恢复疗法能够重新激活单核细胞功能,增强T细胞活性,联合治疗在耐药性肿瘤中效果显著。
5. 人肿瘤样本中的验证
在人黑色素瘤和肺癌样本中发现了类似的炎症性单核细胞,证明该机制在人肿瘤中也适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END-
文字丨本人点滴积累,如有补充,下方留言即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