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 | 单细胞空间组学解析肺腺癌微环境动态变化及其在免疫逃逸与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文摘   2024-12-06 19:06   美国  

医学科研新动向

Spatially resolv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veals key steps of lung adenocarcinoma develop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12月06日>

肺腺癌(LUAD)的发展过程受到肿瘤微环境(TME)的深刻影响。TME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如CTLs、B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以及各种分子因子组成,它不仅是肿瘤增殖和侵袭的“温床”,更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EGFR和KRAS突变是LUAD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仅凭基因突变信息并不能全面解释肿瘤异质性和治疗耐药性。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转录组特征适应微环境压力,例如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或触发上皮间质转化(EMT)来突破屏障,但这些动态变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空间组学技术,从细胞间交互角度解析肿瘤进展的关键步骤,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研究设计

1. 样本类型:

  • 30例LUAD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22例非侵袭性腺癌(AIS/MIA)和8例侵袭性腺癌(IA)。

  • 使用冷冻切片(FF)和石蜡包埋切片(FFPE),确保样本质量和数据一致性。

2. 空间组学平台:

  • Visium(10x Genomics):提供55μm分辨率的空间转录组数据。

  • PhenoCycler:多重免疫荧光标记,用于单细胞蛋白表达图谱。

  • Xenium:原位RNA分析,实现单细胞分辨率的基因表达测定。

3. 实验流程:

  • 在Visium中,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后扫描,记录肿瘤与微环境的空间分布。

  • 对每个样本进行基因表达定量,构建基因组得分(PAGE分析),用于比较不同区域和病例的异质性。

4. 关键参数:

  • HE染色:使用10分钟固定时间(FF)或6分钟(FFPE)优化基因组信号。

  • 基因扩增与文库构建:Visium系统标准流程。

  • PhenoCycler抗体浓度和标记:根据组织类型优化35种抗体的组合。

  • Xenium检测基因数量:302个候选基因覆盖关键信号通路。


核心结果

1. LUAD No. 2的空间转录组分析
1)区域特征划分:
  • 良性区域(左):NAPSA高表达(log2FC=1.6),标志肺泡分化状态;DUOX1(log2FC=1.3)提示氧化应激。

  • 恶性区域(右):HNF4A(log2FC=2.0)和MUC5AC(log2FC=2.4)表达显著上升。

2)边界区域(Cluster 6):

  • IDO1(log2FC=0.86)和IFITM1(log2FC=0.9)表达显著上升,显示免疫抑制信号活跃。

  • 炎症相关基因(如IFN诱导基因)上调,提示肿瘤细胞受到免疫压力。

3)侵袭性区域:

  • MMP7表达增加3倍(log2FC=2.5),结合ACTA2(log2FC=2.1)和SPARC(log2FC=2.3)高表达,表明基质重塑和侵袭潜能增强。

  • 进一步分析发现CAF密度在该区域增高,达总细胞量的40%。

2. LUAD No. 3的免疫微环境。

1)免疫富集区(Cluster 5):
  • CXCL13-CXCR5相互作用显著(CXCL13 log2FC=1.4,CXCR5 log2FC=1.7),指向B细胞活跃区域。
  • 衰竭T细胞比例增加(CTLA4+细胞达42%,较其他区域高出2倍)。
2)肿瘤细胞动态转化:
  • EMT相关基因(VIM log2FC=1.8,RHOB log2FC=1.2)表达显著上升,表明肿瘤细胞转化为间质样表型。
  • CAF标记物ACTA2富集于边界区域,CAF密度占该区域总细胞量的55%。
3)SPP1+巨噬细胞作用:
  • SPP1(log2FC=2.5)显著上调,巨噬细胞比例达68%,提示抗炎巨噬细胞在侵袭性区域的重要作用。
4)CAF与肿瘤细胞交互:
  • CAF与肿瘤细胞共表达CXCL14(log2FC=1.9),支持肿瘤侵袭能力提升。
3. 跨病例间的肿瘤与微环境比较
  • 侵袭性区域在LUAD No. 14中表现最高,得分为9.2,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区域(良性区域平均为2.0)。
  • 非侵袭性区域中免疫评分较高,尤其是B细胞(CD19)和T细胞(CD8A)的活性分别提升2.5倍。
  • CAF标记物(SPARC和ACTA2)在侵袭性区域富集(log2FC>2,p<1×10^-6),提示基质重塑对晚期肿瘤的主导作用。
  • IA病例中的B细胞和CTL数量显著下降,侵袭区域中免疫评分平均下降67%

4. 肿瘤进展轨迹与特征变化
  • 肿瘤细胞从良性分化区域(NKX2-1+)向侵袭性区域(HNF4A+)迁移,CAF活性增加2.4倍。
  • 免疫特征(如CTL的GZMB表达)在轨迹后段下降约80%。
  • CAF活性与肿瘤侵袭特征正相关(r=0.82)。
  • B细胞活性与侵袭性负相关(r=-0.75),表明免疫屏障作用的削弱。
5. 单细胞验证的空间特征
  • 在边界区域,NKX2-1+和HNF4A+肿瘤细胞呈互斥分布,比例约为3:2。
  • IDO1在边界区域显著上调(log2FC=2.5),CCL22+免疫抑制细胞密度达29%。
  • CD8+CTL数量减少,但残存的CTL仍表达GZMB和PRF1,提示抗肿瘤活性依然存在
  • MMP7和CXCL14主要由肿瘤细胞表达(85%),而CAF中MMP11的表达占比62%
6. AIS/MIA早期阶段的“可能恶性”区域
  • 在AIS/MIA样本中识别出25个“可能恶性”区域,这些区域OXTR(log2FC=1.5)和COL1A1(log2FC=1.7)显著上调。
  • 免疫标记物B细胞CD19和T细胞CD8A分别占浸润细胞总数的22%和35%。

  • FABP4和SPP1高表达巨噬细胞共存,比例达73%,指向早期的促炎微环境。

  • 炎症因子CCL19显著上调(log2FC=1.7,p<0.001)。

  • 免疫细胞密集分布,TLS样结构富集;肿瘤细胞尚未突破免疫屏障,侵袭区域有限。


本研究通过多模态空间组学技术,系统解析了肺腺癌(LUAD)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的动态交互。研究结合了空间转录组分析、单细胞RNA测序和多重免疫染色,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转录组的重塑逐步突破免疫屏障,推动从非侵袭性阶段(AIS/MIA)到侵袭性阶段(IA)的转化。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之间的复杂交互在肿瘤演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阶段,肿瘤细胞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应对免疫细胞的攻击,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依然发挥一定的免疫监视作用。然而,随着肿瘤进展,肿瘤细胞通过上调免疫抑制因子(如SPP1、CXCL14和IDO1)逐渐建立免疫逃逸机制,并通过CAFs的招募和基质重塑促进肿瘤的侵袭性转变。这些发现提供了对肺腺癌微环境的全新理解,强调了免疫逃逸与微环境重塑在肿瘤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END-

文字丨本人点滴积累,如有补充,下方留言即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文

医学科研新动向
每日分享-相关领域包括:MIMIC、NHANES、SEER、GEO、TCGA、CHARLS等公共数据库最新研究成果解读。深入剖析机器学习、生信分析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